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从哪吒信仰谈安身立命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哪吒信仰的安身立命内涵
    就象中国古代大多数神话都出于长江文化而非中原文化影响的范围内一样,哪吒神话也是长江文化的产物。关于哪吒神话的记载主要见于《搜神广记》和《封神演义》。据说,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的大罗仙,身长六丈,有三头九眼八臂;他头带金轮,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令;他有无限功能,大喝一声,可让云降雨从,乾坤烁动。由于世间妖魔横行,玉帝便命哪吒下凡降魔,于是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夫人之腹。哪吒一出身就让世间不得安宁。生五日浴于东海,便杀九龙与老龙,并无意中射杀了石矶娘娘之子,后又杀死了石矶娘娘。后真灵转世,更是神通广大。他变化无穷,能大能小;可透河入海,移星转斗;赫一声,可使天颓地塌,呵一气,能让金光罩世;他的镝一响,便龙顺虎从,他的枪一拔,则乾旋坤转。由于哪吒的超强本领,魔鬼尽为其所降,他在灵山会上也成为“通天大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更加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作为天帅之领袖而永镇天门。道教信仰中尊崇哪吒为“中坛元帅”,百姓则尊称其为“太子爷”、“太子元帅”、“哪吒三太子”等。
    上面所简单展示的这个哪吒形象,是了解哪吒的人都十分熟悉的。我们在这里要问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信仰这样一个哪吒?信仰者们在说到哪吒时,所寄予希望的是什么?亦或说,哪吒信仰所蕴涵的精神特质是什么?
    现代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神学家梯利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认为,每个人除了他当下种种的关怀之外还有他自己的终极关怀,这就是他的宗教[i]。按照这种说法,无神论者便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了。但是接下来,梯利希强调,作为终极托付的对象不是靠经验知识来说明的,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由此,世间有限的东西诸如金钱、国家、民族、主义等等一类的东西都不能成为终极托付的对象,换言之,不足以成为我们信仰的对象。只有绝对无限的超越者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终极关怀、终极托付的对象。而我们之所以要把终极关怀托付给一个绝对无限的超越者,只是由于它是一个最有力量的象征符号。比如,对于基督徒来说,耶稣就是这样一个符号:它指示着现实生命的终结,乃是另一个更丰富的生命的开始,人世间只能够提出问题,答案是在彼岸。而人的力量不足以自救,故此只有依赖对于耶稣基督的信仰,斩断自己的尘虑,净化自己的心灵,准备接受来自上帝的信息,这样才会有机会得到救渎,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梯利希的“上帝”已经不再是一个人格神,而是人自己安身立命的一个象征符号。其实,哪吒信仰所蕴涵的也并不是作为一个人格神的哪吒,而是信仰者自己安身立命的一种精神托付,是一种作为终极关怀的象征符号。透过哪吒的出身、事业、性格、精神,哪吒作为一种终极关怀的象征符号,具有哲学家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的特质[ii]。具体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力量与勇气。力量和勇气是人类征服自然、塑造人生的根本。哪吒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力量与勇气。他大喝一声,可让云降雨从,乾坤烁动。他可透河入海,移星转斗;他赫一声,可使天颓地塌,呵一气,能让金光罩世;他的镝一响,便龙顺虎从,他的枪一拔,则乾旋坤转。这力量是世间常人所不具有的。信仰正是要从绝对者身上获得自己所日常不能获得的超越。哪吒不仅是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勇气的象征,他敢大闹东海,将龙太子抽筋剥皮;他敢打出反叛无道纣王的第一枪;他敢充任破纣辅周的先行官。简言之,他敢为天下先,敢为别人不敢为者。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并不是世间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的。人们为哪吒的力量和勇气而折服、而虔敬。在哪吒身上,信仰者本身不具有的力量和勇气得以完全充分的展示,信仰者的身心得以安顿。
    其次,自由和反叛。如果说力量与勇气是哪吒给信仰者的外在“安身”的话,那么,自由与反叛则是哪吒给予信仰者的内在“立命”。可以说,哪吒的力量和勇气正是来源于他的自由与反叛。反叛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正统”的某种反叛;另一方面则是对独立于“正统”之外的“异端”自由的追求。哪吒出于“童真”而杀九龙,出于“顽皮”而杀石矶娘娘之子,出于“任性”又杀了石矶娘娘。如此这般,都源于他天真个性与自由无束之精神。在其父怒责之后,哪吒身上内含自由的反叛精神显露无遗,他不是俯首帖耳地认错,洗心革面,而是“割肉刻骨还父,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这一违背“常理”的做法,是哪吒之为哪吒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正是有了这一违背“常理”的事件,哪吒才可能新生,才可能有后来辅周灭纣的大反叛,也才可能成为“通天大师威灵显赫大将军”。可以说,反叛传统和追求自由构成哪吒的内在精神特征。
