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信德(重慶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 一、绪论 道教养生学作为道教文化的精髓之一,贯穿于整个道教文化思想体系之中,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三皇五帝,经黄老思想,至魏伯阳把炼丹与易学结合,发展到唐宋时期内丹道的出现,而内丹道是以黄老思想为理论源泉,以“性命双修”为实践方法,是道教追求肉体长生向精神超越的一种重要表现。内丹道的盛行,则标志着道教养生学已经迈进了一个成熟时期。因为道教早期养生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养生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体内的阴阳二气相互平衡,实现自己的脏腑功能协调,达到精气神充盈、神清气爽,便可延年益寿。但道教养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修炼来解决自己生命的根本问题,达到“生道合一”的境界,从而实现修道成仙的理想。 道教的终极目的是根据太上(老子)“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作为理论源头建立起来的,历代的高道大德们为了实现自己能够达到“长生久视之道”,经过自身不断的探索与实证,总结出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如:服食、守一、存思、导引、行气、吐纳、胎息、坐忘、辟谷、外丹等等。以企求通过修习养生,达到延年益寿来实现自己生长不死的目的,但由于这些养生方法,只能实现生命的延续,不能达到与“天地造化同途”的终极目的。于是隋朝高道青霞子苏元朗提出:“天地久大,圣人象之。精华存乎日月,进退运乎水火,是故性命双修,内外一道” 。由此,道门中便以内丹修炼作为修仙的根本方法,而内丹修炼是通过对自己的性与命进行修炼,就可以使精神与肉体相凝聚合为一体,达到身强体健,精神专一,实现道教修道成仙的终极目标。 道教内丹修炼是修仙之根,成道之本。其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道教人生哲学思想与道教修持经验为一体的实践体悟,是以重人贵生、生道合一、形神统一、返朴归真为理论依据;以“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作为道教修炼的根本准则;以自己身体内的某些部位比作修炼的鼎器,并将体内的“精、气、神”作为修炼内丹的三药物 ,用自己的呼吸二息与意念,来进行火候调节,便可炼就成通神、通灵、通变化的内丹,就可实现“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最终目的。历代高道大德们为了实现修炼内丹成仙的伟大宏愿,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身体力行,力求早日参悟出修仙之奥妙,高道们常把自己内炼过程中的体悟,总结写成丹经、丹诀,以教后学。在众多道教内丹家的丹经、丹诀中,北宋张伯端毫无疑问是杰出者,他所著的《悟真篇》,正是以阐述道教内丹修炼为宗旨的重要著作,《四库提要》云:“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 宋元以来,以至近代,《悟真篇》受到教内外丹家学者的青睐,都想在《悟真篇》丹诀中找到打开道教内丹修炼大门的钥匙。 二、《悟真篇》的性命双修理论 道教内丹修炼上主张性命双修,是根据道教神仙信仰为渊源,建立在与神相通、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上。道教认为神仙中的仙是由人通过“真功”与“真行”修炼而成,一方面是外以行善积德达到功德圆满,皆可感召神灵授以心法;另一方面是内以修炼内丹而达到修道成仙。在修炼内丹时往往是以性命双修为方法,而人的生命是由精神与肉体组成,修炼成仙就是将有灵的精神与肉体凝聚起来,达到内心自然纯洁、无任何杂念,使自己的精神与肉体健旺。内丹修炼这一过程其实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人生体悟,通过道教内丹修炼的方法使精神与肉体达到统一,就会神气充盈,身体自然健康,心灵平和宁静,内心将有一种来自无穷的喜乐,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在道教内丹修炼实践中,性命双修是指对人的心性与生命加以修炼,一般认为性指人的心性即精神意识,性为神,可主宰人身的元神,又称之为“真意”、“真神”等;命指人的生命即形体,命为气,又称之为“元炁”、“元精”等。在具体的修炼过程中,以炼心神为性,炼精气为命;性功要悟,命功要修,常人在修炼时往往难以把握住的是心性,不知道心性如何来修,道教在修炼性功时一般是通过存神守气的方法,使精神达到专一不外驰,那么精气就不会被平时生活中的锁事所干扰而损伤,自然身体内的神气充足,身体也由此而健旺。但张伯端的入手功夫却以命功入手,通过炼养精气,使体内的精神充沛,而用调息的方法使体内“精、气、神”以及血液相互的作用,达到“精、气、神”三者凝聚合一,再进行采药入丹炉,在意守炉鼎而用文武之火进行炼养,在炼养过程中火候是即为重要,一般人如果是命功做得不够,就会用火不到使丹在体内易外溢;而性功不到就会用火过旺,使丹火过旺而丹会过早气化,这样就达不到修炼内丹之目的。所以,道教中修炼内丹不是一般人能把握住,只有把自己的心性与身体两方面调节和谐才可进行内丹修炼,但还得经过明师指明内丹用火的口诀,方可入手采药炼内丹。否则也只能达到调节气血,相当于道教早期的养生方法一般的功效。 关于道教的性命双修思想,在汉唐时期,养生家们多称形神共养,唐以后的内丹家则多称性命双修。从内容上看,汉唐养生家们的形神共养理论缺乏完整性,方法上比较零碎单调。到唐末五代时期,经过众多的高道大德把形神共养理论加以总结与归纳,应用到实际的内在修炼上,形成性命双修的具体方法,从而性命双修成为了内丹道教信守的基本原则,而性命双修实为通过修炼内丹使形体与精神凝聚到一起,是实现早期养生延年益寿到肉体与精神双方同时超越的一种有效方法。张伯端著《悟真篇》把形神共养与性命双修融入到实际的内丹修证上,使性命双修不但理论上非常完整,而且方法上也相当系统丰富,达到了十分深入精微的程度。 张伯端在《悟真篇》中把修命称为“养命固形之术”, 把修性称之为“达本明性之道” ,这让人对道教内丹的性命双修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修命与修性两种是不同的修炼方法。其实在内丹修炼上,修命与修性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在入手方法上不同而已,张伯端主张的是先以修命为入手方法,道教全真派的王重阳祖师主张的是先以修性为入手方法。然而,张伯端《悟真篇》的性命双修思想,是对“钟吕金丹道”的继承与发挥。钟离权与吕洞宾二位祖师都对“性命”有各自的阐述,钟离权云: “一点灵明无昧,性也;一点元气常调,命也;性无命则无依倚,亦不能安止;命无性则不卫融亦不能固密,二物混融一真玉芸。性也,命也,俱强名尔。” 吕洞宾在《敲爻歌》中作了更详细的阐发: “命要传,性要悟,如圣超凡由汝作,三清路上少人行,六道门中争入去。报贤良,休慕雇,性命机关须守护,若还缺一不芳菲,指着波查应失路。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材无主柄。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须传。” 张伯端继承了钟离权“性无命则无依倚,亦不能安止”的思想,而强调: “命之不存,性将焉存?” 说明了张伯端主张先修命,后修性,他认为: “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机括处。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之谓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