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黄至安道长:论道教的济世情怀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本人出家修道,至今已三十多年。秉承祖师垂训,恪守教门清规,恭习宏经宝典,感悟教理精髓。每有体会,便笔录之。现整理成文与诸位分享,意在互相参勉,共证大道。
    我今天想谈谈道教的济世情怀。
    我认为道教的济世情怀,体现于下面八个字:“道”、“德”、“慈”、“善”、“谦”、“下”、“和”、“生”。用四句话来诠释,那就是尊道贵德的入世宗旨,怀慈向善的救世传承,恭谦居下的处世修持,和谐共生的盛世愿景。
    一、尊道贵德的入世宗旨
    道教常常提到“尊道”,那么,道教的“道”指什么?我认为这个“道”就是对宇宙万物的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它含有四层意思:
    其一,道是本源。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道是天地之母,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老子认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从“无名”到“有名”,是客观事物由不被人认识到被人认识。是先有道,后才有天地万物。
    其二,道是过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衍生出浑沌的一,一派生出二,二就是指“阴”和“阳”这矛盾着并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二又产生出三,这个三就是指“天”、“地”、“人”,由三又演化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来。这个演化的过程,都与“道”有关。这个“道”,也可以说是“路”,解释为一切事物变化的过程,运动的轨迹,演绎的途径。
    其三,道是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永恒的规律。你看宇宙中日月运行,星辰有序,草木野生,禽兽自养,风生水起,晴雨交替,这都是自然的现象,它们各自遵从着一种固有的规律循环往复,这种规律就是“道”。道是永恒的,不可抗拒,不可违背。所以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老子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规律,驾驭现今的实有。我们干什么事情,都要借鉴古训,继承古法,要认识历史的规律,遵循道的法则。也就是“道法自然”。道存在于自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认识,要掌握,要遵循,绝不可违背改变。
    其四,道是法则。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体,它恰到好处地统一着天地、阴阳、有无、难易、強弱、刚柔、美丑、善恶、真假、取舍、得失……等诸多矛盾着的双方,管辖着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道是最高的法则,所以我们必须唯道是从,按道的法则行事。也只有按道的法则行事,我们才能有机会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才能把自己的能力才华奉献给这个世界,才有可能实现道教人济世的宿愿。
    所以,道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道理;道是本源,是过程,是规律,是法则;道是永恒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不可违背。我们要尊道,道教人的秉性情怀都要符合道的规范。
    “德”,简单地说,是一个人的品德操行。我们道教人的“德”,首先是要符合天道,不可逆天而行,要顺应自然,不得強人所难。儒家有“三纲五常”,我们道教有“三皈八戒”,要求道徒益善、止恶、皈真、舍妄、律身、自洁,提倡“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个字,忠则不欺,孝则不悖,廉则罔贪,谨则不失,宽则得众,裕则有余,容则翕受,忍则安舒。就是要修身改过,孝老尊贤,关爱社会,纯化民心。诸如《太上感应篇》、《邱祖垂训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真经》等,对道教人的德行,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道教祖师讲“不褒邪佞,不欺暗室”;道教祖师讲“忠孝友悌,正己化人”;道教祖师讲“周穷济苦,舍药施茶”;还有“粒米文钱、农夫血汗”的悯农;“当行正直、不落邪路”的劝忠;“慈悲为本、戒杀放生”的止恶;“热心公益、修桥补路”的言善;都是把道教的教义宗旨放到祖师神明的口中说出来,提出对道教人“德”的规范,也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这些内容作为道教的清规戒律,其实也与社会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完全吻合,从而可见道教的“道”与“德”有着很广泛的社会根源和深厚的民本意识。
    这种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正是道教济世情怀的理论核心和原动力量。道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本土应运而生,并且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而生生不息,愈加壮大,就是因为道教这种以慈悲悯人,行善济世,爱国亲民为主的教义思想,符合国情伦理,吻合民俗人心。
    二、怀慈向善的救世传承
