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天师世家与道教(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天师道之称见于《晋书》,当时士大夫中像王、谢贵族均世奉天师道。《晋书·何充传》及《殷仲堪传》都载:郄愔及弟昙,仲堪事奉天师道。可见当时天师道在贵族上层社会中已颇有影响。在下层社会中也已广泛流传。《晋书·孙恩传》和《资治通鉴·晋纪》都记载了世奉五斗米道的琅邪人孙恩以五斗米道为信仰,发动“长生人”起义的事。《晋书·王羲之传》说:“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察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这里可以看到贵族之中信“五斗米道’’之诚笃。
    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朝分割,从而天师道也形成南北两支。嵩山道士寇谦之托言老君授以“新科”,改革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深得魏太武帝之崇信。《魏书·释老志》言谦之是“先修三张之术”。那他为什么还要改革三张之道呢?究其渊源,所改者只是租米、房中一些不适应社会的东西。他充实了道教科仪,首为皇帝受箓;南朝刘宋时大道士陆修静,收集天下道书,著录道门科仪、仪范,总括三洞,奠定了《道藏》基础。《广弘明集》卷四释道宣《叙齐高祖废道法事》云:“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茅山经籍派在南朝对后世道教影响颇著,陆修静乃茅山第七代宗师,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使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充实。另据陈国符先生著《道藏源流考·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引《正一法文传都功版仪》注引陆修静曰:“阳平治都功版非天师之胤不受;所以云系天师若干世孙。异姓当言系天师王甲”。又云:“上八品治为首,为阳平治。阳平治都功职,为天师首领;故阳平治都功版,非天师之胤不受。但用印非南朝古科。据上述,盖南朝科律,以天师后胤为天师道首领也”。另梁简文帝《招真馆碑》(文收入清彭兆荪编的《南北朝文钞》)云:“道士沛郡张君讳道裕,字宏真,即汉朝天师陵十二代孙。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来至此栖遁,十有余载,夜梦见圣祖云:“峰山之地,两势闲寂,宜立馆宇,可以卜居”。便在此立招真馆。由此看来,南北朝时期,北朝寇谦之脱离三张创立新天师道,南朝则以茅山经籍派为主流,而其渊源都是三师之道。天师世家的活动情况虽无据考证,但当时确有汉天师之后胤在传教授箓,天师嫡传乃被视为天师道之首领。
    唐宋两代,是道教兴盛时期。唐李姓,尊老君为始祖,册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以道教为国教,道士为皇族。道教大显,尤以茅山上清宗、楼观道为著。但天师一系作为玄教之宗,虽未大显,确也甚受敬重。高宗李治曾亲问第十二代天师张恒以治国之道,玄宗亲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责天师符箓,册封祖天师号,作祖天师赞(见《汉世师世家》)。《通考》卷六则曰:“天宝六载以后,汉天师子孙嗣真教,册赠天师为太师”。于京师立授箓院,并敕在龙虎置传箓坛。可知天师“传箓”已得皇帝嘉许。武宗李炎兴道抑佛,重用道士。第二十代天师弃官持教,武宗发内帑在龙虎山建“真仙观”,并御书“真仙观”额。
    宋代统治者自真宗以下对道教多有不同程度的奉敕,徽宗最为显著。“政和七年夏四月庚申,帝佩道箓院士上章,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宋史·徽宋本纪》),并仿唐尊老君为始祖,奉出一个赵玄朗为“圣祖”,说是九皇人中之人,是赵姓之始祖。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真宗赵恒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自此,上清之名在龙虎山始出。八年(公元1015年)诏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赴阙,赐号“真静先生”。吏部尚书王钦若为奏立授箓院及上清观,蠲其田租, 自此凡天师嗣世者皆赐号(《宋史·真宗本纪》)。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赐信州龙虎山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为“澄素先生”。宋徽宗集“教主道君皇帝”于一身,曾诏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赴阙,赐坐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虎则常见,今日方见龙颜。问修丹之术若何,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上悦”(见《汉天师世家》),赐号“虚靖先生”。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册封祖天师,拜言天师祈神仙“弥除灾孽,摈御不祥”, “祐我家帮,懋昭无疆”,意在依赖神仙护祐来巩固和维护其政治。于政和三年(公元1114年)遂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在龙虎山六葺宫殿。
    自宋以来,天师道又重显于史,宋历代天师都被赐以“先生”之号,葺其宫观,天师一系遂成为江南符箓诸派的主流。至元代,北方全真教兴起,全真大师邱处机被尊为“神仙”,同时还有刘德仁的真大道和萧抱珍的太一教。而江南诸道派则一统于正一天师,元室历命正一天师掌领江南道教事。据《元史·释老传》载,忽必烈召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说:“昔岁已未(公元1259年),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矣”。待以客礼,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事,赐银印。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袭教,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武宗即位,封留国公,锡金印,正位日崇,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延祐四年(公元13l7年),三十九代天师嗣成嗣天师位,袭掌道教如故。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加封为“辅元崇德正一教主”,特授知集贤院事。第四十代天师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亦如旧故。