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一种成熟的宗教,其神学中,如宇宙神话、劫运说、创世创生神话、天人感应说、善恶报应说、济度思想、神仙信仰、洞天福地、仙谱仙话、神仙方术、鬼神信仰、鬼神世界、神谱神话、神迹观、鬼神法术、自然崇拜、术数占卜等,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一些道士也参与了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的讨论,道教内部的道教哲学的概念是成立的。道教哲学主要围绕着道、气、玄、太极、阴阳、化、心、性命等范畴和道气关系、形神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为神学服务。道教哲学也经历了本原论、本体论、心性论三个阶段,同儒家、中国佛教的哲学历程一致。李刚在《汉代道教哲学》一书的《导论》中,列举了中国、德国、原苏联、美国、日本、英国等中外学者赞成道教哲学能够成立的论述或使用“道教哲学”术语的实例。他对作为道教学研究对象的道教哲学定义说:“道教思想中包含有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价值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构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是其基本的命题,论证人有没有成仙的内外根据、人成为神仙采取何种途径等等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面”[5]。卢国龙在《道教哲学》一书中“将道教哲学界定为推阐性与天道相统一之理念的理论形式”。他又说:这种理论形式“最终凸现出来的,仍然是其价值取向及理念。这种价值取向及理念,是道教哲学的真正灵魂”[6]。 道教伦理是道教关于道德规范的规定和道德观的论述。其道德规范的规定主要依从儒家,另增加对道的崇拜、对神的敬仰、对道士的供奉、对教团秩序的遵从和维护等宗教规范。此外还有一些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对妇女比较尊重的规定超出了儒家的高度。道教的道德规范的规定通过戒律、禁忌和神学去监督。其天谴神谴说、积善成功说、承负说、阴骘说、轮回说等善恶报应说就是这种神学。道教伦理也可以纳入道教哲学的范畴。 本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了生命伦理学。近年来,我国几位道教学者也投入了此新兴学科的研究。李刚在《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一书中说:“道教生命伦理学以‘劝善成仙’为主题,由生命哲学和伦理学两大板块构造而成,或者说是二者联姻的产物”[7]。姜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一书中也对道教的生命伦理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道教伦理“乃是中国道教体系中以得道成仙为理想的关于道德现象与生命现象等的一种信仰化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道德哲学体系,而且包括一个非常独特、完备、庞大而富于科学精神的生命伦理学体系”[8]。 道教的政治思想是指道教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提出的方案或个别建议,并进行理论阐述。吕锡琛将之称为“道家的治国之术”[9]。另外包括道教对统治阶级治国理政指导思想的批评或抨击。 有学者提出了道教美学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如潘显一将道教美学研究定义为“做宗教学和美学两个传统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认为道教美学思想“是宗教化了的道家传统美学思想”[10]。道教美学也属于道教哲学的范畴。 研究道教信仰、道教神学的内容,也包括在道教思想研究之中。道教思想研究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还可举出许多方面。 (四)道教科仪 道教科仪包括道教的斋醮、仪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符箓、诀咒、法术等。这一对象的内涵没有什么争议。 (五)道教文学 在1983年出版的《道教》3卷中, 有游佐昇《道教与文学》一文。作者那时已认识到道教文学的客观存在,知道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对中国文学史中尚未确立道教文学的地位感到遗憾。不久,这种令人遗憾的局面开始改观。1986年李丰楙在《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一书中提出“仙道文学”和“仙道类小说”的概念,并做了界定。当然,这两个概念没有涵盖道教文学。古存云定义为“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11]。詹石窗在《道教文学史》一书中对道教文学的定义和范围做了更细致的描述。他指出,除了普通文学的共性之外,道教文学独有的特征有两个。第一是“道教文学作品与道教的基本信仰、教理主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二个是“道教文学的心理意向则是趋向于‘内’和‘理想’”。他认为道教文学史还要研究道经以外的其它反映道教活动的文学作品,也要研究非道教中人所创作的以反映道教活动为内容的作品,还应包括那些受道教思想影响的作品,也要讨论那些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的作品,对于那些受玄学影响或直接以文学形式弘扬玄理的作品也须论及,还要涉及到反映隐逸的作品以及志怪和以阴阳五行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对那些道教中人所创作的以阐述哲理为主的作品也要稍加探讨。最后一项主要地是要从形式上加以研讨,从文学的价值方面加以发掘[12]。 (六)道教宫观名山 道教宫观名山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近现代有为其编志者,如小柳司气太编《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五十岚贤隆编《道教丛林——太清宫志》和王纯五主编《青城山志》等。有学者专门研究宫观名山的演变历史和教团组织。 此外,学者们还从道教美术、道教建筑、道教园林、道教饮食等不同侧面对宫观名山进行研究,如朱越利主编《中国道教宫观文化》。道教美术不限于宫观名山之内,曹齐定义宗教美术说:“以宣传道教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包括日常供奉和用于斋醮等祈禳祭祀活动的神仙画像或雕塑的神像、故事画、水陆画以及宫观的藻饰与法器上的花纹图案、浮雕等”[13]。李维信解释道教建筑说:“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祈禳仪式的建筑物”[14]。 (七)道教音乐 陈大灿定义说:“道教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15]。朱越利定义说:“在斋醮、颂经、法术、抒情(自我欣赏、陶冶性情的吟唱、器乐奏)、云游宣道(道情)及宫观常仪等道教活动中的歌唱、器乐奏等叫做道教音乐”[16]。周振锡、史新民等定义说:“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道教音乐,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人在宣传、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17]。 (八)道教外丹术 有学者将道教外丹列入道教医学中,亦无不可。但不少学者是从中国科技史的角度研究外丹的。