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8)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从上述的简要概括可以看出,道教在历史上发生的两次重大转变,主要是在修道途径,即道术系统上的转变,道教的宗教形式,即内在本质和总体状况没有大的改变。就道与术两个方面来说,主要是术的转变,对道的诠释只是在局部,或者说,主要是在语言表述形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至于学,则因道与术的不同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总的看来是包容性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深刻。
    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典型的士大夫精英文化,佛教则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二者泾渭分明,有天壤之别横亘其间。道教则不然。相对来说,在儒、佛、道三教中,它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统一得最好。这是因为道教的内容由术与道两个基本方面的双向互动关系而形成,术是道存在的基础和背景,决定了道的存在的可能形态和诠释的可能范围;道是术的提炼、概括与抽象,是术的修炼的义理指导。道与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术起源于民间,也主要在民间运用。这决定了术主要是一种大众文化。与术相对的道,只能由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掌握话语权力的知识分子(往往依托于政治力量)来发掘、掌握、传播。术与道的关系的调整,固然有术影响了对道的诠释的方面,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方面仍然是道对术的影响。这决定了道主要是一种精英文化。这两个方面说明,术与道之间密切的关系奠定了道教能够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比较完美地统一起来。由此可以明白,研究传统文化,如果不是仅仅局限于精英文化而力图整体地研究它的话,从研究道教著眼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实用理性的发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佛教偏重于心理平衡与精神超越,儒家则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为信念,把自己限制于伦理政治的范围之内,道教向信奉者承诺的则是实际的结果与具体的收获,因为它有借助药物以改善身体素质等各种提高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术,有思神通神的仪式,等等。在儒、道、佛三教中,相对而言,道教的实用理性最为发达。这仍然可以从道与术的关系来看。术的内涵已经说明,它是得道的工具,不是目的。术的选择、改革、创造、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得道。以道统术同样也是为了得道。术的使用目的非常明确,所以道教重视对术的功能的研究,由此它们弄清了各种术的局限性,提出了众术合修的主张,把不同的术运用于男女老少等不同的人和修道的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又根据修道的需要,以一种术为主,用其余的术来弥补主术的不足,共同发挥作用,力图事半功倍地迅速趋近于修道的目的。术的功能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术对于达到修道目的的功效,所以道教非常重视在以术修道的不同阶段的功效的证验。以修求证,以证而修,是道教功夫论的根本思想之一。实用理性可谓道教思维方式的骨髓。
    近代以来,学者们震撼于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卓越贡献,习惯于用科学技术所蕴含的实证论思想来看待传统文化,这导致把道教视为宗教和迷信。应该说,用实证论的理性分析方法来研究道教,这在一定范围之内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惟一的研究方法。对斋醮科仪、符箓祈禳、招神劾鬼、祭炼度亡、勘舆星相等这些道术,显然不能单纯用实证论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确切地说,它们不是实证论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而是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对今天的人来说,认识道教最主要的还不在于道教知识的堆砌,而在于道教哲理、思维方式和术的生命价值对我们可能有的启发。但这也不能脱离开对整全的道教发展历史的掌握。所以,应该以道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背景,力图疏理出每一个历史阶段道教的整体面貌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思想转变的外在走向和内在理路,以及这种走向和理路对后来历史演变的意义,但重点仍然应该放在对道教哲理、思维方式的阐发和养生之术的阐述上。
    【注释】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6子部道家类.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孔令宏.从道家到道教.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宋]张君房纂辑.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4] 《道藏》第2 8册.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韦伯. 朱红文等译.社会科学方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