    再次,生命的意义。安身立命所安之身,并不就是人的肉体之身,所立之命,也并不就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必然性。实质上,安身立命所要寻求的是人的心灵的安顿,是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体认。在这里,生命的意义是高于生命本身的。哪吒的身世正好表明了这一点,所以人们在哪吒信仰中感悟到的也并不就是哪吒自己的身世,而是感悟着自己生命的超越和生命意义的提升。哪吒的肉身因为割肉刻骨还父而很快消失了。可是,哪吒的生命却在其肉身的消灭过程中开始。佛祖折荷菱以为哪吒之骨,并以藕为其肉,以藕丝为其筋,以荷叶为其衣,从而让哪吒有了全新的、超越的生命。不仅如此,佛祖还授之以密法,使得哪吒灵通广大。这样的哪吒才能降妖伏魔,才能建功立业,才能辅周灭纣,才能成为天帅领袖,一言以敝之,哪吒才能实现哪吒之为哪吒的生命的意义。对哪吒来说,生命之意义并不表现为卑弱,而表现为壮美,他对于生命的热爱远超过对生存本身的占有,甚至为了生命的意义而宁愿牺牲生存。
    如果我们简单地说明哪吒信仰中所包含的安身立命之内核的话,那就是通过生命自身所蕴涵的自由和力量来提升生命的意义。在这里,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生命的延续,而在于生命力的高涨。生命的基本冲动追求的不是自我保存,而是力量的扩展,为此甚至不惜牺牲自我保存。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高贵,活得有气魄。由此,尽管人生是一场悲剧,也要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与此同时,坚强的生命力就是生命自身的象征,力量和勇气是生命的基础,对传统的反叛是生命的实现形式,而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确证则是生命意义的内核。
    二、哪吒信仰在中国文化安身立命之道中的价值。
    应该说,尽管安身立命之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哪吒信仰所蕴涵的安身立命的内涵并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哪吒文化作为长江文化的一个部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并不似中原黄河文化地位之突出,其对中国人安身立命之信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具有“边缘”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人安身立命真正具有深刻而深远影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是指主体对于人自身生活和精神的一程寄托的认知和把握。命是异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必然性,主体对于必然之命往往是无可奈何的,因而有一定的神秘性,并构成对主体活动的限制。孔子说:“道之将兴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iii]道的兴与废受冥冥之中命运的支配,主体的力量被置于超越于主体的力量之下。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主体对于主体自我力量的价值、功能、意义,是不自觉的。
    到了孔子,主体自我力量的自觉性有了突破。孔子强调,主体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弘扬“道”,主体的这种弘道能力,就是人进行自由地道德选择和文化创造的能力。正由于主体具有这种能力,便引发了一种内在的使命感和历史的责任感,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iv]
    正是基于主体的自觉意识,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对于人生自然命运的认知和把握,因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必须具有认知、掌握主体自我命运的能力。这种对于制约主体活动、主体力量的必然力量的认知,是主体在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和结果;掌握则包含观念地建构和以实践为手段来实现主体自我的目的。它实质是主体的自由道德选择、文化创造与必然力量的命运达到新的统一,这便是“立命”,以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v]的主体自由之境,作为主体自我精神所寄托的安身立命之所。
    概而言之,孔子的安身立命思想,可以分为情欲、道德、知性、立朝、居野五个方面来说。孔子主张:对于情欲层次生命所需的物质文明生活,只要是正当合理的,便不但不应该自我苦事抑制,还必须不辞辛劳,以正当合理的行为开拓求取,以使有正当合理的优裕富贵的人生。对于道德层次生命的思欲的理智仁德,则当通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方法,力予弘大,以期能成为有高度仁心艺趣的圣贤人格的人。对于知识层次生命所开展的智慧知识世界,指出应重学,且配以思,避免智慧知识有迷惘拘蔽的现象,从而修得真能洞烛幽明的智慧知识,开启无边无涯的智慧知识世界的通登大门,藉以辅助情欲、道德生命理想的实现。如学而优又仕途境顺,则鼓励应即出仕,善用立于朝的职权,把自己的仁道成济天下的理想抱负,尽量付诸实现。如学优而仕途境逆,则强调在野亦须克尽职责,敬事己业,以助国计之兴隆,并在敬业之余,仍怀关心国家,匡扶政道之心,对国家社会的发展,随时作出正业以外的贡献。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对命作了解释。他指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vi]。“莫之为”、“莫之致”,都是主体的主观努力和愿望所不能达到的,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异己的必然力量。但既要为之、致之,又不是一种绝对不可认知和把握的。那末,如何为之、致之?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vii]。保持、培养人的本心和本性,就可以事奉、认知异己的必然力量;不管短命,还是长寿,都不三心二意地培养自我身心,以对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viii]
    孔孟把主体自由的原因、根据,归结为形而上的超验的“命”,命便具有最终的解释功能。而荀子对命则作了新解,他把命规定为主体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偶然遭遇或境遇,这就为把命从形而上解释范畴转变为对现实状况的描述,提供了可能;也使制约主体自由实践、选择活动的超越力量转换为现实生活中的境遇、遭遇本身,使人的认知进入境遇领域,而消除了其神秘性。
