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道教立教立言的基石。道教自东汉末年张道陵天师创立以来,历经二千多年的历史风云而不衰退,至今 仍在薪火相传,绵延久远,信教者日众,影响日趋燎原,归根结底,与道教奉行、推广、教化、实践孝道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毫不犹豫的断言,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瞬息万变、文明不断进步、社会发达昌盛的21世纪,以孝道为核心教义的道教,在促进历史 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更好地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促进作用。 在漫长而又曲折的道教发展史上,孝道是贯彻始终的最为经典的教义思想。道教其他的教理教义,诸如清 净无为、积功累德、上善若水、致虚守静、慈悲利他等,都是孝道衍生的信仰。离开孝道,道教和任何宗教都不可能持之以恒的传承下去。我们知道,道教修 炼的终极目的是得道成仙。然而,道教先贤、清代刘一明大师谆谆告诫修道之人说:“欲学仙道之长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难全”,“况夫孝者,德之基也,天之心也,地之程也,人之本也”,不孝者不能成人,又焉能成仙?从这里可以看出,孝道对于修炼出家之人何等重要。道教就是要求,慕道修仙之人,首先必须履行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人道”即孝道的价值。道经《无上秘要》卷15说“父母之命,不可不从,宜先从之。人道既备,余可投身。违父之教、仙无由成。”《太平经》就劝人们遵守忠君孝亲,认为最大的罪过是不孝:“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之人,天为治之。”。葛洪则认为只求金丹而不修道德,长生不死仍是办不到的,所以他反复强调了行孝立德是成仙的一种前提和保证。《抱朴子内篇•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这就明白指,为道者必须先立功德和善行,而最重要的善行就是按照忠孝仁义的原则来立身处世。毋庸赘述,在浩如烟海的道教经典中,对修道之人要求最多、强调最严的训诰就是关于敬天法祖的忠孝信仰。鞭笞最为严厉的则是那些不忠不孝之徒。《太上大道玉清经》卷一中说“不孝父母师长者,死入地狱,万劫不出”。不忠不孝之人, 不但修炼不成,而且死后被打入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孝道是出家修道之人的必修课和成仙得道的梯航,孝道同道教修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一、道教的孝道体现在家庭亲情层面上,要求人们做到孝父母、敬长辈、和兄妹、睦邻里。 《太上感应篇集注》中说:“父母为五伦之首,孝 亲乃人道之先”。“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证佛, 亦何尝不根基于此。”意思说,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第一道德质量。天下善事多多,第一最为重要的善事就是忠孝,这也是成仙证佛得道的根本。无论全真派还是正一派道人,或者是皈依弟子及信众,都应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兄妹,“家和万事兴”。道教《行孝歌》开篇就说“自古神仙把道传,孝道成为百行源”。 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教诲之恩,重如山,深似海,大如天,做子女的无论怎样反馈报答,都难报于万一。道教《二十四孝图》推崇的孝子贤孙,都是行孝尽孝的楷模。“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父母老人,生养死葬,医治病患,交流感情,常回家看看,嘘寒问暖等,都是敬老孝老的好方式。世上没有不孝顺父母的道人,天上没有不敬老爱老的神仙。出家修道之人,最讲究的就是知恩报恩的孝悌之心。《晚课经》中念诵道“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无上道,四恩三有均利益,十州三岛任逍遥”。 天地恩、父母恩、国家恩、师长恩,恩恩常念,恩恩必报。行孝之人,必然能感天动地,得道之后,一定会位列仙班,为万世景仰。当然,上天也会惩罚那些逆不孝之徒,正如道教《行孝歌》中所说“王法逃 脱天地显,雷击火烧或水淹,天律逃脱阴律显,油锅煎熬下刀山”。 二、道教的孝道体现在社会的层面上,要求出家 修道之人上善若水,积功累德,矜孤恤寡,帮困扶贫, 慈悲善行。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 幼及人之幼”,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一个有爱心的人, 应该把别人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尊敬侍奉;把他人的小孩作为自己的小孩关照爱护。基于这种最基本的社会人伦关系,道教确立了爱老敬老,帮贫扶困的善行义举,这实际上是孝道教义的一种升华。从逻辑关系上来说,一个充满孝道的出家修道之人,才能够有善心,行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把行善与修道成仙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天师道要典《想尔注》中说:“百行当修,万善当着。”《抱朴子内篇》中说:“人 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一千二百善。”道教的这种着眼于现实的济世利人的教议贯穿于其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道教有的“功德成神”是说,积功累德,是人成为神仙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广行善举是道教得道成仙的重要内容。一个人要想成仙,就必须积大功德。而功德正来自“慈悲仁爱”。