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人的生死源由,人生的价值观以及生命可否有长生之路,自来是世界上有识之士所探讨的问题。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体系的历史传统文化,也都为建构自己有关“生命”之学的理论,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我国古老的道教,在探讨“生命”之学方面,更可说是情有独钟,奉道者中热心炼养之士,满怀神仙可学、神仙可成的宗趣、信念与激情,打破“有生必有死”的理念,勇敢地尝试、体验、开创实现“长生久视”的方技与理论。近两千年来,道教积累的近万卷经籍中,有大量的卷帙便记载着炼养士们的业绩和成就。他们以“神仙家”的趣旨为中心,摄取先秦两汉道家、阴阳五行家、医药家、冶炼家、儒家关涉生命之学的思想与方术资源,营构、整合、开创了道教一体化的养生学,亦即成就了以生道合一、形神合同、动静结合、精气神三者相运化为主干的“长生”之道。它的思路、理念、语言、方法、众术,既具得道成仙的色彩,同时亦彰显我国古代神秘主义哲学思想的斑斓之光。可以说,它既促进了我国诸子百家与生命科学相关资料的整合,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传统生命科学的进化发展,亦即为生命之学提供了新的线索。其内涵,可以说从人体的原始形态,延展到人与“道”的关切,罗织了从形神合同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系统理论与方术。比如,关于人体的产生、生命的价值、人生与社会情缘、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物资、生活方式与如何享受生活、生命的延续与消亡;以及“生”与“道”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相互滋益关系,动与静的关系,躁与柔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环保的关系,劳与逸的关系,形体脏腑、肢体、器官之间的关系,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总之,它广泛涉及运动锻炼、心性修养、啬精爱气、性命双修、养性延命、节制欲望、服食营养与药物、道德规范、生道合一等多方面的词语界定与悬疑探讨、问题解答。探寻并实践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不死、享受生活。既为奉道者及炼养士所执著宗仰,也为广大世人所关注和喜好,因之道教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方术成为我国好事保健养生者的热衷之学,同时也是道教经历史考验,在社会得以延存的一大支柱。 道教凡论及“生命”与“养生”之学,皆从人的生命保健出发,理法方术并言,处处显现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显现道教重生命、务养生、求长生所付出的功力之深切。我以为道教所建构的生命哲学与养生学是其义理学中的闪亮点,其中的积极因素,至今仍照耀着人们的生命保健之路。 结束语 拉拉杂杂,我唐突地抖露了我对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及其亮点的一些浅见,目的在于“抛砖引玉”。现重将上述的琐碎之说加以归纳,使拙见更为明晰,便于明识者指正。 (一)道教自来就有它传统的、系统的、丰湛的教理教义,并以其整体的道教文化特色,立于中华传统文化之林及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之林。 (二)以“道”为最根本、最崇高信仰的原理、法则,教内谓为“教理”;推演、疏证教理,据“理”立“义”,或随疑分释,或转相发明,使“理”合宜,有所遵循持行(亦即由“理”派生信条、规范),教内悉谓为“教义”。教义多方面、多方式体现“教理”,即立“义”以证“理”,目的在弘扬道教之“理”。此可谓为道教义理之学。在信众中倡导和引导对“道教义理”的现代诠释,可以影响民间道教活动向规范性和理性发展。 (三)西方基督教建构有丰湛的信条与哲理体系,谓之“神学”;东方古老的道教在我国古“神道”设教、“神仙家”术说、“道家”哲学等的思想及信仰基础上营构了其教理教义体系。东方、西方各有各的传统文化土壤,在运思逻辑、内容、作品结构、名词、文字运用上各有其传统文化资源与习俗、规范,各有特色。为尊重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及道教传统的称谓,故而我认为,仍将道教所宗仰的哲理及信念沿传统谓为“教理教义”(简称“义理”之学)较为妥切,既示其特色,亦示与西方“神学”的区别。 (四)道教义理的核心是“道”,道经阐“道”自来认为有“常道”与“可道”之分。“常道”为教旨的根本原理,是相对永恒不变的本质性真谛,“可道”则是体现教旨(即道旨)的种种事物的形态与方式。前者具根本性、永恒性,后者具对自然与社会的适应性与可变易性。前者维护其信仰,为其生命力之源泉;后者维护其宗教实体的生存与事业的发展。