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玄门讲经 >

张至容大师:九戒勤修奉,果圆伺天尊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既发宏大愿,当生不二心;
    九戒勤修奉,果圆伺天尊。
    女真九戒是王常月祖师在初真戒后面加上的九条戒条,作为坤道修持之戒。道之大弥乎六合,道之小细如微尘。《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知其名而强名曰道,在一般人眼中,道既至高无上,却又虚无缥缈。无处不在,却又无可把握。人人生在其中,却无从自知。经云: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所以古代真仙无私地传下了修道之法,让后学体道法天,从世事纷繁之中体悟道之所在,以及大道运行的规律。
    道之运行有规律,人之行为同样有准则。如此一来,人的准则合乎道的规律,久而久之,两者融为一体,方能体悟道之精髓。
    人生于世,孑然一身。本不明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古之真人有心观天地运作,记录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以及日月盈亏等规律,天地依之运作,万物顺其并作。推之于人,实则亦有其规矩。
    就国家社会而言,社会是人与人相处,道法自然,那么人和人之间如何相处才能如天地运作一般和谐自然?首先人心惟危,如无规矩,自然人人为了一己私欲,从而以邻为壑,巧取豪夺。这样固然能够给自己带来一时一刻的好处,但是天道好公,时间一长,眼前的好处往往为日后埋下了无尽的祸根。耍心机小聪明,眼前事好办成,后患无穷,你个人占了便宜,却给更多人添了麻烦。纵观历史,巧取豪夺之辈结局大多不得善终,即便终老,儿孙子女的命运亦不济。古人经历了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之后,领悟了如何才能用最融洽的方式与他人共同生活。就称之为道理,慎重其事的传给子女后代。道理用之于俗世,让人与人之间彼此过得舒适。出世俗修仙亦有其道理。古代真人前辈将自己对道的领悟记录下来,为后世修仙指出一条康庄大道。但是后学不能领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性格缺陷导致的。人出生的时候是婴儿,婴儿专心气柔,最接近道。随着年龄的成长,慢慢后天识神壮大,接触了花花世界,红尘万千,纷繁入眼,久而久之形成了各自的后天习气,习气久而久之又壮大成了个性和脾气,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丧失了最原始的天真。习气越盛则离道越远。祖师爷慈悲,看到后人障迷自性而不自知,所以又指出了修道应该具备的具体的行为规范,让虚无渺茫的道变得触手可及。修道难,难在人心散乱,修道人心在世外,而身又于生活之中,困于生活,因此需要直面生活,无处不是道场,专心于物,由微入道。修行的高下和艺术作品一样,成功源于细节,生活的细节是琐事,修道的细节是言行举止、心想念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意识到自己时时刻刻的言行举止之后,戒律就成了修道人言行举止、心想动念的参照准绳。下面来讲讲初入玄门的主要戒律。
    坤道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天君。请祈盟证,受三皈依戒。女真九戒,作为信女修持之戒,实乃祖师怜悯后学修行无路而大开方便之门。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
    孝敬,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我们人类道德的最高根本,人类所有的教化,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既已出家,当行大孝。出家众的孝有别于在家人。在家人的孝体现在孝养、尊顺。出家人则不仅如此,还要超越,以众生作父母想,当悯念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孝顺父母当敬念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得安乐,远离一切不祥。为报众生之恩,如报父母之恩,当发广大心,勇猛精进,圆成道果。
    出家修行之人,即生成道,九玄七祖皆得超生,是为大孝。
    第二柔和。《道德经》云:“天下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曾多次出现,水作为柔弱的象征贯穿于《道德经》思想的整个过程中,备受称道。水的特性,顺势而为,甘居下位、在方为方,在圆为圆,染红则红,染蓝则蓝。去高就下,顺其自然。可谓柔之至弱之极、顺畅、坚韧。老子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水斩关夺道,决堤冲坝,穿山毁物,无坚不摧,无所不至。水“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样貌弱而实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被灌输进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争先、争强,决不能软弱,因为软弱就会被鲸吞。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然而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是不争,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温顺无比,却是最有力量的。柔弱妙用,可修身、治国、行天下。体性至柔,其用至刚。体性至弱,其用至强。女真当以柔和道,故曰柔和。
