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六小龄童:孙悟空: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典范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不少学者认为小说《西游记》对佛教表现出来的态度是“肯定”的、“尊崇”的,例如明清时代的“谈禅”说和现当代学者的“崇佛”说。但也有不少学者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小说《西游记》对佛教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否定”的,甚至是“批判”的。这两种意见各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各有其明显的局限。将它们综合起来,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或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了。比如小说里,佛教神团中的人物,诸如佛祖如来、观音菩萨等,大都被写成正面形象:小说把佛祖如来的手掌心写得那么大,让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都还翻不出去,最终输给了如来佛祖,被压在了五行山下;西天取经路上,每有大难难解之处,总是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前来相助,使唐僧师徒绝处逢生:这种安排和描写,能说不是肯定佛教的表现吗?可是,让孙悟空诅咒观音菩萨“一世无夫”,让佛祖如来为阿傩、伽叶向唐僧索讨“人事”的恶行辩解,让妖魔精怪多与神佛祖师有“裙带”牵连,观音院的金池长老贪图唐僧袈裟,竟想火烧唐僧一行人。这类描写,自然也难说是对佛教“尊崇”的表现。然而,也要看到,这两者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又不是完全一样的,其间有主次之别,多寡之分。小说对佛教以“肯定”为主、“尊崇”较多,贬损虽有,但不多。毋庸讳言,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佛教的态度和倾向,当然同作者在生活中对待佛教的态度和倾向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能没有或不带任何思想倾向,若借用当今的话来说,那只是一种“潜意识”的自然流露,而大多不是自觉地、刻意追求的。
    《西游记》这部小说反映了儒家的“仁政、王道”思想。在小说中,唐僧作为一个佛门名僧,不仅时时处处以“慈悲为怀”,更常常是口口声声“仁义为本”。孙悟空虽然“猴气”未尽,难免时有调皮之举,但他对西天取经之大业则大智大勇、心诚志坚,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太白金星屡次以“仁义为本”,奏请玉皇大帝“招安”孙悟空,不可谓不是一个“仁者”。在雷音寺如来佛祖总论南赡部洲的那一段话里,斥责“多贪多杀”“不义不仁”之徒,与其说是替佛门讲经说法,还不如说是在宣讲儒家仁政王道之说。小说中的“过舜禹、赛尧汤”的大唐王朝“一天瑞气,万道祥光。仁风轻淡荡,化日丽非常。……圣明天子正,忠义大臣良”就是一个“仁义”之邦、一块“王道”乐土。“仁政、王道”正是儒家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
    这部小说也表现了儒家的“忠孝节义”的名教纲常。比如,小说中写唐僧奉旨西天取经,启程前向太宗皇帝表示“愿效犬马之劳”、“捐躯努力”;对众僧发誓要“尽忠报国”。后来,唐僧被隐雾山南山大王俘虏之后,念念不忘君恩,他对思亲的樵子说:“可怜,可怜!山人尚有思亲意,空教贫僧会念经!事君事亲,皆同一理,你为亲恩,我为君恩。”又如,青毛狮子精变做乌鸡国国王,虽然把乌鸡国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由于它破坏了君王尊严、尊卑秩序,孙悟空照样将其赶走,请出真王即位。他大骂妖道:“我把你大胆的泼怪!皇帝又许你做?”再如,第三十一回里,孙悟空对宝象国公主讲说孝道:“你正是个不孝之人。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够劳!’故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本,却怎么将身陪伴妖精,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他还对唐僧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唐僧、悟空终不为女色所动,更表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伦理观念。
    《西游记》中,也不乏对道家及道家追求长生的探索和修行的描写。孙悟空在花果山快乐无忧的生活,突然省悟到人脱离不了死亡,于是在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元合本神”中,飘扬过海,历经数十载,终于寻到了菩提祖师,求取长生之道。菩提祖师说禅讲道,孙悟空跟随祖师彻悟了诸多佛道真理。但菩提祖师告诉悟空,他虽然已注神体,可以活到五百年,但以后还会有更大的难以逃脱的磨难,会夺去其性命。所以,要想长生不老,还要躲过“三灾利害”:“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熏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鸹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这是道家对追求长生中会遇到的灾难的知识,所以,菩提祖师又教给了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凭此本领来躲避“三灾”,求得长生。
    通过《西游记》中的这些描写,我们可以对道家的本领及风范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道家通过修炼,不仅可以得道成仙,获得五百年的长生,此外,道家还掌握了可以躲过更大的天灾的本领,可以让人永远不死。道家不但追求长生不老,而且还要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的生活。乘鸾驾鹤,来去自由,天地日月、世间万物都可以为自己所用。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令人向往呢?难怪历史上有很多君王权贵崇尚仙道,供养道人修仙炼丹。因为他们不但要保持自己富贵荣华,而且要求永远的长生不老。
    实质上,小说《西游记》非常明显地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内容。首先,它反映了儒道佛三教的基本义理。这部作品的主旨虽然不是“劝学”、“谈禅"和“讲道”,可是它的确写有大量“劝学”、“谈禅”和“讲道”的内容。
    其实,在小说《西游记》的艺术描写里,明显地反映了三教相融合的情形。比如,在小说描写的“安天大会”上,儒教和道教两大神团人物就聚会一起,庆贺如来佛祖收伏“妖猴”的胜利,特别是道教诸神纷纷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献与佛祖作谢。这正是佛道合一的充分表现。其实,在整部小说里,佛、道两教作为两大阵营,始终都是相互呼应、同舟共济的,从来没有分庭抗礼、明争暗斗过。
    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教的区别也不是很明显,往往有道士口出禅语,佛徒言若儒生的描写。像孙悟空的蒙师须菩提,他本应是佛门大弟子,但其所传授的却又不像是佛法,他“说一会道,说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教给悟空的长生之道竟是金丹大道的一套教理,实际上,他更像一个仙家道长。菩提祖师就是一个佛、道合一的人物。再说悟空、八戒、沙僧三人,他们都曾入道修炼、位居天官,可以说是道教中人。后来为佛法所收伏,皈依了佛门,成了佛徒。在他们的语言中就常常是禅、道混杂,神、佛不分。唐僧又怎样呢?他本是佛祖如来的二弟子是他西行启程之前在唐皇和众生面前讲的话就很少佛气而儒味甚浓,像什么“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之类的话,完全是地道的儒家思想和语言。有位学者称其为“戴着僧帽的儒士”,不无道理。更有甚者,在佛祖如来的口中,竟然也掺入了儒家的观念与术语,像第九十八回写唐僧师徒来到雷音寺进见如来佛祖时,如来对其说道:
    “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
    佛门中哪有仁义礼智、忠君孝亲之谈?佛儒相混、融合为一,显而易见!此外,在小说的回目标题、诗词的文中,也有大量儒道佛混杂不清、融合为一的情形。
    我前半生最刻骨铭心的事就是用了十七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41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这和历史上玄奘西天取经的时间是一样的。我家族四代人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演绎海内外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美猴王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且该剧仍为在中国乃至世界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作品,在该剧拍摄前,我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初前往北京白云观体验生活,向各位老道长亲临教诲,获益很大。从此对中国道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钻研,我也曾多次拜访任法融会长和黄信阳副会长,请教诸多道学教义,并得到二位道长的墨宝以鼓励,衷心地希望参与今年四月份的国际道教文化论坛,为建立和谐社会、弘扬道教文化和振兴猴王精神做出微薄贡献。
                                                                    
    
    (作者:六小龄童  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央视87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
    2007年1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