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宝贵资源。其中,宗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道教是唯一能够与佛教相媲美的宗教,而且,是唯一地地道道地中国传统宗教,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历史上都曾在中国流传,其中以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最大,基督教次之,伊斯兰教再次之。但它们都是外来宗教,真正土生土长并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乃是道教。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中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根柢在道教,这种看法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完全有根据的。 道教正式出现在东汉末年,它本身虽是一个大杂拌,然而却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地上,具有深厚的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出现,并不是某种学说的开创,也不是某个先知冥思苦索的产物,而是中华民族若干族团文化的宗教实践和历史积淀的结果。道教开创之初,巫术、迷信、神仙方术、儒家伦理、黄老之学等等各种相互矛盾的思想、经验通通被它吸收。道教出现以后,又不断吸收佛教思想。因此,道教从一出现之日起,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综合体。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来显示自身的力量。而音乐也就成了表达宗教信仰,宣传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根植于中国的道教向来与音乐密不可分,几乎是凡有斋醮科仪便有音乐。 一、道教科仪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科仪,是宗教的一种特有形式,科仪中伴随着大量的音乐。纵观世界各大宗教及各民族民间宗教,都有自己的祭祀科仪,道教也不例外。中国道教科仪音乐摄取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击鼓、敲盆等巫术音乐,经历历代高道的改进创造,使它具有完备的形态和深刻的内涵。对民间音乐和地域性文化影响巨大,发展至今,在道教宗教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道教科仪音乐蕴含着道教的神学理论、审美思想、信仰习俗、祭祀观念等诸多层面,其产生、形成和完善,是道教发展历史的折射投影,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民俗作为文化的表层结构,具有稳定性,它既是文化深层结构的集中表现,又是文化特质的表征。道教多神崇拜,直接影响民间风俗习惯,构成了中国传统民间习俗的基本格局的特定风格。道教科仪音乐在中国民俗活动中,主要显现于道教的节日。过去,每年从正月到十二月,几乎月月都有道教节日。其中与民俗有影响的,就不下20个之多: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正月十五是上元节,正月十九是燕九节,二月十五是老子诞辰,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生日,三月十五是张天师圣诞日,三月十八是东岳大帝生日……,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节日期间,道士们要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更重要更有影响的是,不少道教节日都有庙会,道教节日成了全社会的节日,人们在此期间不但举行隆重的祭神迎神活动,而且还进行广泛的科仪音乐活动,热闹非常,几乎牵动了全民的身心,成了全民喜庆狂欢的日子。 神仙说是道教的根本观念,它鼓吹修道可以成仙,可以长生不死。千百年来,神仙说作为道教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仙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不食五谷,超然绝俗,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神仙一直是人们仰慕的对象,家喻户晓的“华夏赞、步虚词、八胤乐”等音乐篇章在民间传说、小说和戏剧中广为流传。 在诗歌方面,道教科仪及其音乐的影响也不小。魏晋时期的许多著名诗人,如曹丕、曹植、张华、陆机、郭璞等等,都写有不少优美的“游仙诗。”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谪仙人”,他一生留下的游仙诗就有100多首,其中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写得极好的游仙诗,至今仍为人们反复吟诵。除李白外,杜甫、李商隐、李贺和宋代的苏东坡等都受神仙观念影响,都有一些与道教科仪及其音乐有关的诗留传于世。 在戏曲方面,道教科仪及其音乐的影响相当大。元杂剧12种中,专演述道士度脱和飞升的“神仙道化”剧就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等。道教“神仙道化”剧不但风靡元代,而且一直影响到明清。 此外,道教科仪对中国古代绘画、建筑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山西永乐宫壁画是中国美术史上集唐宋道画大成的杰作,价值连城,堪称中国绘画艺术的明珠。与道乐曲体结构一致的道教建筑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组成部分,其建筑布局,建造技术和艺术风格等等,至今对建筑艺术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中国音乐史中,道乐一直和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器乐,民歌,说唱,戏曲和歌舞等)以及其他宗教音乐有著密切而多向的关系,它广泛吸收多各传统音乐之养料,并按自己的哲学观和审美观而作了新的综合与改造,逐渐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音乐形态和风格体系。与此同时,道乐在中国各社会的广泛运用和绵延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对其他传统音乐形式的形成、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道教科仪音乐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保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了解道乐,我们对整个中国音乐的认识必将是不全面的。 二、道教科仪音乐研究现状 从上可见,道教科仪音乐在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政治、科技、经济和文化思想有著深远的影响。道教的斋醮科仪音乐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和内涵。