如果过于关注和强调其可变部分而忽视其“常道”的不变主体,则离常道即等于离道教。如果以“适应性”变化抹煞其不变的“真理性”的存在,便是在客观上否定了道教的特征与生存价值。故此,我认为,以道教适应性强而否定它有固定的教理教义,断言它是无固定教理教义的宗教,此说是缺乏对道教的实际了解所造成的错误看法。我以为,道教是世界宗教中具有东方文化智慧之光、蕴涵东方精湛哲理的宗教。 (五)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之上,两者有着内在深长的文化基因的密切联系。“道教义理”实质上是围绕“哲学”这一核心,融摄、凝聚古代神秘主义思想及伦理观建构的,从宗教的视度,回应世人质疑的自然、社会、人生诸方面的问题。如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也定然会妨碍对“道教义理”的了解。故而,我认为对道教义理的了解深度与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程度成正比。对“道教义理”持轻易的否定态度,我以为是轻率的。 (六)我国传统古代哲学,一般皆环绕“天”、“地”、“人”三才之道延伸展开。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说卦》)。天道重在探索自然之神秘,地道重在治世理国,人道重在修身。道教义理承袭了“三才”之道。远在西汉,《史记·太史公自序》已谓“道家”之学“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以其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吸融了“三才”之道。道教依据道家哲学酿造义理,此属当然。又,道教本系巫觋、方仙之后绪,先秦之“神道设教”与“神仙家”之方仙信仰,自然也是尔后道教义理的主干内涵。这样,道教义理之学的整体结构,便是:以“道”为最高原理,其下网络天道、地道、人道、神道、仙道五大部类以为纲领的体系,其五大部类又各有其理论、法诀之枢要,由这些枢论推演出信条、规制与行持之仪范。 (七)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道教在宇宙本原观上,曾历经多次非实质性的名相变易,出现过理念重心转移或呈现多重心局面。但是,作为根基的道家的“道”本原论,在与社会诸多学术流派及宗教文化(如儒学、佛学、玄学、理学、心学)等的折冲、磨合中,以其强大的融摄力和广阔的容纳空间,仍然保持着主干的地位,并不断增益了自身的义理内涵,始终网络着五大部类的整体建构。 (八)道教义理五大部类,其内涵虽各有侧重与重点,但部类之间多有交叉重叠与互为呼应映衬之处,亦即多有从不同角度共同反复强调、阐发的聚焦之点,亦即论议之重点。我以为其重点有五:一曰“道”,二曰“生”,三曰“和”,四曰“德”,五曰“术”。重道即重视道教之宗元,义理之核心;重生即强调“仙道贵生”、“长生久视”为道教信仰之首要宗旨;重和即论证“道法自然”则宇宙和谐,处世接物谦和为贵;重德则强调伦理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世人和善相处的纲纪;重术即强调信行仙道方术是修道成仙的途径。 (九)道教根植于神州大地的文化土壤,它以道家哲理为根基,融摄、整合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文化的思想成分,构建起它的义理体系,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它的“重生”、“唯生”理论以及寓“道”于“术”的实践方式,亦具有东方人文智慧的特色。我以为,在它庞博的义理体系中,最为突出与精粹的亮点,在于其生命哲学与养生保健方技。成就了以生道合一、形神合同、动静结合、精气神三者相运化相滋益的“长生”之道。其思路、理念、方法、众术、语言,皆彰显了我国传统生命哲学与养生方术的斑斓光辉。我以为这也是道教得以传承发展的文化支柱之一。 (十)我国流传有佛、道、天、基、伊五大宗教,它们具有“有神论”的共性,但在义理方面则各有宗旨与体系。民众对它们的义理,也评议不尽相同,信奉者则赞誉之,不信者则轻忽之,反对者则贬斥之。对于道教,古人今人,毁誉不一,议说纷纭。我们应当注意到古代方技的发展是曲折的、困难的,启蒙者在实验中,难免有错误和挫折,甚而有不幸的遭遇,没有他们在探索中的业迹,也便不会有后来的成就。我以为,我们应以宏观的理念和思路,多方面来认识和看待道教的历史地位、作用与客观发展规律。 最后笔者要表明的是,本文只是笔者阅《藏》后对道教义理之学整体印象的概略陈述,并未刻意对道教义理内容之良莠进行具体的剖析与褒贬。至于当代道教为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在义理方面提出的新诠释与理念,纯属道教界自身信仰建设问题,且尚在探讨中,本文亦无意致评。时代在前进,道教当然要认清前路,发扬其优良传统,以兴利除弊,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这是真理之所在,光明之所在,是生存之路,发展之路,也是必由之路。 浅见如上,敬请读者指正。(全文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