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儒家是非常注意艺术在教育、以及人的性格养成中的作用的。所以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在学习艺术的时候,提升了自己的心灵境界,以前的士大夫于此深有体会,乃至于民国年学者有“以美学代替宗教”的说法。 当然,美学代替宗教固然不可能的,这点大家都知道。但是宗教的宣传却不能离开美学和艺术,这点知道的就不多了。想想当年,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迷煞了多少青年,甚至有些道士就是因此而出家,前往华山或武当等名山,寻访高人去了。而现在呢,因为仙剑奇侠传这个游戏的推出,其中的道教元素,神仙色彩,浪漫的情节、美轮美奂的画面,都令年轻人为之倾倒,甚至因此而生慕道修道之心。道藏有五千四十八卷经文,但是自从出了《西游记》和《封神榜》之后,百姓和道士几乎都说鸿钧老祖、十二金仙、满天神佛,有的道观甚至供奉鸿钧老祖,这位不见于道经的神灵。提起王母娘娘,都说是玉皇大帝的妃子。这些错误的观念却能深入民心,足见小说感人化民之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现在我们都在举办这样或那样的讲座、这样或那样的论坛、以及斋醮法事等,这些固然是必要的,急迫的。但是却忽略了艺术和娱乐对于弘扬道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道教思想对于传统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能适当的挖掘那些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传统文化,必定能受到广大信众的欢喜。 比如小说有《虬髯客传》、《太平广记》中的神仙传记。还有魏晋时期的游仙诗、玄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李白的诗歌等,都是浸透着道家精神的文字。音乐方面,单古琴曲中就有不少道家精神的,比如《神人畅》、《鸥鹭忘机》等。可惜我们很少有人关注这方面的事情。中国古代,多是文史哲不分家的。看看《庄子》,我们就知道。庄子的书,不仅仅有深厚的哲思,还有充沛的感情,变幻的文笔。庄子的文学成就和他的思想相得益彰,丝毫不逊色的。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其《批评西厢记》中论梦一节,原因南华冲虚的文字,反复论难,使得思想富有深厚的情感在其中,用他的华美的文字记录了下来。其实,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啊! 王羲之的《兰亭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蕴涵着道家精神的文字,我们甚至不能用西方的哲学观点去衡量他们。因为中国的没有哲学一说,古代士大夫的思想,既是理性的,也是十分感性的。很多时候甚至他们是用理性的辩论,去为自己的感情找一个借口。所以中国士大夫的思想是很实用的,是切于修身养心的。如果我们细细涵读《赤壁赋》,我们就会发现,赤壁赋中的主客二人的问答,其实是苏轼自己的矛盾而已。但是通过这样写出来,以道家的精神宽慰之,便获得了一种洒脱飘逸的境界。使人有飘飘然凭虚御风的感觉。而《兰亭序》则讨论的生死问题,《归园田居》说的是隐居的快乐,这些作品的思想多脱胎于庄子。所以唐代的道举要考《庄子》,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建议,道教应该学会用艺术的形式来弘道,道友要学一两门艺术。使得我们的人生艺术化,其实也是脱去那些世俗羁绊的一个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艺术而艺术,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雕琢,而是天然。能做到返璞归真,涵养的一片湛湛性天,则其书法、音乐的造诣,必有可观之处也。 我觉得如今弘道,要一改古代古板的风气,不仅仅局限于经坛讲经说法,而应该泛化,融合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娱乐当中去。寓教于乐,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弘道,比如游戏、小说、晚会、娱乐节目之类。汉服组织举办过春晚,以宣扬汉服文化,反映和评价不错。香港也有道教电视台,贫道也期待举办一次道教春晚,通过道教小品、道教诗词、道教音乐、道教故事等弘扬清净法门。太乙救苦天尊为接引芸芸众生,示二十四种人间相,我们应该效法天尊的智慧。以前和尚有唱宝卷的,讲佛菩萨故事的。如今道教修真小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笔者于修真小说读的不多,梁兴扬道长曾经提议要给写小说的人提供补助,只要他们切实弘道就可以。梁道长发心可嘉,也比较切合现在的潮流。中道协和道教界的几位大德也都非常重视网络和社交媒体弘道。唐山玉清观开办了第一个道教电子媒体——《道影随行》。道教之音网站的建立,都是一种潮流,那就是弘道必须适应世界之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