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泰山灵应宫内明万历铜钟铭文《太上老君说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属藏外遗经。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碧霞元君信仰和搜辑道教遗经续修道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铸经的因缘、经文内容、著作时间等予以初步考证辨析,并校录经文。 关键词: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 碧霞元君信仰 藏外遗经 泰山灵应宫内有一明代铜钟,其上铭文系一部《太上老君说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以下简称《经》)。笔者查阅《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藏外道书》等道教典籍和泰山史志文献,均未发现收录,属藏外遗经。此经的发现,对于研究碧霞元君信仰和搜辑道教遗经续修道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铸《经》的因缘、经文内容等予以初步考证辨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铸《经》考原 关于铸《经》的时间和原由,从铜钟铭文和现存于泰山碧霞祠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铜碑上《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中,可以略窥一斑。铜钟铭文有“钦差总督泰山金殿等处工程御马监等衙门太监张忠、林潮、叶忠、陈承寿、齐芳,内官监太监崔登,管理太监李忠,领修金殿等工全真道士周玄贞仝奉旨造”,“万历甲寅年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不但铸有铜钟,还铸有铜碑,它们都是“金殿”的附属设施。“万历甲寅年”,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金殿和铜钟当年完工,而铜碑则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成。这些工程都是“奉旨造”,并且由道士和内廷太监共同监工领修。由此,铸《经》人的身份和铸《经》的时间已经非常明晰了。 然而,明神宗皇帝为什么会如此耗资劳力建金阙、铸钟立碑呢?据《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可以推断其主要原因是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福国之神,明德惟馨,恩泽四海”,具有“翼纟宰 元化,助国裕民”的社会功能。神宗大规模修葺碧霞元君庙宇,主要是借助老百姓对碧霞元君的信仰神道设教,辅助朝廷教化。 说起对碧霞元君的信仰,可谓源远流长。传唐代即建有元君神庙,刘禹锡《送东岳张炼师》诗云:“久事元君住翠微”,是唐代以前故有“元君”之名。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泰山,登岱顶玉女池发现玉女神像,据《泰山道里记》引宋马瑞临《文献通考》载,“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清澈可见,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1]大中祥符二年(1009)建昭真祠。“玉女池属大辟祠基,适掩于正殿龛座下。”[2]之后,历代崇奉增修,金称“昭真观”,明洪武中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万历间多次拓建,额曰“碧霞灵佑宫”。清康熙间改额碧霞祠。碧霞元君信仰千年不衰,明清时达到鼎盛,影响遍及全国。清韩锡胙在《元君记》中记载,“通古今天下神祗,首东岳。而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币,喃喃泥首阶下。”[3]黎民百姓虔诚地登泰山祭拜碧霞元君,则帝王对碧霞元君庙宇的修缮和拓建,便成为其德化天下的途径。这也正是神宗铸《经》的重要用意所在。 神宗建金阙、铸钟立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出于个人的信仰。神宗母子崇奉碧霞元君,与泰山关系十分密切。据《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记载,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孝定李太后“圣母目眚,朕心靡宁,朔月冰兢,露祷于昊天上帝,复命内臣持节以祀东岳泰山之神、天仙碧霞元君,祀事孔明,慈颜以豫,目眚遂益蜀 ”。“则是泰山元君即赫朔虞,遂我圣母,以及朕躬,贶莫大焉。”“所以出内帑金钱若干,镀金为像,范铜为殿,筑石为台,奉元君殿居。”金阙明万历四十一年开始施工,次年四月初四竣工,期间,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复不天,圣母升遐”,孝定李太后仙逝,“宜与元君在帝左右”,于是,神宗遵遗命奉母陪祀元君。[4] 神宗生母孝定李太后笃信碧霞元君,神宗事母至孝,深受影响。神宗即帝位时才11岁,当时朝廷重臣张居正请李太后暂居乾清宫照顾神宗皇帝的生活起居,“太后教帝颇严”,“后行严明,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5]甚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立皇太子亦是听从母命。正因为神宗事母如此,才有大规模修葺碧霞元君庙宇和奉母为“九莲菩萨”陪祀元君之举。 神宗一朝多次增修岱顶碧霞灵佑宫。万历十三年(1585),“更新往制”“绘椽藻栌,霞驳云蔚,俨然仙居,非人世所有”[6]万历十七年(1589)“两宫太后圣寿”,又铸铜“万岁楼”。万历二十一年(1593)、万历三十六年(1608),又两次重修碧霞宫殿宇,“琼宫银阙,连岭被麓,丹青金碧,掩映层霄,香烟烛焰,若云霞蒸吐碧落间,是为碧霞元君之宫。”