    儒家孔、孟、旬安身立命的理路,展开为人的主体力量的自我道德选择和文化创造的自由精神,并在这自由选择和创造中,获得精神和生活的寄托。孔孟的这种寄托,主要在内在心性的道德修养中建构主体自由的基地,以获得安身立命之处。荀子则强调,主体通过控制天命而作用于自然,将人的合目的性的实现和依据必然之理的实践统一起来,在这两者的统一中,主体建构了较为全面的自由,从而为安身立命创造较好的条件。
    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最重安身立命的。而在安身立命这一根本问题上,儒家的基本立场是推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行天下之大道”。当然,行道也要具备主客观条件,而且,在其道不行时,也可以有多种办法应付,可以无道则隐;也可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导致顺天安命。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ix]儒家以“成德之教”而“成仁取义”,这便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最终大节所在。
    当然,在传统中国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道家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知若命”[x],墨家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xi],法家的“明君务力”的靠“气力”立于世[xii],甚至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还有佛教的“戒”、“定”、“慧”的安身立命之道。本文在此不拟对以上各家之安身立命之道进行详释。在这里要强调的基本观点是,安身立命之道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安身立命之道,乃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由此要进一步表明的观点是,哪吒信仰所蕴涵的独特的安身立命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属于主流文化的范畴,而只具有民间信仰的“边缘”地位。
    但是,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哪吒信仰之安身立命之道的意义的意思,相反,本文在此要强调的是,正是由于哪吒信仰的“非主流性”,在相当意义上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哪吒信仰所包含的基本精神特质,而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哪吒信仰的安身立命之道恰恰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
    安身立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无论你多么富有、多么健康、多么有学识、多么有地位、多么成功,你都仍然要面对生命的奥妙,仍然需要更实在的支撑。因为生命是一个由现在航向未来的旅程。人正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旅程定位的过程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化,诸如宗教、艺术、伦理、哲学、民族文化、社会秩序等等。换言之,在实际的人类生存过程中,一切文化都起着安身立命的作用。
    就中国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的儒家文化来说,其理想是要把我们自然的人生转化为道德的人生,以使我们的生命依从良知理性而不依从本能欲望,依从大体而不依从小体。如此,方可做到“内圣”进而“外王”。人是要靠一个至高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人生寄托的,这理想在儒家看来,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如果可以把这四句话或“三不朽”大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安身立命之道的话,那么仅就哪吒信仰和主流的儒家文化而言,儒家更为注重的是“为天地立心”和“为往圣继绝学”,并以此为基础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这里,“立心”(主要是立德)是核心,是基础。而对于哪吒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立心”与“继学”,而是个体生命的真实实现,在个体生命实现的同时“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因此,要说哪吒信仰所包含的安身立命之道和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最大区别的话,那就是对待个体生命的不同态度以及个体生命实现的不同方式。儒家要我们的生命依从良知理性而不依从本能欲望,依从大体而不依从小体;哪吒则要我们从本己的个体生命出发,在个体生命的自由实现中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而融入“大体”。
    可以说,哪吒信仰所展示的立足于个体生命自由实现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儒家文化所缺乏的,也是传统中国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大多数现实的中国人所缺乏的。在我们面对后现代和信息社会所展现的个性化和民主社会即将来临之际,在我们积极建立以独立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之际,在我们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西部大开发之际,在我们更加强调人道、人的价值之际,我们来了解和理解哪吒文化的义蕴,是别具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