    道教的济世情怀主要体现在慈善方面。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阐明了这种观点。《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说“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慈就是第一宝。那么何为慈?慈是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怜悯;慈是一种对人类生命的珍惜;慈是一种谦柔亲和的母爱;慈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关怀。道教慈爱的对象是广泛的,平等的,不论贫富贵贱,不分亲疏远近,由己及人,由人及物,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慈悲相怜;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抢不争。
    历史上全真祖师丘处机的“一言止杀”,当为道教慈悲济世的典范。当年,南宋、金、蒙古三方不和,烽烟四起,战火连绵,人们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已经80高龄的丘处机祖师不忍苍生冤死去,欲罢干戈致太平,他从东海之滨出发,一路向西疾驰,翻过高山,越过戈壁,趟过河涧,跨过沼泽,克服千难万险,历时三年,终于在现阿富汗境内的一座雪山上,面见蒙古首领成吉思汗。他苦心进谏,据理力争,劝成吉思汗停戈止杀,禁绝屠城,敬天爱民,慈心治国。成吉思汗被他的诚心感动,深契其言,从此参玄信道,并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杜绝了屠城的恶习。成吉思汗还赐丘处机虎头金牌,令他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后来在中原各地建观立庙,开坛布道,广招门徒,度人无数。丘处机“一言止杀”的济世奇功,千百年来传为佳话。高道邱祖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延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还确立了中华道教在元代的重要地位。
    被后世人们尊为“药王”的孙思邈,也是我们道教济世度人的楷模。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出身贫寒,小时多病,饱受疾病磨难。他自幼聪慧过人,博学多闻,长大后立志从医,爱好并精通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国事多难之际,他隐居太白山中,一边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边亲自上山采药,研究药物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收集民间药方,热心为人冶病。他把自己的医疗经验,整理为《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受唐朝庭邀请,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一生行医,悬壶济世,专心著述,流芳千古。他始终坚守道家医德,不用动物入药,不干杀生取药的事,历来主张“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治病为重,救人为先。他接治病人,不论贵贱,老幼残弱,皆为至尊;他外出诊治,不避寒暑,华夷愚智,亲疏远近,普同一等;他不恭名利,一心赴救,送医送药,无欲无求,一生救治病人无以数计。后世人敬重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尊之为“药王”,立庙祭祀,历代不衰。
    丘处机、孙思邈是我们道教历史上济世度人的先贤,千百年来,不仅备受道家追捧,也被世人尊崇爱戴。
    老子把“慈”放在三宝之首,是强调非“慈”无以济世,把“俭”放在第二位,是认为非“俭”无可立身。历代高道大德者,都克己宽人,自身生活非常简约俭朴,他们聚敛资财,为民纾难造福。他们修桥铺路,送药施茶,扶孤孝老,救急帮穷,除忧解厄,化病消灾,赠金赐福,广行阴德。
    什么是阴德?就是做了善事不张扬,不让受益者知道,不求回报,做善事的目的,也不在要人回报,而在于修炼自身的道德品行。道祖把“广行阴德,慈向万物。救人危厄,度人艰难”列为学道第一要务,作为得道成仙的必要条件,把行善积德与修道成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心向善,人人积德,既利自己,又利他人,既利弘道,又利社会。
    所以,道教的济世,以慈善为主要的承载。道教从创立开始,就把行善积德、济世利人,列为道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功课,道教的许多典籍和善书里,都对慈悭善恶,有着明晰的褒贬,怀慈向善是几千年道教人道德规范的准绳和传统。历史上的高道大德,在民间传说里,个个都是能力高超,除暴安良,慈心为善,济世度人的英雄。我们道教人应该明晓教义,致力传承,把道教的慈善理念,化为我们的思想追求,把慈善的光荣传统,作为我们的重大责任。向善怀慈,就是修身,济世度人,就是弘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道教的慈善公益事业,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更广泛地传播慈善济世的教义理论,完善扩展公益慈善的机构平台,加強法制管理,提升公信度,将道教的慈善济世理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继承前辈慈善的光荣传统,弘扬道教济世的高尚美德,让慈善成为一种时尚,使它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华夏的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恭谦居下的处世修持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觉得,水能全面地体现道的哲学含义,它谦和柔顺,甘居卑下,在永恒的变动中表现其善性。老子把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比作水,水滋润养育万物,而不求回报,水自觉地流向低处,所以更接近于道。它亲和着低湿之地,思想保持深藏不露,交往倾向仁爱大方,交谈坚守诚挚信义,从政维护平安稳定,办事喜欢干练简约,举动总能切合时宜。正是由于水的这种谦卑居下,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遭到怨恨。
