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成为大器的四步骤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在《道德经》第28章,圣人告诉我们成为大器,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天下有用的大才,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第一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什么是雄和雌?雄和雌不是指男和女,雄和雌是说的雄之性格和雌之性格,雄之性格如同大丈夫,能够战胜外界各种物质的诱惑,能够克服对物质的依赖和欲望,雌之性格则不然。这里圣人借雄之性表达欲少知足者,借雌之性表达欲多不知足者。如果有女人欲望少者,亦是女中豪杰,有雄之性,是大丈夫。
    知其雄者,因其知晓雄性之法,知晓大丈夫之法不被“乐与饵” 系缚,不做财货的奴隶,不被各种“五色” “五声” “五味” “驰骋畋猎” 以及“难得之货” 等欲望左右,故能效仿大丈夫法,时时勤拂拭,清除身心的污垢。
    守其雌者,因其善守雌性之法,故能让其身心不染污垢,莫使染尘埃,不染雌性之法,如同父母守护子女使其不为吃喝玩乐等欲望而放纵自己。
    知其雄者是为了除去身心已有的污垢,守其雌者是为了将来不再使身心产生新的污垢,这样的话,过去、现在、未来的污垢将永远除尽永远不会再生,身心将会清净没有任何污染,便能成为有着天下溪流一样清澈透底纯洁无瑕等高贵品质的人。
    常德者,恒常的德性,一直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善良人性。已成为天下溪那样纯洁品质的人,善良的人性便不会再离去,又会重新回归到如同刚出生婴儿那样对各种物质没有任何欲望的境界。
    这是欲成大器的第一步,要做到身心无染,如同婴儿一样知足少欲,不被外界一切的物质所系缚。这样的话,自身不会成为守财奴,不会成为吝啬之人,会成为慷慨大方之人,能够施舍已经拥有的财货,乃至身命去帮助身边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甚至动物,便能舍生取义,成就道德仁义四种善法中的义,做一个有益人类有益众生的人。
    第二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是白净之业,是光明正大之事,指的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等身语意十善之业。黑者,黑暗见不得光之事,指的是杀、盗、淫乃至贪嗔痴等身语意十恶之业。
    知其白者,因其知其白,知晓十善之法,故能身语意业时时刻刻奉行十善,使十善业不断增长。
    守其黑者,因为守其黑,善守黑法使其任何时候都不再做害人害物的事,恶业便不会再生。
    知其白者是为了不断增长善法,守其黑者是为了不再产生恶法,这样的话便能成为一个纯善无恶的人,便能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再看后半句,不忒者,是不生差错的意思。无极者,恶业虚无之极,没有一丝一毫的恶行、恶语、恶念。
    已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善良的人性因为纯善无恶的缘故,便不会产生任何错误,不会做任何坏事,又会重新回到人性本善、恶业虚无之极的境界,任何时刻所有言行纯善无恶。
    这是欲成大器的第二步,要做到身心纯善无恶,做好的榜样,不再做一丝一毫的坏事。这样的话,便能清净持戒,不违反法律,不违背正道,不会再去害人害物,因其不害人不害物的缘故,也是对人对物一种无形的饶益一种无形的帮助。因其持戒不害,便能成就道德仁义四种善法中的仁,比义又更进一步。
    第三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荣者,不是虚荣,而是做了对人类真实有利的事,因有真实功德而显现出来的荣耀。这种荣耀是通过奉行“天之道,利而不害” 去饶益一切众生而形成的,是通过奉行仁义之法去饶益一切众生而形成的,是通过前面两步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而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说话谦虚不自伐而有功德形成的。辱者,则与荣相反,荣者利他,辱者则是因自私自利而形成的;荣者不害,辱者则是因为做了害人害物之事而形成的;荣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辱者则是因为不知雄不守雌、不知白不守黑而形成的;荣者不自伐故有功,辱者则是因为自赞毁他而形成的。