《感应篇图说》中说:“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 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道教书中载述的仙真事迹,无论如何神异离奇,但都是以慈悲仁爱作为基础。在这里,神仙成为修道成功的典范,也是人性完善的极点。所以,道教自创立以来,一直把济世利人,扶贫帮困,矜孤恤寡的实际行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如,道教赈灾救灾,捐款捐物,开办孤儿院和养老院,收救社会上无依无靠的关顾孤独,开办慈善机构,募集资金,广行善事等。另外,作为出家修道之人,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如设立道医诊所,精研医道,为人治病,或传授养生方法,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经常戒杀放生《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 充饮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惧。故当不忍食,以证慈悲行。”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应当怀有对待人的生所具有的那种恻隐之心。老子在《道德经》中劝导世人向善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劝人为善,通过我们的劝导,在每一个善男信女心中播下行善行的种子,就会得到更多的善行,就能为构建和谐 社会播下一颗有一颗行善积德的种子。 三、道教的孝道体现在国家的层面上,要求每一个出家修道之人,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袓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忠孝互为联系、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忠臣孝子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一个对父母长 辈行孝的人,必定是胃一个为国尽忠的人。道教经典 对道人的行为规范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当以“忠孝”为重。东晋时期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对俗》强调“欲 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也就是说,“人”在成为“仙”之前,首先要遵守世俗社会中人与人的伦理准则。早期道教多有忠君、孝亲及仁义礼智信等 与俗世价值观念相合的要求,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 天师教戒科经》记:“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这里强调遵守世俗社会的儒家三纲五常,是天师道教民(种 民)确认其宗教身份的必要条件。道教开山级经典《太 平经》中说:“上士得吾道,可为国良臣”“上贤可以为国辅”。得道之人,能够成为忠君辅国(良臣)。同时《太平经》还说“国兴家兴”。国家兴旺,道教兴旺。全真派道士吟诵的《玄门日诵早课经》中诵道“上殿齐举声,祝国迎祥竭寸诚,当日陈情金阙内,今朝香霭玉炉焚,皇图巩固山河壮,帝道遐昌日月明, 万民瞻仰尧舜日,岁稔丰登乐太平”,反映的是出家修道之人,对祖国富强的虔诚祝福,对太平生活的热切期盼,对五谷丰登的真诚向往。虽然宗教无国界,但是道人有祖国。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宗教林立,但是,一个真正的宗教徒都是忠于自己国家的爱国者。 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有很多道教徒为维护中华民族 的尊严,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不懈奋斗,名留青史。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武当山道总徐本善为伸张正 义,维护百姓利益,坚持真理,同邪恶势力英勇斗争, 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日战争时期,江苏茅山道 友奋起抗日,同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保卫自己的家 园,成就了“上马杀贼,下马修道”的千年佳话。“道 士者,以道为事”。作为道教徒:崇奉、信仰大道、热爱和维护自己的宗教,那是必须的。但爱教的同时, 更须有“爱国”情怀,爱国爱教,是出家修道之人的 不二选择。 四、道教的孝道体现在道人修道的层面上,要求做到皈依三宝,尊师重教,坚定道念,为道教事业奉献终身。 道教皈依三宝是指道宝、经宝、师宝,或者是王常月祖师指示的身,心,意三宝。道皈依三宝的终极追求,就是一心向道,趋福避祸,灾难不及,得免生死,清净无为,证无上大道。首先,要皈依无上道宝。若不皈依三宝,必定轮回邪道,颠倒沉迷。出家修道之人,成仙成道,成圣成贤,无不从三皈依起首。皈依道:道是大智慧、大清静、大慈悲。皈于道,就要抱着道心去修正自己,是最根本的、是皈依的本源。 皈依经:经书中包含大道之理,好比一面镜子。我们心中满布灰尘,我们在修行中擦拭自己,然后用经法来照亮内心、启迪内心。皈依师;也就是师父。父母给你的是肉身,而师父给你的是法身慧身。师要有道有德,也是修炼的指路人。皈依之后,用孝道之心,尊重自己的师长。听从他的教诲,学习他的知识,不得轻慢自己的师长。在师父的引领下,逐步渐悟大道。一定要把自己的师父及其他道长、及有道之人都可以看作师长尊敬,对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要以身示范,引导他人通道奉道行道。要以普渡众生为己任,渡人为最大的功德。既来玄门出家,就要树立终身奉道的理念,要苦心励志,要戒行精声,要忍辱降心,就一定能够实现大圆满、大功德、大福报的修持目的。 我就不一一多说,希望大家好好的,我们把孝道的文化用在我们每个人修道人身上,每一个善心人群之中,谢谢。 (注:本文为2017年2月25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在2017年海峡两岸道教发展座谈会台湾北中南区座谈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