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刘仲宇:《度人经》“十不二无”与道教的太平梦(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根据《度人经》的构想,太平梦的实现,是在伦理极端良好,人际关系极端和谐之后,自然达到的。它有着明确而丰富的内涵:
    国安民丰,欣乐太平。
    在这一设想中,并没有象后世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那样,推动国家的消亡。在现实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结构之中,设想的太平,是国家安定,民众丰裕。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人们,都有欣乐之感。这点,与极乐世界的构想很不一样,与强权政治下的高压“太平”更极不相同。
    国安民丰的设计,说明实现太平理想的,是在现实的社会中,而不在飘渺之境。前面说过,东晋是一个糟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向往着世外桃源。他设想“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正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陶的设想,是建筑在避乱入桃源不与外界交往的基础上。但是道门所设想的太平社会,却是在高度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可以追求的建构,而非偶然形成的孤岛。
    国安民丰的设想,我们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将之分出逻辑层次。但我想,这是二个捆绑在一起的指标。二者互为前提,也互为补充。国家的安宁稳定,是统治者的希望,常常也是被统治者的祈求。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中总无法安安定定地过日子,你争我斗,成了常态,政权的易手可能在一姓之中,也可能是异姓中的改朝换代。而且统治集团中不同的小集团,也常相互争斗,造成政权局部的震荡,同时殃及池鱼,弄得社会动荡不安。被统治者,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老百姓,内部虽然免不了矛盾和冲突,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大规模地举事造反。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或者再加上天灾饥荒,被统治者被逼上了绝路,才不得已而揭竿而起。这便是俗说的“官逼民反”。常常是统治者闹得不可开交,无法按常规生活下去,被统治者也被逼得走投无路,不能按常规生活下去了,于是大的社会动乱便不能不爆发。从“国安”的角度看,“民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孟子说过“无恒产者无恒心,有恒产者有恒心”,是一个至今为止尚未被颠覆的真理。老百姓只有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才会安分守己,在历史上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是不是规律,还有待于探讨。民众丰裕了,最易出的不安定因素去掉,国家的安宁才有可能。国家安宁,民众丰裕,实在是一个要求不算高,却在人类社会历史上难以企成的状态。所以,作为太平之梦提出。一个民众没有摆脱贫穷的国度,不可能真正安宁。而且,这丰与歉,是相对的概念。一个朝代刚刚底定,君王尚且坐牛车,老百姓只要不将他们的口粮征完,便还能容忍。几千年的封建时代,换来换去家天下的实质不变,某一集团或一家族以“国家”的名义拥有国计民生的大部分,而老百姓刚刚温饱,那就有些怨声了。若是贵族富可敌国,骄奢淫逸,平民温饱即使无忧,也可能道路侧目。所以孔老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忧患便不能免。所以〈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均平,抑制贫富差距,是民丰的题中应有之义。民丰了,才能给国安打下平实的基础,国安了,才能给民丰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太平,有各种各样的实现模式。法家用严刑峻法,一时间也可以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然而这是以高压制造出来的“太平”,受惠的只有一部分统治阶层。而且,严刑峻法,常常给社会动震埋下伏笔,有时,甚至于也危及立法者本身。商鞅变法,是在强大国家政权的支持下进行的。据韩非子说,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理由是,有谁将灰丢在道路上,风一起,就可能扬起迷人眼;被迷的人未免恼怒,于是便起争执乃至动手,酿成刑事案件。不如定下法令,谁要是这样干,先给他判刑,那么谁也不敢干,除非他想试试刑罚的滋味。如此一来,后边的争执动手都不会再有,岂不天下太平?然而,我们最后看到的是,秦国因变法而大,秦国社会固有的矛盾却没有根本上解决。统治内部的勾心斗角,任何时候都不会灭绝。当年商君自己,便成了众矢之的。“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当时有个赵良,分析说: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但商君听不进。五个月后秦孝公卒,商君遭到谗言,被新君下令追捕。他逃到一家客店,但遭到拒绝,说“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即没有验过客人身份,出了事要连坐。商鞅这才感叹说:“嗟夫,为法之敝一至此哉!”结果逃魏不成,回到秦国,最终被处于车裂的酷刑。其实,不是法治之敝,而是建立在家天下基础上的严刑峻法,一时压住了矛盾,看似天下太平,实则坐在火山上。这样的“太平”,不是真太平。老子的思想“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继承老子思想的道教绝对不会赞成如此的“太平”。
    道教追求的太平,与严刑峻法压出来的“太平”根本不同。这一太平,是建立在民众欣乐基础上的,或者说是由民众共享的。欣乐太平的构想,充分考虑到了在这一盛世中,民众的幸福,或者说我们今天称做幸福感的东西。一个太平的社会,民众的欢乐,是一个前提。民众没有幸福感,或幸福感很低,即使表面上平安无事,也决不是真的太平社会。因为,太平社会的设想,本来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众的福祉为基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是“怡然有自乐,于何劳智慧”吗?
    关于太平,一直是道教的追求,也是民众的期望。道教早期的经典便叫《太平经》。只是《太平经》较为芜杂,而《度人经》在其基础上有了新的设想。上面提到的太平理想,是以元始天尊开劫说法,造成的极端祥和之态的形式表达的。它是现实的样板,是克服现实中各种矛盾的憧憬。所以我们说是梦。但又是引导着一代一代的道人为之努力的梦。
    注:
    1.《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一。
    2.《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
    3.《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一。
    4.《晋书•帝纪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页。
    5.〈晋书•帝纪第一宣帝〉“制曰”。第21页。此制,系李世民所撰。
    6.〈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165、167页。
    7.〈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版,2233页。
    8.〈庄子•天下〉。
    更多链接
    吉林玄帝观斗姆殿开光暨玄天圣境第二届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