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灶君原来是女神 灶君名隗状如美女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道教》 罗伟国 参加讨论

    有关灶王的描述,读者一定很熟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 府元宵开夜宴》中,谈到荣国府除夕供灶王的景像时说:“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 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 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杂沓,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灶王何许人也 ? 且听我细细道来。
    
    富贵双全灶王
    灶王是谁
    灶王又称“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 灶爷”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旧 时民间灶王信仰颇为广泛,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
    古代文献中,对灶王是谁有多种说法。《 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汪葵《事物会源》则以黄帝为灶神。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与《事 物会源》的说法,灶神就是这两位老祖宗的化 身了。而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器》时却说:“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吕 氏春秋》则曰:“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 火王,故祀之也。”汉代许慎《五经异义》等书记载,灶神为苏吉利。又有人说,灶神姓张名 单,字子郭。夫人字庆忌,有六个女儿,都名 察洽。
    上述已有六说,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 认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书》另立一说, 分立东、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灶神就更多了。据称 商朝末年,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纣王,历经 多次浴血之战,终于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师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将领牺牲 后,都能受封为神;但广大冲锋陷阵的士兵, 战死沙场,却都未受到封赏。这些游鬼冤魂,死于归宿,心中不快,难免闹事。姜子牙了解 这一情形后,便将战死的士兵封为灶神。这样 一来,既可制止鬼魂闲荡寻衅,又可将家家户户管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灶君性别
    关于灶君的性别,也值得一提。最初灶神是女性的形象,如司马彪注《庄子·达生》时说:“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郑玄也认为灶神是女性。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作了这 样的描述:“灶君名隗,状如美女。”在一些道书中,把灶神描绘成昆山上的一位老母。汉代许慎则认为灶神是男性。但当时“灶神女性说”占上 风,直到后来,灶君才渐由妇女的形象,变为 男子,最终成为现在的美男子形象。
    《敬灶全书》、《灶君宝卷》等书所载,很典型地反映出古人对灶王爷的崇拜。不难看 出,这种崇拜,经历了由自然崇拜到人格崇拜的过程,反映出我们祖先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环境。原始人崇拜火,从而塑造出火神,进 而从崇拜火神到崇拜灶神,以为灶与火有密切的联系。灶神来源的每一种说法,其实都是不 同“版本”的灶神传说。
    祭灶习俗
    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习俗,《礼记·月 令》已有记载。秦朝将祭灶神作为“五祀”之一。 到了汉代,祭灶成为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如司马迁在《史记·武帝本纪》中记载:“于是,天子 始亲祠灶。”南北朝以后,对灶神的信仰已成为 民间的习俗。隋唐以来,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续到近代。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灶神每月 最后一日上天,为的是向天尊汇报人们的善恶 功过。罪大的“奇纪”,减寿三百天;罪小的“奇算”,减寿一百天。《易内戒》也有类似的说法 :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报告人的过失 。司命神根据灶神的汇报,按照过失大小来剥夺人的寿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 职权就这样逐渐扩大,由管一家饮食而变为操 一家生死祸福,并且随时记人功过善恶。
    祭灶形式
    唐代以前,习惯上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或每 月晦日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于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后,灶神上天的时间发生了变化,江北地区的习俗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区的风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王上天之 日。
    旧时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祭 灶,唯恐得罪这位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使者。 祭灶时,一面烧香磕头,一面口中念祷,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讲好话,不讲坏话。祭 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给灶王爷吃的 ,只要将其灌足酒、使其吃饱饭,灶神吃了人的东西后自然嘴软,只好捡好事向玉皇大帝汇 报了。此外,祭祀者还把烤化的饴糖抹在灶王 爷画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无法说坏话。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 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 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里将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阐述得 一清二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 好菜讨好灶君,目的是为了请其上天少说是非,讨个吉利。
    因为灶王的奏报与人们的祸福有密切的关 系,所以祭灶必须虔诚,并有所禁忌,不得触 犯灶君老爷。据说西汉有个阴子方,祭灶虔诚,一心向善,因而发财,成为名震一方的巨富 。清朝有一部《太上宝筏图》,讲了这样一则 故事:有个人广积阴德,多行善事,灶王将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汇报,于是便得到了实惠: 家中两人科举及第,跻身官场;老两口也健康 长寿,安度晚年。这些故事,都说明灶君信仰在不断扩大,尤其对下层百姓影响极广。《敬 灶全书》、《灶君宝卷》等书,劝人为善,也 都借的是灶君的名义。
    过去人们习惯在灶门上,贴一副对联:“上 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寄托于灶王 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仪式。通常是先将灶君画像揭下,和元宝等一起焚化, 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则用花花绿绿的纸糊 成轿子,将灶神、纸马放入轿内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轿上天。有的将“灶君马”和《送灶君上 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内焚烧,表示送灶王 骑马上天。还有燃起一枝马尾松,一边烧,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蓬青松一蓬烟,恭送灶神 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骑马上天。
    接灶仪式
    将灶王送上了天,还得负责接回来。灶王 爷上天呆多长时间呢? 这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 说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从天而降,灶君为诸神作向导,给千家万户带 来吉或凶、福或祸。到了正月,诸神都返回天 上,只有灶君还留驻人间,居于小小的灶头之上,继续伺察人们的善恶。
    还有一种说法是:灶君上天奏事,来回总 共七回。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词》云:“迎神 薪突正衣冠,灶马纷纷乍解鞍。来复只须占七日,笑他人说上天难。”这就很有些浪漫主义的 趣味,“笑他人说上天难”既豪迈,又潇洒,可体 现灶王爷神通之广大。
    灶君老爷正月初一从天上回来,家家户户 又可做祭祀,称作“接灶”。接灶很有点像为远方 来客或外地归来的亲人接风:尽可能将丰盛的酒菜,作为供品,让旅途劳顿的灶神享用,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时心不在焉 ,马马虎虎,得罪了灶王爷,就怕以后“他”上天打你的小报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你的坏话, 那就够你受得了。
    随便做什么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 如此。明代陈继儒所著《见闻录》中,记载了 这样一桩怪事: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名叫张悦。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时,一只家犬蹲在灶头上 ,他也不去赶它,任凭家犬凑热闹,依然照拜 灶君不误。说来也怪,那只狗突然从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呜呼了。全家人都说这是不祥 之兆,但张悦却不动声色,镇静地对家人说:“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接灶一切如仪。后来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任何不幸的事情。 这桩事情传了出去,有人便断言,这是灶神保 佑了张悦一家。
    灶上避忌
    对灶君的崇敬,除了毕恭毕敬的祀奉外, 还表现在许多忌讳上。由于对灶王爷既尊重, 又畏惧,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忌讳来。这些忌讳,主要是灶前什么 东西不能放,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对女人,禁忌就更多了。
    对灶君避忌记载最详细的,当推《敬灶全书·灶上避忌》了。是书严格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 ;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
    作者:罗伟国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 004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