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李道纯丹道思想的理论与特色(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四、李道纯「最上一乘」丹道思想精义
    古真说:「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李道纯精研道意,广授门人,曾对道教流行的各种炼养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判摄,并将它们析分为三乘九品,但又恐人不识玄机,此生空过,故而老婆心切,另立「最上一乘」:
    夫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 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49]
    「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 以太虚、太极为鼎炉,何谓太虚、太极?李道纯曰:「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明而已,身中一点真阳是也。」[50]李氏于〈玄门宗旨〉一文中直截了当的说:「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51]或谓人从一气而生,以气为妙本。或谓因念而有,此身以念为妙本。或谓禀二五之精而有,此身以精为妙本。李道纯曰:「此三说是似而非。释云:『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真。』此之谓也。」[52]丹书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李氏曰:「干心也,坤身也。今人外面安炉立鼎者,谬矣。」[53]何谓「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李氏于〈玄门宗旨〉中说:
    三教所尚者,静定也。周子所谓主于静者是也。盖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静定工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54]
    静定则清心释累;无为则绝虑忘情;绝虑忘情则虚;清心释累则静;李氏云:「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察;虚则能受物,静则能应事。 虚静久久,则灵明。」[55]何谓「性命为铅汞」?李道纯曰:「夫铅汞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金丹之本也。非凡铅、黑锡、水银、朱砂。奈何谬者不知真玄,私意揣度,惑坏后学,徒费岁时,耽搁一生,深可怜悯!若不遇真师点化,皆妄为矣。紫阳真人曰:『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正谓此也。我今为汝指出:真铅、真汞、身心是也。」[56]又曰:「精气感合之妙,故强名立像以『铅汞』喻之,使学者知有体用耳。以此推之,无出身心两字。身心合一之后,铅汞皆无也。」[57]李氏更于〈性命论〉一文中直截了当的说:「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58]足见李氏是以性命造化系乎身心;身心合一为铅汞也。何谓「定慧为水火」?所谓水火,李氏云:「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禅以定慧为水火,圣人以明润为水火,医道以心肾为水火,丹道以精气为水火。我今分明指出,自己一身之中,上而炎者皆为火,下而润者皆为水。种种异名,无非譬喻,使学者自得之也。」[59]因此定慧等持则为水火交,定慧等持则能惩忿窒欲;惩忿则火降,窒欲则水升。水升火降,则曰既济。《易既济》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故李道纯曰:「窒欲惩忿为水火交」;又曰:「不能惩忿则火上炎;不能窒欲则水下湿。无明火炽,苦海波翻,水火不交,谓之未济。」[60]何谓「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曰:情来归性,谓之交并。而情属金,性属木。故情性合一为金木并。又何谓「洗心涤虑为沐浴」?洗心则释累,涤虑则忘情。洗心释累,涤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则易道之工夫也。 心清累释,足以尽理。 虑绝情忘,足以尽性。 私欲俱泯,足以造道。 素朴纯一,足以知天。忘情养性,清心养神,万缘顿息,百虑俱澄,身心不动,神凝气结,是谓丹基,喻曰「圣胎」也。以上异名,只是以性摄情而已。何谓「存诚定意为固济」?李道纯曰:「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同一意。」[61]又曰:「苟意(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62]存诚定意则性寂情冥,照见本来,抱本还虚,归根复命,谓之「丹成」也,喻曰「脱胎」。〈最上一乘〉曰:「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窒欲惩忿、情性合一、洗心涤虑、存诚定意」均是为要「明心见性」,而其关键则在知「中」、「守中」,故曰「中为玄关」。萧天石于《道海玄微》录〈全真活法〉及〈口诀〉,而于〈口诀〉之下,另立〈玄牝规中图〉,以明玄旨,其言曰:「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中屋,一颗神珠永不离。」[63]所谓「返黄中屋」,亦是指「守中」而言。「守中」更是《老子》的圣言量!《老子》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而「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老子第五、六章》)正指明「守中」是「谷神长不死」的关键。而李道纯对此「中」奥义更是视得透彻,他在《中和集.赵定庵问答》中云:「此中字玄关名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即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64]由此可知,「中」这个字对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以心性的「中」,也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这种中,而见到自己本来面目、念头不动的状态,也就是没有是非、善恶分别的本来真性、真如状态,「中」在心性上本是如此。故他主张:
    《礼记》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 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 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 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同一意。 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曰:「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65]
    正因为有如此的体悟,他在修炼的方法上特别强调「守中」是修丹的核心要诀,他认为所谓守中即守「玄关」,说到「玄关」,「玄关」是内丹修炼中的关键窍穴,因此道士常说「守玄关一窍」,但李道纯认为「玄关」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位置[66],故又提出了玄关鼎器论:「若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应处自然见之也……自见得玄关,一得求得,药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矣。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 从动功苦志, 事终不成。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纵动功苦志,事终不成。」[67]从以上的文字中,很明显「玄关」具有鼎器的意义。故说药物火候, 三元八卦都在其中, 浩然之气亦在其中, 那么玄关就是炼就金丹的所在。药物火候,三元八卦都在其中,浩然之气亦在其中,那么玄关就是炼就金丹的所在。而既言「三宝会于中宫,金丹成矣。」,故知玄关也就是中宫。他在〈全真活法.授诸门人〉一文中,又强调说:
    乾坤鼎器,坎离药物,八卦三元,五行四象,并不出身心意三字。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离了身心便是外道。虽然,亦不可着在身心上。才着在身心,又被身心所累。须要即此用,离此用。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且道如何是不可见之身心?「云从山上,月向波心。」[68]
    说到「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于此,李氏似乎持论甚高,且又引类似禅宗机锋的话语「云从山上,月向波心」,来暗喻「不可见之身心」,几乎令人难以捉摸,然而,他又清楚明确地指出:
     
    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无中之妙有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无中有象坎图,有中无象离图。无中有像坎图,有中无象离图。祖师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自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予谓身心两字,是全真致极处,复祖师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自此变成干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予谓身心两字,是全真致极处,复何疑哉?[69]
    「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无疑是指先天之身与先天之心,故「云从山上,月向波心」,当是指「云无心以出岫,月无意而映波」,道法自然,如是而已,看来其立言又甚平易云从山上,月向波心。。丹学之密,总是妙处不传,玄处不传,唯证乃知的。故天玄子有言曰:「八卦炉中吞四象,阴阳鼎内铸三元,五行和合同参九,先天妙道不传玄。」自古以来,丹道派典籍,隐语喻词,汗牛充栋,人莫之解。然而古真立意,非不欲人之解,而在欲人之深入与彻悟。因指见月可,执指以为月则不可。因物指物而物非物,因相指相而相非相;因名指名而名非名,因法指法而法非法。指则死,不指则活,故以隐语喻之,以待学人由修启悟,由悟弘修。故他又说:「欲直指出来, 恐汝信不及亦不得用, 须是自见始得。欲直指出来,恐汝信不及亦不得用,须是自见始得。」玄关难言,只能靠体会,「体会」并非说体会丹经教理,而是指自我体验。李道纯认为此「中」即是玄关一窍:「阴静阳动,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守中要在归根复命,『炼丹者,全天夺天地造化……返本还原,归根复命,功圆神备,凡脱为仙,谓之丹成也。』」[70]从这段话中可知,李氏首先表明自己不赞同玄关有具体定位的说法,故说「只这动处便是玄关」,故只能以「中」字喻玄关,李氏尝于〈问答语录〉一文中说:「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宁有定位? 着在身上即不是,离了此身向外寻求亦不是。 着在身上即不是,离了此身向外寻求亦不是。泥于身,则着于形;泥于外,则着于物。夫玄关者,只于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71]。所谓「观复见玄关」,而「观复」就必须要做到「静定」,故说:「汝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着工夫向内求之,语默视听是个什么?若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应处,自然见之也。 "《易·系》云"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自见得玄关,一得永得,药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矣。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纵勤功苦志,事终不成。欲直指出来,恐汝信不及,亦不得用,须是自见始得。 《易.系》云『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自见得玄关,一得永得,药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矣。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纵勤功苦志,事终不成。」[72]又说:「修炼者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下功夫,玄关自然得见,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乃至脱胎神化,都不出此一窍。」[73]李道纯认为:「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脱出此一窍。」但他认识到,这一「至玄至妙之机关」,不能靠具体的感官或思维去感知,他指责说:「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两肾中间;或云脐后肾前;或云膀胱;或云丹田;或云首有九宫,中为玄关……皆非也。但着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74]他认为,诸丹经皆不言玄关在何处,正是由于其 「难形笔舌」,故圣人以「中」字来表示「玄关」。盖欲人「修道而无累于道,炼丹而不困于丹,应物而不蔽于物,用世而不伤于世。内外两忘,道法双泯,一旦豁然贯通,自可不明而自明,不解而自解,无生而自生,无得而自得矣。」因此,李道纯强调,必须突破前人拘泥于形体的弊病,超越日常的具象思维,方能体悟「中」之含义。因为这里所说的「中」,「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他比较儒佛道三家之「中」的含义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自己本来面目? 」这是禅家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是儒家之「中」;「念头不起处谓之中」,这是道家之「中」。可见,道家所说的「中」,乃是致虚守静之意,「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他在《中和集》卷三中,把至性「中和」的修养,用于静定的打坐之上。守人身之中,以应天地之中。强调凝神之处即「玄关」,在举心动念处着工夫,玄关自然出现。然后,运用药物,行火候的「运 用」与「抽添」,乃至于「脱胎神化」。故又在《中和集》卷四中,以〈动静说〉[75]来阐述「中,乃是致虚守静之意」,李氏说到:
    学道底人收拾身心,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则能观复。《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夫复之为卦,自坤而复,自静而动也,五阴至静,一阳动于下,是谓复也,非静极而动乎? 观复则知化,知化则不化,不化则复归其根也。「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非动而复静乎?《易.系》云:「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干,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穷之谓通。」「一阖一辟」,一动一静也。「往来不穷」,动静不已也。互动互静,机缄不已,运化生成,是谓之「变」。推而行之,应变无穷,是谓之「通」。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此言虚灵不昧,则动静之机不可掩也。又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干阳坤阴,一阖一辟而成变化也。又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往来不穷之谓通也。天根阖辟,犹人之呼吸也。呼则接天根,是谓辟也。吸则接地根,是谓阖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