    慎言。道祖曰:闭其兑,塞其门,终身不勤。此皆教人谨言,而不可妄言。盖口舌者,出纳之门户,是非之根苗。关乎人之节操,系乎人之德行。君子小人于此分,正人邪僻于此别。招祸致福、成事败事,无不于此而定。故君子议之而后言,可言方言,不可言不言。或言而益于世道人心,或言而使人迁善改过,或言而劝人去邪归正,或言而为人方便解难,或言而为人隐恶扬善,绝不妄言轻言虚言。非是闭口不言,特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立见祸福,言不可不慎。吾劝真心学道者,口莫妄开,舌莫妄动,非礼勿言,言必有礼。修行人当谨言慎行。
    妒忌。嫉妒是人心之劣根,孟子曰: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此皆言与人为善,而不可有嫉妒私心。夫修真者,修性命也。性命二字,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不论富贵贫贱、贤愚高低,谁无个性命,既人人有性命,则知大道为公共之物,人人可以明大道,人人可以成仙佛。是在信心志士自修自证耳。然修证之法,须要求明师指引,借良友资益。明师提整纲领,良友扩充识见。明师须要诚求,良友亦当尊敬。盖以良友之益,有半师之功。同师学道,相敬相爱。有善同劝,有过同规,患难扶持,疾病照应。况同堂学道,是登真霞侣,理宜亲爱和气。彼有所得,如我之得,彼有所失,如我之失。方是学道之士。世间糊涂学人,自无志气,朋友劝勉,反加不爱。自有过犯,朋友规戒,即起无明。不但不听,且怀嗔恨。自己不肯钻研道理,久无所知,见他人殷勤用功,能解能悟,师尊见喜,暗生嫉妒。故意搬弄是非,败人好事。不悔自己无能,反忌他人有能。更有一等不知高低之匪类,见人言道,当面耻笑;见人修行,暗中毁谤。既不信道,何必入道?即入道门,又不喜道。冠祖师之冠,服祖师之服,违祖师之言,背祖师之行。罪孽不知,因果不究,何为道人。吕祖愿度尽世间人,方自飞升。七真同师重阳帝君,帝君登真后,邱刘谭王郝孙六人皆师事马祖,皆得马祖提携,完成大事。大抵学人,先要存大公无私,与人为善之慈心,利人利己,方有进益。劝坤修众戒,速将妒忌心除去,大同无我,自己好好磨炼,尊人之长,示己之短,低头作事,诚心前进,走一步是一步,行一功是一功,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行,终久了的圣贤事业。否则,妒忌满腔,愈学愈坏,好人不能作,何敢望圣贤。妒忌火一起,当疾疾灭之。久久行持,不可稍懈。
    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
    俗话说万恶淫为首,那么第二戒自然是跟淫相关了,俗话说:色是刮骨钢刀,丘祖云: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色欲自归真。又云:割断丝萝乾金海,打开玉锁出樊笼。祖师大慈大悲,教人去色欲而趋生路也。夫色欲一事,为人生要命第一关,最恶最毒。怎知其为要命关?凡人一见美色,魂飞魄散,淫心即动。淫心一动,欲火即起,气散神移。形虽未交,而元精暗中已泄,性已昧,命已摇。故修道者,戒色欲为第一。但色欲最不易除,亦所难防。人自无始劫以来,从色道中而生,从色道中而死,生生死死,大半是色魔作殃。色魔有动之于天者,有出之于人者。动之于天者,是历劫根尘,发于不知不觉之中,起于无思无虑之时;出之于人者,见色而情生,遇境而神驰。古今多少英雄豪杰,诸般大险大难境遇,能以过得去,独于色魔关,皆被挡住。修道者,须知色魔是讨命阎王,务必狠力剿除。见美色视如同胞,不迷不昧。色根除尽,灵苗自生。遇美不知美,见男不知男。真心学道者,要以戒色欲为首。贞洁持身,严于律己;离诸秽行,一心向道。
    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
    道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天道贵生,《丘祖忏悔文》云:“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即是教人虚怀若谷,恭敬他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由人及物,其理亦然。“人生于世,如在宝山,种种善缘,皆为宝也。”所以与之能遇即缘,心和即善,能惜缘宝,深察长短。方能体会众生不易,心生慈悲。《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此理也。万物含灵,由人性进而体物之性,人为万物之灵,站在食物链顶端,对非我族类,手握生杀大权,更是万不可毁伤物命,甚至以恶趣为乐。《道德经》云,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修道之人应时时刻刻利益众生,更岂有杀物害命之理?
