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学 > 其它 >

烦恼来临时 才发现我的修行远远不够……

http://www.newdu.com 2017-12-30 腾讯佛学 白木 参加讨论

    文 / 白木
    我们常常为一些不如意的事烦恼,甚至大发无名之火,这个时候就应该警醒:阿弥陀佛,我这样是不对。然后通过念佛、持咒、背诵经文或禅坐的方式让心境平复,再细细反思为何烦恼。
    工作不顺心、孩子不听话、生活不快乐、父母逐渐老去……等等问题,让我们不停的面对恐惧、执着、急躁、散乱、骄慢、焦虑、愤怒、虚荣、自私、嫉妒、贪婪、攀比、麻木、猜忌、憎恨等诸多烦恼,轻则影响心情,重则影响生活。
    憨山大师曾言:“在家居士,五欲浓厚,烦恼根深。日逐现行,交错于前,如沸汤滚滚,安能得一念清凉。……”
    当烦恼来临时,如何转烦恼为菩提才是关键。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我们都是凡夫,要做到祖师大德那样不起心、不动念是很难。世尊讲法四十九年,从华严时讲到法华涅槃时都是方便说,目的就是对治众生的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应对八万四千烦恼。
    烦心恼身,谓之烦恼。《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那么烦恼是什么呢?种种烦恼归集在一起就是:贪、嗔、痴三毒。
    
    修行(图源:网络)
    一、贪
    《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换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贪世间种种,名、物、利、感情、顺境等等。
    《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这个贪,实为三毒之首,受苦之根源。
    有个偈子“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讲金碧峰禅师的故事。
    据说禅师已经明心见性,证得果位,禅定功夫了得。他活到八十岁的那年,阎王爷查看了一下生死簿,发现不对劲,禅师寿命早就到了,怎么还在人世,于是派两个小鬼前去索命。
    禅师知道小鬼上门,马上入定。小鬼找不着人,只好问土地公。
    土地公回答:“禅师在禅定之中,你们是没法抓到他的。”
    小鬼很着急,又没法交差,于是请教土地公,土地公想了很久:“禅师有个金钵,是皇上御赐的,平时日爱不释手,就连打坐前都要细细藏好,才能入定。”
    小鬼一听,便有了办法,将钵敲得当当响。
    禅师听到钵响,心念一动,马上出定,大喝:“大胆!谁动了我的玉钵,不要命啦!”
    小鬼见禅师出定,用夺命链抓住他。
    金碧峰禅师彻底觉悟,自己因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千古慧命,于是将金钵摔碎,再次入定,在虚空中做了一个偈子,当下住入无住涅盘境界。
    《佛说四十二章经》所言:“内无所求,外无所得。”诸位想想,这么一个开悟的祖师大德,就因为贪爱一个金钵,差点断了法身慧命,而我们却还在贪爱种种,为何割舍不下,放弃不得?
    
    修行(图源:网络)
    二、嗔
    又作嗔怒、嗔恚,古德有言: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易发脾气,最可怕的是嗔里面会附带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如果说贪是跟自己为敌,嗔就是与别人为敌,会更容易让自己失去控制,做出“火烧功德林”的行为。
    百丈禅师曾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日本有个禅师叫白隐慧鹤,临济宗的中兴祖师,也是一个作家与艺术家,生活在江户时代中期。这个公案就是发生在他身上,后人为这个公案取名“是这样吗。”
    在离禅师寺院不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的女孩未婚先孕,这让女孩的父母异常愤怒,逼问孩子是谁的。
    女孩无奈,不愿意说出自己心爱的人。只好无奈地指了指寺院说:
    “是白隐的。”
    女孩手这么一指,她的父母立马到寺院来哭闹、纠缠。白隐禅师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是这样吗?”
    等孩子出生后,女孩的父母把襁褓中的婴儿扔进寺院,禅师默默地担当养育孩子的责任,天天带着小孩外出化缘奶水,同时忍受着非人的谩骂与侮辱。禅师好像从来没有听见这些恶毒的语言一样,每天还是从容地带着孩子化缘。
    时隔一年,女孩实在难以承受良心的折磨,只好向父母说出真相,在他们全家人向禅师谢罪与忏悔时,白隐禅师依然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是这样吗。”然后把孩子还给女孩。
    《金刚经》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
    白隐禅师做到了由三摩地,入无生忍。换作我们,如果每天被人莫须有的侮辱与谩骂,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并且如何应对?且真真切切地问问自己,实实在在的回答自己。
    
    修行(图源:网络)
    三、痴
    也叫无明,愚昧无知。《法华经·譬喻品》里清清楚楚的指出:“愚痴暗蔽,三毒之火。”说明痴也是一切烦恼之根本。
    《菩萨璎珞本业经》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明事理,尤其是对佛与法的真实无知。
    《佛说吉祥经》里有一句话让人受益匪浅:“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三界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勿近愚痴人,所以我们应当勇猛精进,远离无明与愚痴。
    《五灯会元》有一个公案——“谁缚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是说四祖道信与三祖僧璨的故事。
    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
    ……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道信祖师向僧璨祖师请教解脱法门,就是如何解脱贪嗔痴三毒。我们终日被三毒所缚,烦恼不已,要求得解脱,首先要知道是被什么所束缚。
    当烦恼来临时,说明我们的修行远远不够。
    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反省与观照:为什么烦恼,为什么心生烦恼,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质问自己:
    “为何生烦恼心?”
    《坛经·般若品》:“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正如虚云老和尚开示所说: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对于我们而言,解脱烦恼的根本方法就是守五戒,持十善。阿弥陀佛。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作者白木,图片源自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