    知其荣者,因为知其荣,知其荣耀之法如何形成,故能时时刻刻奉行荣耀之法,通过饶益众生,通过修身养性,不断增长自身的功德,使自身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守其辱者,因为守其辱,善守侮辱之事使其任何时候都不再发生,不再去做违背荣耀之法的事,便不会减损自己已经形成的功德。
    知其荣者是为了不断增长自身的功德,守其辱者是为了永远不再减损自身的功德,这样的话,便能拥有一颗胸怀天下苍生的心,便能成为如同天下山谷那样胸襟宽阔的人。
    已成为胸怀天下的人,善良的人性这时乃达到充足的状态,又重新回归到朴实无华的境界,为人实在,虽做了数不清的好事而从不邀功求赏。
    这是欲成大器的第三步,要做到身心于一切时都能纯荣无辱,拥有像山谷一样容纳万物的胸襟,做到心系天下,如同圣人一样为天下浑其心,把天下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这样的话,便能成就巍巍功德,功德将会无量无边,便能成就道德仁义四种善法中的德,比仁又更进一步。
    这里应当清楚,成就第三步德者,亦成就了前两步仁义之法;成就第二步仁者,亦成就了第一步义;成就第一步义者,不一定成就第二步仁,更不用说成就第三第四步的德和道。总而言之,义仁德道四种善法由下到上,成就了下法不一定成就上法,成就了上法一定成就了下法。所以仁中有义,义中不一定有仁(比如有时本着好心用财货去帮助别人,结果反而害了对方);德中有仁义,仁义中不一定有德(比如做了仁义之事,便骄傲起来,便不谦虚);道中有德有仁有义,德和仁义中却不一定有道。道如何来?请看第四步,朴散则为器。
    朴是常德乃足时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俭朴的高贵品质,包括知雄守雌而成就的少欲知足,对物质无所贪著;包括知白守黑而成就的清净无为的戒律,对人世间的诸有为法无所贪著;亦包括知荣守辱而成就的德,对功名无所贪著。
    朴散则又更进一步,是让我们把朴也要散去,不执著于朴,不把成就了朴放在心上,因为执者失之,无执故无失。就像自己考试和比赛时得了第一,而不把第一名放在心上,如果放在心上,就会影响以后的考试和比赛。
    朴散便是道,朴散具体指什么呢?它是一种对万物万法都不执著的大智慧,是让我们先成就义仁德三种善法,最后连三种善法自身都不生执著,无执故无失,否则执者失之。
    先成就义,于身命财货都不贪著都能布施,然后不执著于义,不要想着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好事,如果有了这种想法,便会产生满足,觉得自己好事已做很多,可以停下来一段时间,便懈怠于善,善则不能一直增长,其义则不能圆满,也只不过是成了小义,未成大义;更糟糕的是可能仗恃自己曾经做了不少好事,便希望得到奖励,得到物质上的回报,从而毁了已经成就的义。
    先成就仁,清净持有十种善法之戒,然后不执著于仁,不要想着自己已经拥有了仁,如果有了这种想法,便会产生傲慢,以为自己比人高人一等,接下来的话,便会破戒,让自己已成就的仁一点一点失去。
    先成就德,然后不执著于德,如果执著的话,便会向人炫耀自己的功德,有德者谦虚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德,自伐者无功,因其自伐,周围的人听了会产生反感,便会损害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会令自己的功德一点一点减损。
    已成就义仁德三种善法,于义仁德三种善法不生执著的智慧便是道,然后连已成道之智慧的想法也抛弃,做到舍念清净,不生任何念想,连不生念想本身也不生,做到真正的无执,对万物万法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这样的话,以其无执故无有失,便能于一切时增长善法,于一切时不退善法,如同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便能成为圣人所说的大器,既能自度又能度人,用大智慧做到双赢,做到利益自他,不害自他,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人类的人。
    (丁晓清 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