    《道德经》第九章中提到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真是至理名言。因为满满的一杯水,不可能端在手中长时间保持它不溢出来。同样,权柄也好,财富也罢,都难以长保久存,所以任何人,不管是钱权富有的高官,还是普通平凡的百姓,都不可恃富骄奢,居功自傲。大功告成,名声显赫的时候,就得急流勇退。这就是顺应自然天道,是明智之举,须知“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恭谦居下,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是成功显达、受益永恒的保证。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老子以江海容百川喻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主张当官的要有谦下的胸怀,要甘居下位,要先把自身摆在民众的后面。只有这样,才能受人拥戴,位居人上。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才没有人跟他争。
    所以,道教的济世情怀除了尊道、立德、怀慈、向善,还包括知足不争,无私宽容;还包括乐人之吉,悯人之苦,敬人之贤,救人之危,处人之下,示人之谦。道教人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你若谦卑,人恭敬你;你若居下,人抬举你;你若骄横,人折损你;你若傲上,人推翻你。这也好比水与船的关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我们在修炼之时,要以“上善若水”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人若水,在方则方,在圆则圆,以百态存于自然,而与自然不违,有刚有柔,至谦至卑,与世无争却包容天下,泽被万物而不求回报。避高居下是一种品格,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智慧,容纳百川是一种胸怀,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乐善好施是一种奉献,洗涤污浊是一种担当。做人若水,恭谦居下,是道教济世情怀人格的高尚特质和超然境界。
    四、和谐共生的盛世愿景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是老子对世事的冷静观察。他认为,达到极度的谦虚,保持深度的静谧,世间万物会显现出勃勃生机。经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都会返回到宁静本源,这是事物的永恒法则。认识了这种永恒的法则,才能胸怀宽广,大公无私,明智包容,得道济世;才能亲和自然,融会宇宙,长视久生,无殆无咎。
    那么,我们修身养性,处世无争,慈爱万物,悲天悯人,为的是什么呢?为的就是社会和谐清宁,不争不妒,无忧无恨,不杀不害,无险无凶;大家和颜悦色,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并存。
    有了和谐,就有了稳定;有了稳定,就有了发展;有了发展,就有了昌盛;有了国家的昌盛,自然就有了人民的品质素养、健康安宁。这正是我们所向往所憧憬的美好社会,我们所认同、所追求的盛世愿景。
    修道之人讲究仙道贵生,深研养生之道。长视久生,是我们的心愿。我们注重自我修养,自我超越,自身完善。我们想用这种正能量去感化蒙昧,教化蛮顽,美化社会。能长视久生,功德就更长更远。只有生命久长,才更有富余的时间和机会去济世度人。所以老子教导我们要保重身体,把身体看得比名利更为重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谓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有危险,可以长寿永生。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章对养生也作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损害健康,危及生命的诸多原因里,有一条是“生生之厚”,这是说因求其对生活之事要求太厚,而违道忤天,妄行失纪。这一说正击中了当世有些人因物资丰富而物欲横流,掌控不济而产生弊端。我们道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寡欲、俭用、素餐、简行,这些都对养生有利。劳作、打拳、习武、盘坐诸项运动,都是养生之道。总而言之,我们提倡贵生,追求长生,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证象之一,所以说,和谐共生是我们道教人修行体道的最终愿景。
    人是要有一定信仰的。我们信道,我们坚信道的崇高至上、博大精深;我们修道,我们修炼自己的高品低调,美德懿行;我们弘道,我们弘扬道教的慈心善举、济世情怀。
    我们憧憬环球大同的美好世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慈善济世是我们求生的底蕴,入道的目的,处世的根本,为人的责任。让我们高举慈善济世,无量度人的大旗,为促进社会的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宁而竭力尽智,奋斗终生吧!
    了解更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