    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
    礼诵勤慎,礼诵,从字面理解,通常认为是我们平日里面阅读经典,礼诵古之先真所传经典。俗话说:“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诸道子求道之初未曾学道,多数不知道为何物,再者无师承教,所谓“蓬莱隔弱水,常以经典为径”。诸善当以勤阅道书,初以经典为师,未通大理,当常看正统经教,以备求道之功。道德南华,诸仙语录,可阅之初识道体。不识道体者,不辨正邪,不明道德,乃至遇人不正,多数误入旁门而身不知。一旦堕入邪途,则酆都有名,再难往复。如今求道者多,而如意者稀,只因多是心浮骛远,不肯务实勤学,想着耍聪明走捷径,殊不知反倒误了自己。勤是指勤而不懈,道祖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一日之勤,则有一日之功,逝者如斯,当下抓紧次第,以望早修正道,方是至事。“莫道老时方学道,自古孤坟多少年!”。若能持以上之理勤阅典籍,则正法可认,道路可明,纵有徒口浪子捏造歪曲,亦不能欺,匪人骗子更是无从下手。
    慎即诚也。俗话说心诚则灵,如何是心诚?慎重不轻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离之道贵乎诚,能诚则大道可学、大道可知、大道可成。不诚则心不纯,心不纯则疑惑生,疑惑生而妄念起,妄念起则脚根不实,一行一步入于虚伪,一举一动俱是烦恼。隔绝大道,闭塞灵窟,而欲明道,不愈远乎?诚者,淳厚专一,老实无欺,不隐不瞒。善用其诚者,返朴归淳,黜聪毁智,主意一定,始终无二。昔丘祖学道时,因自己福缘浅薄,狠力下功,饥饿不怕,生死不惧,感得空中神人报信。是诚之所至。诚之一字,乃修道者终始不离之物,安危不计,一心向前。出言无伪诈,行事不怪异;随地而安,遇境而就;到安乐处不为喜,逢困难时不为忧;择善固执,顺守其正,至死抱道,永无变迁;有过即改,遇善即行。诚之一法,夫岂曰小补之哉!
    断绝荤酒,这个荤酒现在社会到处少不了,朋友聚会,世俗应酬,吕祖曰:“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俱在里边藏。有人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此教人不可贪酒,而坏正事也。盖酒为四害之首,一贪于酒,酒醉性迷,色心于此而起,念于此而生,气性于此而发。财色与气,皆由酒起,丧德败行,亦因于酒,甚至任性乱行,蹈于水火而不知,陷于刀兵而不晓。古来多少聪明良材,英雄豪杰,往往皆遭此难,自丧性命。世间胡涂学人,借祖师“酒肉穿肠道在心”之语,“不忌腥晕不断酒”之言,而便贪酒无厌,日在醉乡,昏昏沉沉,颠颠倒倒,纵性而行。或酒醉而失言伤人;或酒醉而记仇闹事;或酒醉而拿刀弄棒;或酒醉而赤身露体,信口乱说;或酒醉而倒街卧巷,廉耻不顾;或酒醉而呕吐伤气,神魂不安;甚至日久造作成病,饮食不入,至死不忌。真心学道者,速将贪酒除去,把好酒的意念,用在尽心穷理工夫上,才能明道正道。
    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
    衣具质素,不事华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点在女孩子身上尤为突出,没有哪个女孩子不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好的外表无疑也能给自己带来无比的自信。但是人一旦过分的修饰外表,就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干净朴素和浓妆艳抹的区别往往在于一个是给自己的交待,另一个则多半是为了给他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华饰衬托自己光鲜的外表,而质素衣饰却能更好的直面自己,不媚人、不欺己。《道德经》曰: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道夸非道哉。《南华经》曰:凡外重者内拙。《孟子》曰: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顾人之文绣也。凡此皆言其修道者,决不可务外失内,弃真以从假也。盖性命之学,真着实用之事,一些虚假入不得,一毫做作用不着。稍有虚假做作,不但不能修性命,而反有以坏心地。故自古修真上士,以性命为重,一衲一瓢,蓬头跣足,随缘度日,不爱华美,并无妆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和光同尘,与庸俗为伍,使俗眼不识耳。重阳帝君歇宿于活死人墓,长春真人大起尘劳,紫清真人把茅盖顶,三丰真人衣破鞋穿,皆系为性命大事,置色身于度外,而不在色身上打点装饰也。以上群真,无非明里攻苦,暗中用功,何尝庄严身体,修饰外貌?特重内修,所轻貌外,顾其真而弃其假。世间糊涂学人,所重在外。所轻在内。认假而弃真,事事与古人相反。或怕人笑话,而必衣巾华美;或恐惧冻着,而必多衣多服;或妆作样,或纳绦异样,大摇大摆;或濯人耳目,哄人供养;或坐圜闭关,沽名钓誉。如此行藏,只在假事中作工夫,不在性命上用心思。认假而务假,妄想得真。如在海底捞月,镜中摘花,终落于空。奉劝坤修戒子,敛华就实,粗衣破裳,本本分分,淡淡泊泊,以性命为重,以道德为贵,反邪归正,事事落实,方有进益。方可明道,进阶仙班。
    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情往往决定性格,一个好的性情伴随一生,彻底认清自我,改造自我习气,一步步锤炼出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情绪喜怒哀乐随着事起物生。《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准测。故有炎凉寒燠,风雨晦冥,水旱妖灾,虫蝗怪异,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运行各有别。终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谓岁功毕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保命之道在乎养性。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蛄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刁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夫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祜也,故遇者抱病数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