陈国符著《道藏源流续考》专门考证外丹黄白术经诀的年代、药物隐名等。 (九)道教内丹术 内丹术也可以列入道教医学,也可以单独列为一项。有学者将内丹术学术研究称为道家养生学、内丹学、内丹养生学、气功学、气功养生学等不同名称[18]。 有学者研究内丹哲学[19]。 (十)道教医学 王吉民、伍连德于1936年在《中国医学史》一书中使用了道教医学一词。1971年,下出积与在《道教》一书中将道教的内容分为哲学、伦理、医学和方术四类,这意味着他也认为存在着道教医学。吉元昭治对道教医学定义说:“以道教教典为侧面的中国医学,可称为道教医学。即理论方面为道教理论,实践方面是中国医学的内容。”他将道教医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叫做“具有与现在的中国医学几乎相同的内容”,包括汤液、本草、针灸、外丹等。第二部分叫做“带有强烈自力倾向的内容”,包括导引、调息、内丹、却谷、房中等。第三部分叫做“具有强烈他力倾向,与民间信仰、民间疗法有关的部分”,包括符、占、签、咒、斋、禁等[20]。 丁贻庄为道教医药学定义说:“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21]。 盖建民定义说:“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22]。 三、道教学研究的范围 道教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上层建筑的其它领域,与国外,都发生了或疏或密的联系。这些联系也为道教学者感兴趣。道教学研究的范围向这些联系扩展,也是有意义的。 上述道教学研究的十大对象与道教外部的联系,都属于道教学研究的范围之内:1.道教经典与中国古代目录学、书籍分类法、 书籍装帧史、印刷术、藏书学等有关;2.道教史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有关;3.道教思想与原始宗教信仰、《易》学思想、谶纬思想、 诸子百家、古代美学等有关;4.道教科仪与古代礼仪、鬼神信仰、 古代巫术、民间宗教、文字学等有关;5.道教文学与古代文学有关;6.道教宫观名山与古代美术、古代建筑、古代园林、传统饮食、方志学、堪舆学、金石学、旅游学等有关;7.道教音乐与古代宫廷及民间音乐有关;8.道教外丹术与中医学、古代化学等有关;9.道教内丹术与中医学、古代哲学、人体科学等有关;10.道教医学与中医学有关等。在这些方面也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 除了这些之外,研究比较多的还有以下五方面的题目:1.道教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悠久而密切的关系;2.道教与其它宗教的相互影响或比较,如儒释道三教关系,道教与古代摩尼教的关系,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道教与神道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等;3.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这方面的著作有金正耀的《道教与科学》和祝亚平的《道家文化与科学》等;4.道教与我国风俗习惯、 民间文化的关系;5.道教与世界的关系,如道教向国外的传播,道教与中外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另外还有道教与气象、道教与术数、道教与地理、道教与隐逸、道教与天文、道教与女性、道教与环保、道教与书法、道教与边疆、道教与兵法等等,不胜枚举。总之,与道教有关的边缘学科、交叉课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道教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 注释: [1] 秋月观暎编著《道教研究のすすめ》,平河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51页。 [2] 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道教》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3] 关于宗教哲学与神学的不同内涵的论述,请参阅何光沪撰《论宗教哲学的主题与结构》一文,《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04期,第1—13页。 [4] 李刚著《汉代道教哲学》,巴蜀书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5页。 [5] 李刚著《汉代道教哲学》,第14页。 [6] 卢国龙著《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1页。 [7] 李刚著《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 月第1版,第3页。 [8] 姜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12 月第1版,第5、12页。 [9] 参阅吕锡琛著《道家、方士与王朝政治》,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 版。 [10] 潘显一著《大言不美——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7—8页。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71页。 [12] 詹石窗著《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 4—9页。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65页。 [14]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64页。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74页。 [16] 朱越利著《道教答问》,第319页。华文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17] 周振锡、史新民等著《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页。 [18] 如萧天石的著作题为《道家养生学概要》(台湾自由出版社,1973年第1版)、 胡孚琛的论文题为《道教史上的内丹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马济人的论文题为《道教内丹学》(见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齐鲁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 版)、施达郎的著作题为《道教内丹养生学概论》(香港道教学院,1992年6月)、马济人的著作题为《中国气功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版)、李远国的著作题为《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版)等。 [19] 如张广保著《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1版。 [20] 吉元昭治原著、杨宇编译《中国传统医学与道教》,《宗教学研究》1988年2、3期合刊,第76—78页。 [21]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第73页。 [22] 盖建民《道教医学导论》,中华道统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第5页。 (作者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