[7]足见殿宇之壮观,香火之兴盛。据明查志隆《岱史·香税志》记载,当时泰山每年都有十数万两香税银充实国库。在这样的信仰背景下,甚至孝定李太后晚年也亲至泰山修炼,极力宣扬碧霞元君的灵验。 万历四十二年(1614)孝定李太后仙逝,神宗皇帝遵母遗命在岱顶碧霞宫附近建万寿殿,祀孝定李太后。又敕封其母为“九莲菩萨”。同时在今碧霞祠香亭位置,仿武当山“金顶”建造金殿,殿为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号“金阙”。明末战乱,被移于泰城灵应宫,现存于岱庙。铜钟即为金阙配套而铸,“文革”期间散落南天门,近年移入泰城灵应宫。 二、《经》旨探析 铜钟铭文《太上老君说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言碧霞元君之来历、职司、诵经功德以及辅忠助孝、善恶果报之理。《经》托言“太上老君”所说,“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泰山女神封号,“护世弘济”是《经》主旨。篇首载太上老君在王屋洞天大会说法,元君径诣道前,自述来历、职司,询问血湖等狱女魂罪苦、有入无出之原由。老君详告岱岳之狱、酆都诸狱、血湖等狱业缘报对之别,尤其女人坐褥之时触犯神祗恶咎重若泰山。元君拜求老君“悯念忧苦,愿赐经怜”,欲追先祖,虔修善功,请道士诵此经即可消罪获福。若求子嗣,为寿为灾为官为讼为妖,心祷昧告,无不感应。印造散施、诚心供奉此经,亦可如求如愿。中间有神咒四言117字。其后老君又说元君巡察善恶考校轻重福善罚恶之期。最后太上老君说天仙宝号,言元君来历、职司、功德和封号。 以碧霞元君为名的道经,《万历续道藏》(“隶”五)中收录《元始天尊说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以下简称《妙经》)一卷,大约出于明代,作者不详。《经》及《妙经》是仅见的关于碧霞元君的两部道经。二者关于碧霞元君的圣诞、封号、职司和宝诰等基本一致,但关于元君来历则略有不同。《经》中说元君是“西天斗母精运元气发现金莲化生”,归隐岱岳修炼,功成道合,永镇泰山。而《妙经》称元君“劫初证上真”,“已证太一青玄之位”,观见众生受沉沦之苦,“为化女流普度群生”,分真化炁,降临泰山,“静居上境,复炼元真”,“应九炁以生生,体一元而化化”,“惠溥天民”。此两者当代表了道教的正统说法。 然而,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除此两经的说法之外,还有明李谔《瑶池记》载的“黄帝所遣玉女”说、明查志隆《岱史·玉女传》载的“东汉明帝时石守道女玉叶”说、晋张华《博物志》所载“东岳大帝之女”说、明王遴《玉女池》诗载“玉皇上帝之妹”说、明王之纲《玉女传》载“天仙神女”说、明崔文奎“坤道成女”说等。这些迥异的说法,反映出人们心目中碧霞元君的不同形象,透射出碧霞元君信仰的强大包容性。 关于碧霞元君的圣诞,《经》记载为“孟夏十八,化身母前”,《妙经》亦言“于四月十八日分真化炁,现是慈颜”,都以农历四月十八日为碧霞元君圣诞,至今,北京妙峰山元君庙会仍以四月十八为圣诞日。但是,碧霞元君祖庭——泰山碧霞祠如今却以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圣诞日,不知始于何时。而据泰山史志记载,至少至清代中期泰山尚以四月十八日为元君圣诞。 关于碧霞元君的封号,《经》言“受敕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溥济保生真人护国庇民弘德碧霞元君”。《妙经》亦言“受命玉帝证位天仙”、“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溥济保生真人护国庇民弘德碧霞元君”。二者基本一致。而当今泰山碧霞祠早坛功课中,有《泰山圣母宝诰》,称“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溥济保生真人护国庇民弘德碧霞元君金光普照天尊”。明查志隆《岱史》卷九《崔文奎记略》则认为:“岱岳毓神,上通乾象,降临下土,坤道成女。‘天仙玉女’之号意以是与,‘碧霞元君’之称则后世加封之典。”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亦有“明洪武中始有碧霞元君之号”的记载。 关于碧霞元君的职司,《经》云:“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伐罪”、“统岳府之神兵,掌人间之善恶。巡声赴感,护国安民”。而《妙经》称:“安国护民,警世敦元。辅忠助孝,翼正扶贤。保生益算,延嗣绵绵。消灾化难,度厄除愆。驱瘟摄毒,剪祟和冤。岳庭官将,号令威严。不仁不义,忤逆凶顽,不尊正道,化微尘烟。敢有咒诅,押送酆山,魂系幽司,万劫不原。下民有祷,无愿不全。大慈应感,溥济人天。”两经所言元君职司大同小异。而在民间,求官、求财、求婚、求子、求寿、求学、求医、求讼等等无所不求,并且在百姓的心目中,碧霞元君有求必应。 关于碧霞元君的宝诰,《经》与《妙经》完全相同,但与当今泰山碧霞祠早坛功课中的《泰山圣母宝诰》则有三处差异。两经首句是“泰山顶上,东岳内宫”,而《泰山圣母宝诰》则是“童身得道,泰山成真”。两经中有“大圣大慈,至孝至仁”一句,《泰山圣母宝诰》则为“大圣大慈,大悲大愿”,且《宝诰》最后较两经多“金光普照天尊”一句。此《宝诰》出自何处,无考。 关于《经》的作者和著作时间、地点,《经》中说是“太上老君”在“永寿二年三月初三日”,在“王屋洞天”与诸天仙众所说。王屋洞天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一洞天,“永寿”年号非世间纪元,“太上老君”则为道祖,自然无可稽考。然而从铸《经》的时间——万历四十二年(1614)和明洪武年间始有“碧霞元君”封号,以及万历三十五年(1607)《续道藏》始收录《妙经》,可以推断:《太上老君说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的著作时间大约在明洪武年间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之间,与《元始天尊说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大约同时或稍晚。两部经大约都出于泰山地区,作者则无从稽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