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解:中国古代的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立场,都包含着差异和分歧,但赞美水的品格却惊人地一致。这很有趣,因为水最受赞美的一种品格,就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诸子百家式的集体赞美,刚好印证了水的这一品格——适应诸子百家的理论诉求,象征着诸子百家所追求理念的最大公约数。 当然,这并不是说水除了化解出氢气和氧气之外,还能化解开诸子百家式的分歧,而是说水像多棱镜,各家各派都能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从中印鉴出自己所需要的景象。甚至是同一家流派或同一个作者,也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对水的品格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道德经》就是这样。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自愿处在谦卑的位置,却保持着广利万物的高尚品格。而本章所要赞美的,却是水不可被改变的韧性,也正是在水性不可被改变的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缘故,中国文化关于柔弱胜刚强的探索异常发达,从古老的兵法、拳法到儿女情长时的以柔克刚,柔弱作为一种策略的应用,无处不在。何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太弱了,完全不足以与强者对抗,因此就有老子这样的智者,为弱势群体想出个制胜的谋略?还是由于历史已反复证明,强者霸凌弱者都只是短暂的,飘风骤雨不终朝,而弱者的绵绵生机是不可磨灭的,所以像老子这样的智者就要告诫强者,“强梁者不得其死”,任性霸凌会将自己逼上绝路?这是个引人遐思的问题,而思之者都会在史册上留下印记,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东坡易传·坎卦》中,苏东坡这样讲述他对于水的理解:万物都有各自固定的形状,唯独水是个例外,随着所处的环境呈现为各种形状。世人通常都认为有固定形状的万物即有准信,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就没有准信。然而,方形的物体可以被砍削成圆形的,弯曲的可以被矫正为直形的,可见固定的形状靠不住,不能成为准信的保障。至于水,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但随着所处环境而呈现出相应的形状,却是可以预期的,所以工人会用水来确认平衡点以及平面等。也正因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与任何物体接触都不会因碰撞而相伤,所以行进的历程虽然险阻无常,但从来都不会错失流淌必至的准信。由此看来,只有水才是天下的至信之物。 不仅如此,水还有一颗必定流动的恒心,“所遇有难易,然而未尝不志于行者,是水之心也。物之窒我者有尽,而是心无已,则终必胜之。故水之所以至柔而能胜物者,维不以力争而以心通也。不以力争故柔外,以心通故刚中”。简言之,水作为弱势者,虽然处处都会遇到强势的阻拦,但阻拦者总有穷尽之时,而水必流淌的恒心不灭,最终必将战胜强势的阻拦。这个胜利不依靠力量的对抗,而发自内在的不动不摇的恒心,是自胜者强的表现,所以用坎卦的柔外刚中来形容,很贴切。 苏东坡的这番议论,形式上是对《周易》的诠释,但核心思想却是《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援引来解释本章《道德经》,大概算是圆满俱足了。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