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曾提到庞蕴和他的偈子,至于他悟道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在他第一次去见石头希迁时,他问: “不与万法作伴的人是谁?” 石头便用手掩住了他的口,这时他略有省悟。后来又去见马祖,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便说: “等你一口吸尽了西江之水,我才告诉你。” 听了这话,他便立刻大悟。 马祖和石头,这两位大禅师都是对付同一个问题,石头用手掩住了庞蕴的口,是表示这个问题不能言谈。至于马祖也认为要说出这个超然物外的人是谁,像一口吸尽西江水一样不可能。显然他们两人都深通老庄思想,庞蕴也是如此。他虽然是属于马祖的法统,但也做过石头的学生。 虽然马祖和石头平分了禅家的天下,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敌对的态度。而且最有趣的是他们常共同接引学生,药山惟俨便是最好的例子。药山最初学律宗,曾博通经论,持戒甚严。后来感觉这不是最后目的,大丈夫应该离法自净。于是便到石头那儿要求接引。他对石头说: “我对三乘十二分教,已略知皮毛。但对于南方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却始终不了解,恳请师父大发慈悲,为我指点。” 石头回答说: “肯定不对,否定也不对,肯定和否定两者兼有都不对,这时,你怎么办?” 药山惘然不知所措。过了一会,石头便说: “你的因缘不在此,还是去马大师那边吧!” 听了石头的话,他便去参拜马祖,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回答说: “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伊,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伊,你究竟要怎样了解伊。” 于是药山言下契悟,便向马祖礼拜。马祖又问: “你见到了什么而向我礼拜?” 药山回答: “我在石头处,正像蚊子叮铁牛。” 这也就是说不得其门而入。马祖知道他已经开悟,便叫他好好地保持住这种悟力。 药山在马祖处随侍了三年,有一天马祖问他: “近日你有什么心得?” 他回答: “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 马祖说: “你的见解完全深契于心,布于四肢。因此,你可以到任何山上去住了。” 药山说: “我是何人,岂敢住山作方丈。” 马祖便说: “没有永远的行而不住,也没有永远的住而不行。如果要求益于无所益,为于无所为,你便应该像慈航一样,到处渡人,不要永远住在此地。” 于是药山又回到石头那里。虽然后人把药山归入石头的法统,但实际上他是马祖和石头两人之间的桥梁。 当药山成为方丈后,他有两个学生,一个是道吾,一个是云岩。有一天,当这两位学生侍立在旁边时,他指着山上的枯荣两树,问道吾说: “这两棵树,是枯的对,还是荣的对呢?” 道吾回答: “荣的对。” 药山便说: “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接着他以同样问题问云岩,云岩回答: “枯的对。” 他便说: “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澹去。” 这时正好高沙弥到来,他又以同样问题问高沙弥,高沙弥回答说: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听了这话,药山便对道吾和云岩说: “不是,不是。” 这不正是马祖教药山所谓的,没有永远的行而不住,也没有永远的住而不行吗?事实上,马祖、石头和药山都深契于老子所谓的: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