遗憾的是,学术界对道乐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音乐界的学者才开始在湖南、苏州、扬州和山西等地区对当地的道乐作了初步的收集、整理,处于研究的萌芽状态。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使研究一度中断,直至70年代后期,道乐的研究才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内部,很多地区的道乐传统已濒於绝响,有的甚至消亡。因此,“抢救”式的收集整理在辽宁、山东、北京、山西、四川、湖北及上海等尚存道乐传统的地区被学术界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台湾、香港两地,当地学者们也从80年代起对该地区的道乐传统着手研究。80年代以后道乐研究趋于活跃,尤其是1979年全国艺术学科科研项目《中国民族音乐集成》规划的实施,其中之一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把宗教音乐列入收集范围之内,这对全国各地区收集、整理道教音乐,开创道教音乐研究的新局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它将中国道教音乐的收集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综观已有成果,可大致归纳如下: 1、 涉及到道教法事类型、体裁分类、曲式结构、宫调、节奏、唱腔的研究论文有近30多篇。 2、 涉及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关系的论文有近40篇。 3、 涉及道教音乐历史的研究论文有近20篇。 4、 另外,从音乐民族学角度和文化背景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不多。 总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全国大部分名山道观,如武当山、青城山、茅山、崂山、龙虎山的道观以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已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为道教音乐的深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上述的成果初步揭示了道教科仪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特殊价值和地位。 但是,以前的研究者所收录的科仪经韵音乐只是道教科仪音乐中的少数一部分,道教科仪音乐又大都建立在“口传心授”的基础上,而道教科仪音乐由于其宗教的原因,更加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尽管道观至今还随处可见,但道教音乐缺乏传承机制,正在远离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消亡。这是当下道教科仪音乐的处境。 三、对全面抢救道教科仪音乐的思考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我国道教科仪音乐在发展的道路上已进入了低谷,面临着艰难的境遇。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民族音乐工作的我,对当前道教科仪音乐所处的境遇和存在的问题百感受交集,应进行认真的反思,力图寻求答案。 我们翻开厚厚的两本《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该书中所记载和描述的古代音乐,今存的实在是太少了。且不说传说中的远古音乐,也不说西周的乐舞《大武》,就明、清戏曲发展情况来看,明、清《杂剧》至今有乐谱者,只有四个全折。杨荫浏先生认为:“从乐谱存在很少的情形看来,可以说,《杂剧》到了清代前期,早已濒临于灭绝的境地。” 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少曲牌消亡了。导致道教科仪音乐消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去曲亡是一个因素,大家熟知的我国杰出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他生前仅给我们留下了六首乐曲的录音,不知有多少首乐曲失传了。近几年我曾参加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的编辑工作,了解到不少地方由于道人的去世而失去了他们掌握的传统曲目和表演绝技。消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会的变化,那些与当代信众朝夕相处的道人,他们为了迎合信众对音乐的新需求,同时他们为表现“时代”赋与的自我,创新曲,以赢得广大信众,从而使某些原生态的音乐便自然地抛弃了。 “抢救”存在着不同的目的。有人拟通过抢救使某一将要衰落或消亡的剧种、曲种、歌种和乐种重新兴旺起来。另一些人则采用各种抢救手段——录音、录像等,将要消失的传统音乐收录下来,使后人能闻其声、见其形,以供大家欣赏、学习和研究之用。使优秀的传统音乐重新兴盛起来、保持当年的雄风,将优秀传统音保存下来以供人们鉴赏,这些做法必将对我国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道曲无论是它的文学价值、音乐价值,以及它表演艺术价值等都是很高的。在当前道教音乐衰微的情况下,采取特别措施抢救道曲,使其得到传承是极为重要的。当前,有些人对道教科仪音乐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道教音乐有过多少研究,就凭藉着自己的感觉,轻率地作出道教音乐早该消亡的结论。他们以新观念、新名词,高谈阔论以掩盖自己对道教音乐的寡知。 笔者自1976年起就从事于民族器乐工作,收集过大量的道教科仪音乐,对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研究,并对其进行过大量的记谱整理的工作。道教科仪音乐的精品中确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它需要我们作艰巨的提炼工作,犹如沙里淘金。特别对那些在外壳上积满泥沙的珍宝,更需有慧眼去识别和精心地剥取,才能使其光彩夺目。 说抢救,我同意把将要消失的道教音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收全收齐,把它们保存下来。对那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道教科仪音乐精华,采取抢救措施,消除人为因素,使它们得到正常发展,焕发艺术的青春。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编纂民族民间音乐五大集成的伟大工程。功成之时,洋洋大观的道教音乐大全,定会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教科仪音乐是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一个自成体系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尽快对道教科仪音乐进行全面发掘、收集整理,并对其基本面貌和本质特点作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总结其音乐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也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