    真人曰:虽长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道家养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惟无多无少者,几于道矣。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谓言常然,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但能少时内省身心,则自知见行之中皆长诸疴,将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故有智之人,爱惜性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愧,诫勒身心,常修善事。修心既平,又须慎言语。言语既慎,仍节饮食。饮食以调,时慎脱着,脱着既时,须调寝处衣食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身心即性命,修之于法。性至命自坚。过往之事不究,未来之事不惧,时时刻刻当下为之,烦恼自然断除,久久身心俱妙,乃近于道乎。
    七曰:不得数赴斋会
    出家众当住清净地,身清净,心清净。而不是把斋会作为一种交际平台。频繁参加斋会,忙于应酬。大型的宗教集会,往来人士千奇百怪、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善者不善者尽皆有之。看热闹的有之,好事之徒闲言碎语纷纷扰扰不绝于耳,无心听之徒生烦恼,有心辩之越描越黑。不理不睬又不近人情,是非之地不久留,是非之人不交流。扰乱清净于修行无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修行者结朋交友更应慎之,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互相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非之地待久了,如果自身定力不足,难免成了是非之人,不可不防。
    八曰:不得虐使奴仆
    看到虐使奴仆很多人想,我们现代社会哪有奴仆啊?这一条没什么用吧?实则不然,人类社会成立之后,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分工合作,按照现代说法不少人选择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那么我们在面对服务员的时候有没有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态度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更好的和谐相处,逞一时口舌之快却让他人耿耿于怀。靠着贬低他人来彰显自己,显然是非常卑劣以及自卑的表现。
    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窃取人物,大家一看心想那不是小偷吗?我哪会当小偷呢?这里这个窃取,实际上泛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过去篡夺皇位叫窃国。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往往只以成败论英雄,不择手段成为常态,坑蒙拐骗时常见诸报端。占别人便宜变成了显自己能耐,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念之私窃取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便宜好处,却给他人带来了损失和麻烦。眼前的目的达到了,却坏了长久的生计。实际上真正有利于自己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互相真心帮助的秩序氛围。修道之人理应目光长远,时刻警醒,狠斗私心一闪念,取之有道,受之无愧。
    修行之路,下一份力,得一份功。经书为入道之门墙,持戒诵经,为修仙之径路。得入道门者,可以复原始之性。获修仙之路。得以晓自然之心。是故道者,住丛林,焚香火。三千日里勤功,十二时中无怠。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赖先圣之典,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颂无以保养元和。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古仙之妙法。颂之诚者,则心明。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则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此是住丛林者之规范。若肯诚心修道,二六时中,时刻提防,时时检点。在世端能出世,居尘之可离尘。回出是非之门,直达无为之路。了自心一念之诚,出世上三途之苦。谨倚戒为师,无过后之可悔,无前衍之可忏。心正则无恶孽,意诚哪有灾殃。道自然可成矣。
    玄元贵阴柔,为戒因是从;
    能识其中缘,蓬莱岛上逢。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相关链接:丁酉2017年崂山太清宫玄都律坛传戒活动专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