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图片来源:资料图)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这里讲到迷智四相,前面起憎爱二心,以无明为主宰,都是迷识四相,从凡夫的境界,讲到二乘。大乘菩萨呢?大乘菩萨起了始觉智,他没有究竟觉还是迷,所以《大乘起信论》始觉智,分四个阶级:名字觉、相似觉、分证觉、究竟觉。他起了智慧怎么还迷呢?这是讲到高深的地方,末法时代的众生,去佛渐远,想亲近善知识,亲近不到,《圆觉经》看看你就明白了,不然得到一点小小的境界,就认为你成佛了,不是打自己闲岔吗?所以这里说的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预先告诉我们,用功可能会起境界,菩萨的我相是什么呢?他心有所证。你不用功则已,用功就有所得,就现一个特别的境界。譬如说我们念佛,要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样子呢?按事相上讲,一心不乱,不念自念,我没有念,心里好像有个录音机,放出来阿弥陀佛的佛号,外面什么境界都走不进来,打不了我的闲岔,这就是事一心不乱。念着念着,忽然间明白:我的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这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开悟了,这就是理一心不乱现前。这就有所证,你一起执着,就不对。但是凡夫执着惯了,得了好境界,参禅,坐了一枝好香,就认为大彻大悟,这就是心有所证,这就是我相。你要是没有个我,谁能证得?这个道理虽然高深,但是很容易明白,你要是没有个我,哪有我所?哪有我所证的?你得有个能证的心,能证的心不就是个我。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譬如有人”,心有所证,证得我空,这是初步的境界,你的我相没有断,再给你说个譬喻你就知道。“百骸调适”,“骸”是身体,“百骸”就是全身,“调适”,很舒服。“忽忘我身”,忽然间把我的身体忘记了,他以为没有我了。 “四肢弦缓”,忽然筋紧起来,双手双脚迟缓,手脚出了毛病。“摄养乖方”,平常你饮食起居,不调养饮食、睡觉不照规矩,就出毛病了。 “微加针艾,即知有我”,“针”是中医扎针,“艾”是艾灸,扎针讲穴道,按身体的穴道扎针,扎错了不得了。艾灸也讲穴道,艾灸怎么灸呢?譬如你的腿走路不方便,医生叫你躺下来,把艾草揉碎,粗的茎不要,单要艾绒,把艾绒揉成药丸,搁在生姜片上,贴在穴道上,点上火烧,这就叫灸法。 现在考验你有没有我?扎你一针,你疼了;用艾点火,灸你一下,你疼了,知道有我。这是个比方,这就是说你用功修行,你有所证,证得我空,把我相伏住,我没有断,给你考验一下就知道,你还有我在。“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这样给你证明一下,叫你知道,你还有我体在,才能把我体现出来。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我们证得如来清净涅槃,有所证,就有能证,有能证就是我相。所以真正证得如来的涅槃,他不会起我执,也不会起法执,我法二执都空掉,才能证得清净涅槃。你认为现在证得如来清净涅槃,实际你是我执执着出来的,这就是有所证,一定有能证,有能证就是我相未除。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这是对待的名词,对着我相,名叫人相,不是有一个人对待我,叫做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这是两步功夫,人相是他悟到前面能证不对,因为能证是我相未除。但是你心里存着能悟之心,就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复认我”,你已经悟知能证之智,即是我相,便不再认能证之智是我。“所悟非我”,你既然知道所悟的能“证”之智,即是我相,不是我。“悟亦如是”,那么能“悟”之智,也应该不是我,因为能“悟”之智,了不可得。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你知道能悟之智,已经超过能证之智,可是你执着能悟之智,则变成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再进一步说,你的心乃至圆悟到涅槃,都是我相。前面你证得如来清净涅槃,有所证必有能证,有能证就是我相。现在你悟到涅槃,也是我相。“心存少悟”,你心里存了一点点悟在,悟的相没有去掉。“备殚证理”,“殚”是尽,把前面有所证必有能证,有能证就是我相,那个道理完全悟尽。“皆名人相”,都是人相,因为错误在心里存了悟在。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第三步功夫,你能“了”知前面的若“证”、若“悟”,都是不对,能“了”之智,为以前的“证”、“悟”所不及,就是比前面的“证”、“悟”智慧高。然而此“所不及者”,便是众生相。你的心里用功到这里,超过了第一步的“证”、第二步的“悟”,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众生相。众生相费解释,下面先说个譬喻,为什么超过前面两步功夫,叫做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这个人他说:我是个众生,那就知道,说自己是众生这个人,不是我不是人。“云何非我?”怎么说他不是我呢?“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他说:他是众生,就不是能证之我,这就超过第一步证的我相。“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他既然说:他是众生,就不是能悟之人,这就超过第二步悟的人相,所以给它取名叫众生相。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这个菩萨用功用到第三步,他明了第一步的证,叫我相;第二步的悟,叫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这个菩萨用功用得很高,他能“了”之智,超过前面“证”、“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名众生相。”