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圣人不积 不争之德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道德经》与和谐文化 
    老子《道德经》充满了和谐文化理念,其中对哲学、政治、应世都有精辟的见解,老子对现实生活中利己、功利、欢乐、物欲、无为、有为、不争等都有丰厚深邃、高远超越的境界。老子的和谐文化思想是指导人们驱除烦恼、洞察世事的人生真谛。超脱世俗功名利禄羁绊,使迷失的本来、障迷的自性获得真知真觉的大智慧。本文以老子的微妙玄通,完善自我;以德报怨,常善救人;圣人不积,不争之德的教导,完善个人道德,实现自我与人与世的和谐。
    微妙玄通完善自我
    老子教导:“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15章)老子对士的要求和看法希望,非常具体精到,老子用微妙玄通来阐述士的品质。“微”是非常精微细小,要把小事做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63章)。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是从易到难,从细微到宏大的过程,不要光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妙”是美好,思想道德完善,无所挑剔。“玄”是深邃、幽远、深奥。“通”是世事洞明通达,了解人情事理,与人谐和能和光同尘。“深不可识”使人们很难了解品质和道德的完美。“豫兮若冬涉川”,做事前做好充分准备,要有先见之明,像冬天过河履冰,考虑周到不生意外,要有周密的调查,了解实情,不盲目行动,以免心中没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犹兮若畏四邻”,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处注意严格要求,人们的生活道德是由日常生活细节组成的,不但要规范,更不要惹动别人的反感和訾议。因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标准,免得引起误解。平日人与人之间要多结缘,少结怨,相安无事。邻居是经常接触的人,一个人道德完善就不会有不规之事。现代生活可说是八小时之外,也可说是群众的评议和看法,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如畏四邻”,可以看出老子对社会的了解之细、之深、之透。“俨兮其若客”,庄重就像到别人家做客一样,要恭敬客气,仪态得体,和主人做好沟通。如果思想分歧,不受欢迎,要言语委婉,各自相安,不可招祸惹端。“涣兮若冰之将释”,要人们自然潇洒大方,温馨与人相处,如沐春风,对人不温不火,有冰消冻解之感,关怀体贴叫人信服,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相互之间便于沟通。“敦兮其若朴”,敦厚朴实是一种美德,内在的高尚品质不会被外在的诱惑左右。端庄、厚重、朴实无华,不是浅薄和无知,是浅薄轻浮的升华,是一种锤炼净化的内在气质。“旷兮其若谷”,人的心灵要空旷开朗,虚怀若谷,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品味,要容事、明理、容人、体人谅人,心胸深邃,心志开阔。“浑兮其若浊”,人是社会的,不能脱世,不能离开人,持心不可过分皎洁,不能太认真执著,要容得善恶贤愚,不自命清高,不同流合污,要适度把握,应在世间磨炼,行外圆内方的处世方略。
    以德报怨常善救人
    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49章)。又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27章)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章)。有道德的人,善于使人尽其所用,没有没用的人,无论是善是恶都有自己的长处,在于理解宽宏和包容引导。“道法自然”,人法地也是因大地不只能承载高山,还容纳江河湖海,养育一切生物。人与人有什么不能相容的,恶与善就是要互相对立、排斥、仇视吗?化恶为善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以德报怨能消解人际关系的怨恨,人是动物中的万物之灵,人为什么要时时刻刻不忘个人的恩怨、人际的纠葛?天生万物各有其所用,各有其所长,就是毒草也能疗却疾病,有它独到的特殊贡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只要你心胸开阔,仔细分析观察,人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有社会性,社会的主体是人不是物,要理解人、宽容人、善待人、容忍人。用广大恢宏的胸怀,用至爱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老子教导要“和光同尘”,倡导“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8章)。只有道德完美的人,才方正而不伤害人,廉洁而不妨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有完好的德行入世随俗,与世人融合,随俗方圆,入世而不随波逐流,出世而不超尘,与世人同舟共济,融洽相处,并不断的完善规范自我,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
    “不自见故明”,对自己的认识和主见要一分为二,从多方面看,不能以偏代全,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可在生活实践中付诸实施,却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要正视自己的缺憾偏颇,它可以提高自我的认识,增强自己的勇气信心,使头脑明智清醒,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不自是故彰”,在生活中不要自以为是,要审视自己的看法感觉与现实和人们的不同看法有何差别,怎样根据现实吸纳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要处处自以为是。因受多方面的制约,如社会的经历,禀赋的差异,个人的修养,各阶层及社会地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个人认识和社会标准。不能没主见,也不能任意扩大,要有一定的限度,要使自己的认识成为社会公众的认识,要审慎沟通才会达成一致。如果自以为是,好事不但不能付诸实施,还会招来误解和麻烦,只有不自以为是的人才会彰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