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薄诚宣:忠孝信义,推诚万物——浅谈道教伦理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普适性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道教伦理道德是否具有普适性。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普适性。普适性,按照白话意思来阐述就是普遍适应性,一种绝大多数人自然而然都会遵循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律与准则,特别是在观念和伦理道德上,人们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厌恶什么,排斥什么等等,基本会持有共同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道教,作为根植于中华沃土上的民族宗教,它思想理念丰富,涉及范围广泛,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和道德观念,都在道教思想与经典当中体现并传承下来,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道教的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仍然经久不衰,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指导人们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需,更好、更从容不紊的生活工作,推动社会有序的向前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众所周知,道教是一个以现实人生为出发点的宗教,即“一证今生之善果,二修屡劫之不堕”。在道门经典《龙门心法》中,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祖师写道“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强调“仙道”不离“人道”。意思就是说修道者想要修行仙道达到长生久视,必须先要把人道修好,即从最基本的如何做人开始,比如说为人要孝养父母敬重长辈、心胸中正,和善待人;处世要诚实守信,平等一心,不欺童叟,广行方便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积功累德,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直至“三千功满,八百行圆”,这就是修炼“人道”。只有做到了这些,长生成仙才会有希望。如果连这些做人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不忠不孝,不讲信义,没有诚信,则性命与长生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妄谈。换句话说,道教的修持其实是把入世法的修炼作为出世(即修成仙道)修炼的基础功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教的思想理论其实是立足于生活当中的,以做人为根本点,圆融于生活日用之中而又高于生活之上,给予人们生活的指导,服务于社会,利益大众的,可见道教丰富的思想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大智慧。这种智慧对于现代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认清人生价值,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美好人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接下来,我将从为人、处世两个方面分别来探讨在当今这个时代,道教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准则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为人当以忠孝为要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度己度人为宗旨,而忠孝则是道教教义的核心内容,《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就说道:“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类似的经戒言论在道教典籍中不胜枚举。由此可知,道教对忠孝伦常之道不仅非常重视,而且把它看作是修仙学道的基础。《南华经》(《庄子》)当中有一段老子论述人情世故的文字,说:“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凭空而就的,不然就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正所谓“学道有基,升仙有梯”。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忠理念在道教的很多典籍当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再以《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为例,其就把忠孝作为诸戒之首,“百行之源,学者之先务也。”在道教进行祝祷法事活动时,有一段经常会被用到的经韵叫《大赞韵》,其中有一段韵词为“酬天地盖载恩,蒙日月照临身形,皇王水土万万春,报父母养育深恩”,不仅充分诠释了“孝”在道教当中的重要性,更把“孝”的含义扩大延伸,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广泛的境界:
    第一阶段对父母师长要孝顺礼敬
    我们为什么要孝养父母?“人生不易得,正法最难遇”,道教《早晚坛功课经》当中的报恩诰说“父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怜我父母,日渐衰朽”。道教认为能够得生人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正是因为父母的孕育,我们才可以来到世间,去享受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物质方面的条件,通过不断的学习历练和努力工作来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在我们未出世之前,母亲要饱受十个月的妊娠之苦,食不下咽,寝不能眠。在我们呱呱坠地之后,父母又要为我们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而操劳,处处担心我们的人身安全和衣食起居,可以说在父母的生活当中属于自己的部分很少,更多的时候是把如何使子女过得更好来作为生活的重心。渐渐地我们长大成人,可以独立开始自己的人生,父母却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过度的辛劳一日比一日衰老。放眼自然界,很多动物也都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孝道,比如说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以此对比,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孝养自己的父母、长辈,这不仅仅关乎我们个人的道德行为,同样也是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能够尽心孝养自己的父母长辈,说明他拥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推己及人,有了这份仁心,他也就有可能帮助其他人。因此可以说,孝敬父母长辈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出道教“孝”文化以及感恩思想的核心内涵。
