文/李大华 庄子理想人格中,除了至人、神人、圣人、真人,还有德人。在《天地》中,谆芒与苑风的对话谈到了“德人”。谆芒问道: “请问什么是德人?” 苑风回答说: “德人,就是安居而无所思,行走而无所虑,内心不藏是非、善恶。四海之内,所有的事物都得到了利益,就是他的喜悦;都得到供给,就是他的安心。他惆怅起来,像婴儿失去了母亲一样;他恍惚起来,像旅途迷了路一样。他的财物用不完,却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他饮食足够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这就是德人的容貌。” 带月荷锄归(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德人之所以无思虑,是因为他活的自在、宽闲,对待是非、善恶不予计较,总以宽容的态度处置;德人之所以喜悦常生、安心居静,在于他的无私,天下的人和事都得到了惠顾,正是他的愿望;德人之所以惆怅、恍惚,是因为他也是人,他有惆怅、恍惚的时候,只是他很率真,绝无矫饰造作;德人之所以用不完、吃不尽,并非他家藏万金,而在于他生活简单,用度不繁。 只是在这里,“德”重点突出在无私和淳朴上面,而不是体现在恪守亲亲、尊尊的伦理上面。在《德充符》中,有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 “什么是德不显形?” 孔子答道: “德是使事得以成就、物得以和顺的修养。正是由于德不显现在外表,所以万物都不离开它。就像平静的水,它保持了里面的清明,外面才不波荡。” 鲁哀公听了孔子的这番教诲,深有感触,过了些天,他对孔子的弟子闵子说: “过去,我以为自己达到了明智,现在我知道了自己有名无实。我与孔丘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而是德友关系。” 孔子的教诲真切,鲁哀公的态度诚恳,只不过,这是庄子笔下的孔子和鲁哀公,孔子所坚守的是庄子的德性,鲁哀公也是他的笔下的一个虔诚的听者,所以,“德友”也是道家式的。 《庄子》原文参考:《天地》、《德充符》 “愿闻德人。” 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天地》)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德充符》) 作者简介: 李大华,陕西紫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禅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原名为《德人》,系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