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神的方法:守一、守舍、心斋、坐忘 那么,养神的方法有那些呢?《庄子》所载主要有守一、守舍、心斋、坐忘等。 何谓“守一” 广成子答黄帝问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将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14]即以内视冥听的方法,达到精神的高度内敛,以求长生久视。后来的道教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各种守一功法多达几百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阐述。 第二“守舍” 庄子说:“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15]“鬼神将来舍”之说,也就是稷下黄老派的“精气入舍”的意思。照《管子·内业》所说,形气形成人的身体,它好比一个房子,“精”就住在这个房子里。所以说:“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支坚固,可以为精舍。”“精舍”就是精之所住的宿舍,把它打扫清洁了,流行于宇宙间的精气就进来了,从而生命力更加充沛,智慧更加丰沛,故曰:“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庄子在这里区别了两种知识,一种是有知之知,一种是无知之知。前者是通过正常认识途径获得的普通知识,后者是通过“虚室生白”、“耳目内通”等方法直接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显然,庄子所重视的是后者。 第三“心斋” 庄子托仲尼说:“若一志,无听以之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6]这里讲的是一种高级静功。所谓“若一志”,是指下手时意念要专注不二;“听之以心”,是指用心细验体内气息运行出入,这是听息功夫;至功夫深入,心和气已打成一片,亦即不再用心听气,所以说“勿听之以心”;此时渐入恍惚混沌的境界,已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故曰“心止于符”;最后进入清虚的境界,这个虚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而是从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就叫作心斋。 第四“坐忘” 庄子借颜回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并把坐忘分作“忘仁义”、“忘礼乐”、“坐忘”三个阶段。[17]又借女禹答南伯子葵问道,讲述了坐忘的过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这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18]这就要求外弃耳目,内澄心意,最后连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得忘掉。 在这里,庄子以直觉的方式对精神的作用给以充分的肯定,我们似乎不应简单地斥之神秘主义。实际上,这是一种直觉的智慧,也许,它在相当的程度上弥补上感官领域的局限性,而为人们认识这个宏大无比、深奥难测的客观世界贡献了一条路径。何况,庄子所强调的虚、静、一,大多数是指人体进入静功状态必须的条件,而不是一般地谈认识论。但它由于缺乏实验科学的证明,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和附会,视为荒唐无崖之辞,而被忽略。其实,这些理论是在当时内炼术的实践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的。 尤其重要的是,庄子描绘了一个超脱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真人境界。庄子说,真人们“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19]齐万物,同生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样一来,真人的境界便成了人生的最高艺术境界,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体现人生命价值的境界。其后的道教便始终如一地在探索这条修真的道路,力图在精神上得到最大解脱和自由,从而达到与道契合的境界。 注释: [1]见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十九《达生》,《道藏》第16册第51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合作影印本1983年版。 [2]见《南华真经注疏》卷十七《刻意》,《道藏》第16册第474、477页。 [3]见《南华真经注疏》卷十九《达生》,《道藏》第16册第513页。 [4]见《南华真经注疏》卷四《养生主》,《道藏》第16册第317页。 [5]见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十九《达生》,《道藏》第16册第510页。 [6]见《南华真经注疏》卷十三《在宥》,《道藏》第16册第416页。 [7]见《南华真经注疏》卷四《养生主》,《道藏》第16册第317页。 [8]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二三《田子方》,《道藏》第16册第536页。 [9]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一八《缮性》,《道藏》第16册第479页。 [10]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一七《刻意》,《道藏》第16册第476页。 [11]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一四《天地》,《道藏》第16册第442页。 [12]见《南华真经注疏》卷八《大宗师》,《道藏》第16册第372页。 [13]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二一《达生》,《道藏》第16册第515页。 [14]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一三《在宥》,《道藏》第16册第415页。 [15]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五《人间世》,《道藏》第16册第329页。 [16]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五《人间世》,《道藏》第16册第328页。 [17]见《南华真经注疏》卷八《大宗师》,《道藏》第16册第380页。 [18]见《南华真经注疏》卷八《大宗师》,《道藏》第16册第368页。 [19]见《南华真经注疏》卷七《大宗师》,《道藏》第16册第358、35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