    另外,在道教看来,孝不仅体现在对于父母长辈要爱敬孝顺,对于老师同样也要礼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父/老师为我们传授大道,教授我们技艺,使我们掌握一技之长而立足于社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道教认为道教徒对待师父(先生)、我们普通大众对于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都应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去尽心礼敬。
    第二阶段工作应职守,于国须尽忠
    我们知道个人的生存环境与国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祖国昌盛现世安稳,没有战乱,我们才可以安心愉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放眼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安稳当中,我们在电视报道或者网络当中还时常可以看到有些国家的人民甚至还生活在战火连天的环境中,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觉得很幸福呢?所以我们要知道感恩,懂得感恩——感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感恩我们的祖国。怎么做呢——“孝”。那么这个时候的“孝”意义就开始升华,其具体表现为“忠”——忠诚、中正、忠心。比如体现在工作上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把本职工作做好、做扎实,爱护财物,不浪费能源,不乱扔垃圾,这就是对于工作的“忠”;体现在国家上,就是忠于自己的祖国,不做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情,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用这些行动对祖国行孝,报答祖国之恩。
    第三阶段对于自然万物要敬畏、呵护
    《太平经》云:“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我们生活在天地当中,我们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能源矿产,一切所需都是天地自然的恩泽与给予,可以说大自然同样是养育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生存在天地自然的恩泽下,所以要懂得感恩天地自然的赐予,“孝敬”自然。众所周知,现在全世界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空气污染、水污染,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动植物物种有些已经频临灭绝。在这种情况下,道教理念中报答天地日月之恩的“孝”则体现在对自然万物要存有敬畏呵护之心上。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时刻注意节约能源,保护我们懒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于已经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我们报答天地自然之恩,不仅利益于一切生命,保障万物和谐共处,更会福泽我们自己及后世子孙。
    除此之外,道教的孝忠思想不单单只通过经文典籍向世人展现和传达,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无论是先天之神、自然神、职能神或者后天功德成神,这些神仙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在道德上“为人师表”,代表着善良、正义和神圣。比如说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就以忠义形象和惩恶扬善、祐民护民的万能神格,世代为人们所敬仰和效法;净明道始祖许逊许真君曾作《八宝训》,言“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并以此身体力行宣传教化乡里,使之“皆迁善远罪,孝悌兴行”。
    以上,就是道教的“孝”以及由“孝”升华的“忠”,我们可以看到,在道教思想理念中,孝是忠的基础,忠则以孝为前提,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忠孝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道教教理教义思想的精神体现,道教所提倡的忠孝思想,不仅仅只局限于个人行为以及家庭当中,更多时候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超越人我关乎国家、万物众生的大仁大爱的慈悲之孝。这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八荣八耻和主流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核心的理念和价值观是永远都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如今我国社会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尊老、敬老、老有所养等已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道教的忠孝理念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孝养父母长辈,敬爱师长,更能够引导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内心,热爱祖国,爱护自然环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可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些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处世应以诚信为立身之本
    今年过年期间,我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河南省新密市的一名高二学生陈奕帆,骑电动车不小心把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的倒车镜撞坏了。当时车主并不在现场,于是小陈同学就写了一封道歉信,说“我骑车不小心把你的车撞坏了,我心里很难受,我是矿务局的学生,寒假在城里打工,我给你留下我所有的钱作为补偿……非常对不起。”末了在信的最后,小陈又额外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对不起”,然后用信包着寒假打工挣来的311元钱夹在宝马车的门把手里。车主后来看到了纸条和留下的钱,觉得没必要再去追究责任,但转念一想这孩子利用假期打工,说明他的家境不算太好,但是他撞了车能够勇于承担,并尽自己所能进行赔偿,说明他诚实善良,车主觉得应该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做点什么,于是他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小陈的家,不仅将311块钱还给了小陈,还额外拿出一万元现金表示要资助小陈的学业。