他不是我相,也不是人相,但是他心里面存了一个所「了」,就叫做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这是迷智的第四个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他用功再用功,精进再精进,到心里面最高深、最精细的地方,认为自己的心已经很清净,心里起了能“觉”之智。觉知前面存个“了”,还是要不得。“觉”是能觉,“了者”是所觉,觉知以前所了之众生相,还是错误的。 “一切业智”,就是最细的一个智相,还是个相,就是三细六粗的第一个相,叫做业相,业相就是生相无明,虽然是智,但是它还属于业,叫“业智”。但是这个业智,只有能觉,已经没有所觉。“所不自见,犹如命根”,我们人人都爱命,什么都舍了,舍不了命,命根你看见了吗?谁也没有看见,因为人的命根,只有能觉,没有所觉,人不觉知。就是起第四个“觉”,还是个业智,自己见不到,因为这个相太细了。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用功用到这里,能用智慧照见一切觉者,这个时候完全是觉悟的境界,超过前面三步功夫,第一超过“证”,第二超过“悟”,第三超过“了”,有“觉”还是尘垢,为什么还是尘垢呢?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因为你最后还有能所分别。上面的“觉”是能觉,有能觉有所觉,前面的证、悟、了,是自己所觉的。你现在有能觉,统统不离尘,所以还是尘垢,垢是染污,你的圆觉不清净。譬如:“金屑虽贵,入眼成尘。”我们人身上六根,眼根最清净,一尘不染,不能放进一粒沙子,放进一粒很小的微尘,就受不了。金屑是黄金的细粉,虽然很名贵,把它放进眼睛里,还是受不了,跟沙尘一样。用功用到这里,用到证、悟、了、觉,最高的觉,你存能觉所觉,还是尘垢,下面再说个譬喻,怎样存觉,还是尘垢?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有一块冰,我用热汤来销化。这一块冰销化就没有了,没有另外一块冰,知道这块冰销化了,因为总共只有一块冰,销化了就没有冰了。 “存我觉我,亦复如是。”现在你要破“我”,人我执、法我执,这里就是要破法我执,法我执还是“我”,你存“我”,你觉“我”,上面的“我”是所觉,下面的“觉”是能觉,你有能觉所觉,“亦复如是”,也和冰一样,总共只有一块冰销了,哪里另外还有一块冰,知道冰销呢?总共只有一个我,把我空掉了,哪里另外还有知道空我的我呢?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一切圣果”,就是佛果。不是说你不用功、不修行,但是你不会用功、不会修行,虽然勤苦修行,经过很长的时间,都不出有为法。有为法,有所作为,就是有为的心没有完全空掉,你终究不能成就佛果。毛病就出在你不明了迷智四相,就是证、悟、了、觉这四个相。这四个相是菩萨的境界,先说给我们听。不说给我们听,你难得小小的证得,就起执着,证,还是我相;悟,更深一步,还是人相;了证了悟的“了”,更高深,还是众生相;最后一个“觉”相,高深到极点,还是寿命相。这是说到最高深的地方,我们学大乘法,你只要细心一思惟,很容易了解,因为它都是尘垢之相。圆觉是清净的本体,清净本体上面放了“证”,放了“悟”,放了“了”,放了“觉”,堆了一堆好名词,却把清净理体染污了,这个道理很容易懂,我时常讲,清净的觉体,等于一面镜子,我们起贪瞋痴、我憎、我爱,这是往上擦黑墨,要不得。证、悟、了、觉,是好的佛法,你起执着,还是个相。你现在不往镜子上抹黑墨,往上面抹白粉,抹一个证,抹一个悟,抹一个了,再抹一个觉,你抹了证、悟、了、觉一大堆白粉,镜子还是不清净。所以不学《圆觉经》,你不了解最高四相,勤苦修道,终不成就。 “是故名为正法末世。”末法时代的众生,谁能修圆觉行呢?你想求圆觉,修的是正法,然而你不了四相,起执着,就是法执。你在正法之中,又变成末世,所以叫可怜愍者。不知道修圆觉行的人,不足挂齿,不要谈他。修圆觉行,修末法时代的正法,因为你不了四相,正法你又变成末法。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如来的涅槃,是清净的圆觉,没有一点点相。你把四个相合起来就是我相,这叫做迷智四相,就是法我执。证、悟、了、觉合起来还是我相,你把它当成涅槃,不是正法的末世吗? “有证有悟名成就故。”你以前没有证得,今天证得圣人的境界,今天开了悟,你执着有一个悟,你以为成就如来的大涅槃,实际你还是执着一个我。 下面再说个譬喻,“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譬如有个人,把贼当成自己的儿子,那他家的财宝,能不失去吗?他本来是贼,你把他当成儿子,家里财宝都交给他,结果都被他盗光。你把我当成涅槃,怎么能成佛呢?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恨,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这是对二乘讲的开示,二乘超过凡夫,他怎么落到二乘,不能成佛呢?因为爱有深有浅,三界以内都是凡夫,爱为凡夫的生死本。欲界的爱,是爱淫欲、爱五欲。上二界的爱,是爱禅定、爱空定,你能说它不是爱吗?所以前面说“弃爱乐舍,还滋爱本”,因为你有爱,滋养你爱的根本,出不了三界。大乘是讲理的,讲得最高最深最究竟,你爱涅槃,还不是我爱? “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所以我爱是生死之本,你爱心没有除掉,才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你用功修行,把我爱根降伏住,你认为清净了,实际里面潜伏有我爱的根,你却以为证得涅槃相。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憎爱二心是与生俱来的根本烦恼,凡夫的憎爱二心,是憎爱心外之境。现在你有憎心没有除掉,你里面有憎心,才会去憎恶、讨厌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你爱涅槃,真正是爱根,那是真生死。“别憎生死,名不解脱。”先有爱后有憎,你不去断除爱涅槃的爱心,别去憎恶生死,永远得不到解脱,二乘人虽然证了阿罗汉、辟支佛,还是不能成佛。(文:道源法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