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注解)(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24)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天堂,这里指仙宫,与地狱相对而言。称天上神仙及世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后亦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吕祖志•真人本传》曰:“天堂地狱非果有主之者,特由人心自化成耳。”地狱,相对天堂而言。比喻苦难危险的境地。
    此句接上句,言持经念诵不息者,自然长生归于天堂,享受天堂之幸福。身居天堂,不食人间百谷而无杀生之实,土地之精,所以不受地狱之苦。
    (25)火翳成清署,剑树化为骞:火翳,地狱名。洞阳子注曰:“火翳者,南方地狱之名也。众生常为欲火焚心,而色翳目,故曰火翳。触目动心,地狱即现。既悟真诠,性天朗彻,一念湛然。所谓火翳者,皆化为清静之域也。”剑树化为骞,仙籍语论,谓从名利争逐转向体道无为。洞阳子注曰:“剑树乃地狱名也。众生竞名利,争人我,与物相刃相摩,交谈如矛戟,树面如寇仇,见受剑树之狱也。至人体道,含洪光大,为而不争,胸中之荆棘,悉化玉树骞林也。”
    此句意为:地狱再也听不到痛苦的声音,成为一片清静之地;原本争名逐利的人都转向体道无为。
    (26)上登朱陵府,下人开光门:朱陵府,指心。此句指内炼中的行火功夫。洞阳子曰:“心为朱陵府,谓之上昧君火;闭息宴坐,以心引之,则无乎不焚。肾为玄冥府,谓之中昧臣火;升腰肋腹,闭息行之,则无乎不达。膀胱谓之下昧民火;提动机关,金龟吐焰,则无乎不省。炼上尸则火炁腾陟于降宫,故曰上登朱陵府,焚下尸则火炁透辙尾闾,故曰下入开光门。”
    (27)超度三界难,径上元始天:超度三界,指超出三界。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丘祖全书》曰:“私欲忘,即超欲界,尘境浑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又《长生诠经》曰:“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也。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状空即超无色界。”难,困难。径,直接。元始天,指玉清圣境。
    此言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阻难,即可直接进入玉清仙境。
    (28)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瞻仰尊颜,而作颂曰:飞天神王,人体骨骼名。亦曰八天、八门。人之顶骨八片,谓之八天。中有金楼宝殿,玉阙紫房。自己无相,真人总领,万神居之,道成则神光闪烁,天门自开,婴儿蜕质,于是真人飞从天门而出,故曰飞天神王。无鞅数众,即身中之千真万灵。
    此句言人得道成真之后,婴儿蜕质,真身飞从门而出,体内千真万神随之升入玄都玉清圣境,上朝天尊,并作谣歌,颂咏大圣之德。
    (29)天尊说经教,接引於浮生:天尊,指灵宝天尊。浮生,浮世众生。
    此句言灵宝天尊说经教化世人,引接浮世众生入仙境。
    (30)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无为,道的基本范畴,也是道教处理社会政治和人生诸问题的基本准则。老子首倡无为思想,他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前提出发,主张人应效法天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告诫人们有为会导致失败,而无为则可无不为。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游心四海之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后世道教继承了老庄的无为观念,将之视为接物应世的基本准则乃至修道的境界和方法。《老子河上公注》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后世道士视“无为”为全身、修仙的基本法则,强调“无为师主,无为为师,寂若无人,至子无为。”对于修道者实行无为原则的具体方法。以此来稳定精神,《正一修真略仪》曰:“故万法去来,由心自造,夫惟无为无造,故能无所不造。人能淡泊清静,真气自全,是故无为也能为万物之主,而无所不为焉。”《元气论》曰:“无为者,乃心不洞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神定气和。”《明道篇》曰:“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周易阐真》曰:“无为了性,有为了命。”真,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
    此句言众生勤炼苦修无为之道,保持本性,自然无为,则仙道成矣。
    (31)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迷,指迷惑于名利、情欲、声色、滋味。荒,因迷而得,言其神不明而心灵,逐物荡荡逝去而不返。老子曰:荒兮,其未哉。无我,指不尚贤,外其身而虚,犹觉自己不存于世。无名,指道之表象,名为实之宾,虚名出而道德充备,故称绳绳兮不可名状。庄于云:“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也。”
    此句言仙道修成之人,不迷惑于名利、情欲、声色等,亦不因此而神不明,并达到无我无名的状态。
    (32)朗诵罪福句,万遍心垢清:此句指朗诵上述经句,心灵自然空虚明亮。
    (33)尔时,飞天神王,及诸天仙众,说是诵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飞天神王,这里指人本来之帝真,即人之魂神。诸仙众,指人体之万神。稽首,中国古代拜礼的一种,即叩头。道教沿用其为斋醮中的常用拜礼形式。宋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曰:“稽,开也。开两手,将头首稽留至地,故云稽首。经言五体投地者,四支并头为五体也。”稽首拜礼源于上古,《周礼》的九拜中就有稽首。据郑玄注,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称,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早期道教《太平经》中有“真人稽首再拜”,以稽首专指对神的礼拜。随着道教斋仪的发展,齐梁道士陶弘景《登真隐诀》又有“稽首三礼”,称“先一拜,额叩地;次再礼,合为三拜。若言再拜稽首者,即先两礼,后额叩地,一礼合为三礼,稽首三礼其义也。”稽首亦可在道中行仪,《本际经》曰:“稽首三礼,右绕七匝。”“稽首作礼,绕百千匝。行道时,或三遍,或百遍,或千遍,或万遍。”道教行稽首礼有三意:“一则激令大众,使有回向;二则示有宗仰,非为专擅;三则法有珍贵,令其宝重。”
    此句言天尊说经后,飞天神王和诸天仙等,诵念完毕,向天尊叩首礼拜,表示永远遵依大道,奉辞而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