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敕赠第四代至第三十四代天师为真君。天师另一派张留孙,曾随三十六代天师入觐,与世祖语之。甚得宠,号之上卿。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授以“玄教宗师,锡银印”。元代诸道派虽多,但道教主流乃正一、全真二宗也,其它则为二派之支流。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虽信过佛教,但以推翻蒙元的汉人之帝而自居,祀孔子为国学,对于道教也怀有特殊感情,特别是江南的正一天师道。一者是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替他发了:“上天奏词”;二是因全真道在北方兴起时与元室关系甚于密切,而正一天师道素被尊为道教之首领。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二月,加授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御制历代天师赞谕,并赐金币和白金葺津上清观和天师府,易天师之号为大真人,故天师府又称大真人府。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嗣后,袭掌天下道教事如故,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曾在朱元璋的嘉谕下对上清官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张宇初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永乐年间朱棣曾敕命张宇初收集道书,编辑成藏,但因仁宗、宣宗时中断,时至英宗时邵以正完成,刊印于正统年间,故称《正统道藏》,分敕各名山宫观收藏诵习,流传至今。明设道录司为“检束天下道士”(《明会典》),但其机构仍设在天师府。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曾敕建天师府于朝天宫内东北隅,作为天师在京料理事务和住宿之地,并特召礼官迎入府居之。明世宗朱厚熜更崇信道教,他在位四十五年,给四十八代、四十九代天师诏书和敕谕竟达四十一次之多(见《道藏辑要》翼集七《汉天师世家》)。一直至明末,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仍袭挚天下道教事,封大真人号,赐金印,视一品秋,并多次对龙虎山宫观及府第进行修葺。
    至清朝,由于清政府信崇“黄教”,对道教逐渐冷落,可道教在民间影响仍著。清王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笼络人心,从清世祖顺治至雍正对天师世家仍照明例袭爵,设立道录司。顺治八年,授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正一嗣教大真人,掌道教;康熙曾赐帑金葺修太上清官,封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为“正一嗣教大真人”;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敕易京师天师府第于地安门外,赐帑银对龙虎山上清官进行维修和扩建。同时,京师白云观在王常月宗师时期也备受恩宠。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左都御史梅珏成上书议天师为正五品,后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入觐,晋于正三品。自此天师地位下降,虽仍有三品通议大夫的头衔,世守道教,但此后龙虎山上清宫殿宇再未得拨款维修,赏赐甚微。道教的地位也日趋下降。
    民国前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和六十三代张恩溥曾在沪一带从事道教活动。袁世凯复辟,一度授六十二代天师为正一嗣教大真人,但历史的潮流推翻了他……(1912年),由于“中央道教会”在北平白云观成立,同年九月,六十二代天师借在沪活动的基础,在上海召集了“中华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会议”,《发起书》提出“昌明道教,以维世道。以道为体,以法为用”的活动宗旨,但始终未得到当时政府的准允。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六十三代张恩溥嗣位,由于时代风气的濡染,以维护自己的虚荣,沾上社会的一些弊习,以至被视为道教精神领袖的声誉也受到影响。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曾在上海发起筹备“上海市道教会”,标榜以“宗教为重,团结为重”。一九四七年在上海成立了筹备会,并发表了陈撄宁先生起草的《复兴道教计划书》,继续筹备“中华民国道教会”。一九四九年随国民党政府辗转入台。一九五〇年首创台湾省道教会,历任理事长,一九六八年“中华民国道教会”在台成立,当选为首届理事长,并出访过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在台羽化。
    三、现代道教及天师府
    清以后,道教的社会影响逐渐衰微,但民间信仰仍极其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宪法》的保护。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国内外学者对道教经典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炼丹术、医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成果倍出,并对道教的修养术也进行了整理和探讨,直接应用到人民生活,使道教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重放光彩。
    中国道教协会自一九五七年在京成立,至今已三十载,召开了四届全国性的代表会议,在代表道教徒的合法权益,团结全国道教徒,振兴道教事业,服务于祖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办了培养道教徒的专修班,出版了《道协会刊》。道教界充分发扬传统的精华,利用道教医学、养生学为人民疗病,延年益寿。信徒们探讨教义,诵经礼忏,并对斋醮音乐进行了整理。
    作为道教的发祥地,正一天师的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也受到政府关注,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多次维修。一九八一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一九八三年,成立龙虎山道教协会筹备组,国家拨款数十万元,对天师府进行维修,第一期工程已竣工,接受国内外信众的参访。
    我作为天师世家之后裔——第六十五代孙,看到道教事业正在健康、兴旺地发展,自有一种欣慰之感,但因才识浅陋,还需各山仙长、道教学者予以帮助和指导。
    (本文作者:张继禹    原文载于:《中国道教》198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