    看完这则新闻后我翻阅了网页下方的留言,几乎都是溢美称赞之词,说这两位当事人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当代社会的正能量,因为这种行为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诚信。
    诚信是人本身所持有的基本信念,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柢所在,道教认为如果把人比作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诚信就是学道修道的根基,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因此道教在创教之初就把“诚信不欺诈”这个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思想纳入教义教戒之中,例如《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第一戒就是“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并一步阐明“大忠者,不昧其心,至一物不欺;大孝者,不悖于理,至一体皆爱。”道教徒进入道门后每天持诵的《早晚坛功课经》当中的“邱祖忏悔文二十四愿”所写“愿言无狂妄,行贵真诚”,成为道教徒日常修持的行为准则。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道教认为忠孝是以诚信作为前提和根基的,如果一个人接物待人不真诚,没有信用,就失去了做人最核心、最本真的东西,也就妄谈忠孝一说了。
    另一方面,道教认为言语上的巧诈与不实也是缺乏诚信的表现,有违伦理道德,即“语者,心之声也;语之妄,由心之不诚”。因此,在《积功归根五戒》、《老君戒经》等戒律当中都强调不得口是心非或妄语、绮语,并进一步阐述“若不闻不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为妄语。”意思就是说的事情与心里面所想的初衷相违背,花言巧语,反覆兩舌,说话不真诚等诸如此类,都是缺失诚信的表现。不仅如此,道教诸多经典著作也把诚信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加以提倡,以《道德经》为例,关于诚信文中就写到“言善信”(说话要懂得诚实守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诚信乃为人之道,立身之本,人若缺乏诚实不守信,别人就会很难再信任他);“轻诺必寡信”(轻易向别人许诺若很难做到,再次取得别人的信任就会很困难,从而信誉扫地)等思想论述,明确告诉人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讲诚信、说实话,并把诚信作为人生重要的道德准则,指明人与人之间相互诚信以待,是使社会生活良性有序运转的润滑剂。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不可缺少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道教倡导诚信为做人的根本,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也是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的。道教提倡和谐,倡导天人合一,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做到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还要做到与社会群体的融合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自我思想与言行的协调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就好比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如果我们的身心言行不能达到和谐统一,那么整个社会就不会和谐。如果我们能够诚朴弃诈追求人性之真、之诚,人际之间就会多一分信任和理解,保持一分良性的交流与沟通。完成了从一个人的内心和谐.到一个家庭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最后就可以达到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可以说持守诚信之道,人们才会精神充实身心安和,在人们普遍感到信任危机的现代社会,道教的这一伦理规范和观点更加凸显出特别的意义。
    结束语
    道教思想文化中蕴含着的生活智慧和主张时至今日仍为社会大众所认可、推崇,说明这种智慧符合现代人们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初衷。《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是生命之根,是自我的防御能力、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道教所提倡的忠孝诚信观点是道教教义的重要组成内容,不仅是道门弟子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普适性和启示意义。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化人,追求宇宙和谐,国家太平以及个人的长生久视,推崇“众善奉行”,引导人们对人对物都抱有一颗善良诚信之心。其所推崇的忠孝诚信观点,就好比是一个社会的生命之根,代表着正气,即正能量,使人们能够更明确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更豁达从容地对待人我利益,发挥自我能动性,抑恶扬善,从而促进社会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个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道教的教义思想和伦理道德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智慧,千百年来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心理性格当中,为人所用,给人的精神以归属感,使人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看待现实,合情合理地协调在生活中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文化多元的信息时代,人们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这种境遇在带给人们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严重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使人们陷入精神空虚和道德危机的困境。这个时候利用道教教理教义中优秀的思想理念来平和人们的心态,将忠孝诚信这些社会伦理要求与个人修道延命、生活工作的价值目标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人们践行这些道德要求的自觉性,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保持心理健康,努力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积极从事创造性活动,真正提高生活的质量,对于稳定社会、建设美好家园必将发挥出持久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文来源于孝忠诚信与伦理道德分论坛发言稿)
    了解更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