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从《大道家令戒》看道教历史(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道士崇拜道,自然很容易就会把这种崇拜延伸到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汉武帝以前的方士多依托黄老名义立言。汉武帝尊儒以后,多数方士又趋附儒家。东汉儒教确立以后,转向正规化、理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对方术以及谶纬中过于神秘化的内容,都形成强大的排斥力。因而东汉方士逐渐与儒生分流,重新向黄老道家靠拢。方士自称道士的现象也就更加普遍。《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这是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的著作,今已不存)载:五斗米道“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 ,可见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就是五斗米道的基本经典。
    汉代的一些黄老道徒,已经把老子看作道的化身。例如东汉前期的《老子圣母碑》就说:“老子者,道也”。张道陵家族所传《老子想尔注》,宣称道没有形象,反对民间“指形名道”的观念,但是又说“一”就是道,“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注),实际上还是向“指形名道”的观念妥协了。根据《老子想尔注》、《大道家令戒》,我们可以推断汉晋天师道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惟其如此,北朝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要宣称是得到了太上老君的新指示。南朝陆修静作《道门科略》,更明确宣称:“千精万灵、一切神祇,皆所废弃,临奉老君、三师,谓之正教。”
    刘屹博士否定前此学术界的意见,主张含有“道”崇拜内容的《老子想尔注》不能出于汉末、《大道家令戒》不能出于曹魏,应是晚出依托之作。他力证“太一天帝仍然是汉末人们心目中最高的主神”,“汉代信仰世界仍然是以‘敬天’为核心观念的。”因而认为:“把老子等同于‘道’或‘道君’,都不是东汉末人应有的观念。”他认为“道”崇拜确立于公元五世纪、可能开始出现于公元四世纪、但不可能早到汉末曹魏。
    我基本同意刘屹“汉代信仰世界仍然是以‘敬天’为核心观念”的论点。但是,不能把“汉代信仰世界”看成一个统一的无差别境界,谁是“汉末人们心目中最高的主神”,不应该只有唯一的答案。在大多数人仍然以“敬天”为核心信仰的同时,不能武断地否定一部分人或许已经开始以“崇道”为核心信仰了。我认为,把老子等同于‘道’,并不是特别高深的理论成果,完全没有超出东汉人的思维能力。何况思想史上各种思想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整齐排列的,深奥复杂的思想超前出现、孤明先发的现象,并不罕见,只是比较难以得到当时社会的理解和接受罢了。
    刘屹博士的《敬天与崇道》一书,视野开阔,史料娴熟,功力深厚,论证颇多精彩之处,可以廓清学术界不少谬见。但他对晋以前“道”崇拜(包括太上老君崇拜)文献的否定,实在过于冒险了。须知世间的事,说有易,说无难。要判断某时某处“有”什么事物,只要查出一个样本有,就可以下最后结论了;但是要判断某时某处“没有”什么事物,只要还没有穷尽全部组成部分,哪怕查过成千上万个样本,结果都是“没有”,也不能下最后结论,最多只能推测结论成立的可能性有多大。刘屹的《敬天与崇道》,持论犀利,势如破竹,可惜没有及时收缰勒马,冒险多跑了几步;他否定晋以前出现太上老君崇拜的新见解,据我看来,迄今为止,证据相当薄弱,成立的可能性还不大。
    三、《大道家令戒》中的张氏神圣家族
    《大道家令戒》宣称汉末“新出老君”授与张道陵天师之位,至尊至神,尊于天地;又于汉安元年(142)于赤石城造出正一盟威之道,立二十四治,分气治民。
    现存道教史料中,汉末三国时人关于五斗米道创始人的资料,只说到张修、张鲁以及张鲁之母,完全没有提及张鲁的父亲张衡和祖父张陵。最早提到张陵的现存文献,除了《大道家令戒》,就数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其《 魏书•张鲁传》云: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陈寿原在蜀汉为官,蜀亡入晋,后以才华受司空张华赏识,任著作郎。《晋书•陈寿传》说:“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本传言其“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则其生年当为蜀汉建兴十一年(233)。他的时代去汉末不远,《三国志》所述汉末事当比较靠谱。后来学者评价《三国志》,一般认为能据实直书,只是伤于简略。因此我认为其所述张陵故事,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大道家令戒》问世早于《三国志》,但其所述张道陵故事,较《三国志》所述张陵故事丰富,而且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大道家令戒》称张陵为张道陵,即已隐含张陵为道的代表之意。陈寿作为史官,必尽其所能搜集史料,对《大道家令戒》应不会无所知,但没有采用于《三国志•张鲁传》。或许可以推论,《三国志•张鲁传》所述张陵故事较近于史实原型,符合当时一般士人的认知;而《大道家令戒》所述张道陵故事已是在史实基础上建构的宗教神话,主要是天师教徒的认知。
    张陵创立道教最初的组织,可能实有其事,但把所谓张道陵与汉安元年(142)从老君受正一盟威之道作为道教创始的标志,则是把后起的神话误认为当时的史实了。所谓“汉中四十余年道禁”,当指张氏家族三代在汉中等地的经营。从张鲁降曹之年(215)倒退四十余年,正是黄巾起义爆发之年(184)前后,则张陵可能是与张角兄弟差不多同时开展道教组织活动的,那时他的年纪当已不小,因为他的孙子张鲁再过几年(191)就出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了。早期张陵的悟道也许是在靠近繁华蜀都的仙道名山(鹄鸣山或渠停赤石城),但其缔造道教组织,可能是在比较偏僻的汉中一带。《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所说的在灵帝光和年间(178-184) 于汉中领导五斗米道活动的张脩,可能就是张陵当时的得力助手。
    《三国志•张鲁传》述张氏神圣家族创教三代,重心在张鲁。而《大道家令戒》所述,重心完全转到张道陵。这应当是曹魏五斗米道的现实需要。张鲁率五斗米道降曹以后,与汉中割据时期相比,道民处境相对艰难。为了维系人心,进而振奋斗志兴教务,张氏家族需要强化其神圣光环。而原先的卡里斯马领袖张鲁因为有失败降曹的经历,众所周知,故其神圣光环已难保持,遑论增强,于是便需要尽力把张道陵的神圣形象塑造起来,作为托古维新的旗帜和象征。对于汉中失败道运低迷的现实,则以渲染末世劫难观念来应对。
    后来张道陵的神圣形象,在新的道书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南朝初的《三天内解经》是现存的一个主要版本。刘宋时初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广采博收,包括一些道士神异传奇(例如孙策斩于吉故事),但仍然未涉及张道陵神话资料。或许可以推测,当时张道陵神话虽然传播更广,但仍然主要是天师教徒的认知,未能为一般士人所采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