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教生态安全意识发微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首先选取“安其天地”、“用而安之”、“三才既安”等短语进行解读,认为这些短语是道教关于生态安全的独特表述。接着,本文阐述了道教生态安全意识赖以发生和流行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认为道教所信仰的“道”本来就蕴含“安全”的思想意义,而现实环境的安全问题又促使道门中人认真思考,从而形成了道教独特的生态安全意识,提出了维护生态安全的许多主张、措施。
    【作者】杨燕[1] 詹石窗[2]
    【作者单位】[1]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2]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期刊】《世界宗教研究》 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013年第2期55-64,共10页
    【关 键 词】道教 生态安全 道安
    近年来,“生态”或者“生态智慧”的概念逐步流行起来。在道教研究中,有关生态问题的探讨也有若干著作问世。 “道教与生态”、“道教生态智慧管窥”、“道教生态观”、“道教生态伦理”等题目陆续见诸报刊。这说明,从生态学视野研究道教,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 领域。不过,就“生态安全”立场观察道教,这还是全新角度。在这个概念中,关键字眼是“生态安全”,它所蕴藏的信息不仅是关于“生态”的认知,而且包含着 如何谐调、维护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问题。
    在道教文献中,找不到“生态”概念,也看不到“生态安全”的说法。不过,却屡屡发现与“安” 字相联系的短语,从这些短语中,笔者发现了道教关于“生态安全”的一些独特表述,《太平经》卷四五:“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 长安也。”这段话的关键词有二:一是“安”,另一个是“天地”。在《太平经》这段话中,“安”的意义也是丰富多样的,但应该说“安全”是比较重要的义项。 至于“天地”一词,最初指的是“天”与“地”,后来引而申之,泛指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联系前后文,可知《太平经》上述言辞的出发点 是人命安全。由于人命存在于天地间,要达到人命安全目的,就得从其生存环境——“天地”入手考虑问题,这就是“先安其天地”的起因。文中的“其”代表人 命,“其天地”可以读作“人命的天地”。如此看来,天地便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人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换一句话来说,天地与人构成了一个系统,即生态 系统。因此,当“天地”与“安”字组合起来的时候,也就有“生态安全”的思想意涵包括其中了。
    其实,在《太平经》里,已经出现了“安 全”这个词汇。该书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称:“其后世学人之师,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违失天道之要意。令后世日浮浅,不能善自养自爱,为 此积久,因离道远,谓天下无自安全之术,更生忽事反斗禄,故生承负之灾。”在这里,《太平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作者指出“天下无自安 全之术”,这恰恰说明天下需要“安全”之术。既然“天下”指称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整体,而这个整体即构成了有机生态,那么“天下安全”也就蕴含着“生态 安全”的思想旨趣。
    结合《试文书大信法》的论述,我们再回过头审视“安其天地”,就能够领悟《太平经》关于生态安全的前瞻精神了。《太 平经》卷五十《生物方诀》:“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系天,根在 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详也。”文中“用而安之”的“安”到底是不是从安全角度 讲的?如果是,该怎样“用”呢?怎样才算是“安”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必须从问题提出的背景入手予以考析,才能明白。
    “用而安之”是《太平经》在阐述“生物方”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所谓“生物方”指的是动植物性药物与药方。在《太平经》看来,“生物方”是“天地人精 鬼”的驱使物和“阴阳行方”。按照疗效,这种“行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天神方,即帝王上皇神方;二是地精方,即王侯神方;三是人精中和方,即大臣隐士 方。《太平经》这种药物分类并非把第一类药方认定是帝王上皇使用的,也不是说第二、三类药方就是王侯、大臣、隐士使用的;而是用帝王上皇、王侯、大臣隐士 分别代表药方的性质品位或可贵程度。
    《生物方诀》这段话的关键在于讨论获取神方的态度及方法。在论述过程中,《太平经》既讲了“天 道”、“天地”,也讲“人”与“万物”,展示了生态整体中的多样构成,其侧重点是如何对待“蠕动之属”,也就是如何对待动物的问题。因为这种“神方”主要 是从动物身上提取的,没有动物就没有“神方”,所以要获得“神方”就会对动物有所伤害。怎样做到既获取“神方”,又降低对动物的伤害程度呢?《太平经》遵 循的原则是“天道恶杀而好生”。因此,对待动物入药应该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不能为了获取其器官作为药用而随便伤害它们;实在急需用动物器官入药时,也应 该等到它们发育成熟了再说。实在等不及了,也要再三斟酌,才考虑取用。万物众多,它们的本命系之于天,根基依附于地,能够取用而保证安全的主体是人。文中 的“用而安之”一方面表明应该慎用,另一方面则要求安全。所谓“安之”不仅是对动物而言的,而且是对人而言的。这一点从“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的说法 可以得到证明。按照《太平经》的立场,顺承天意的人就长寿,丧失天意的人就死亡。“天意”是什么?就是“物与天地为常”,万物与天地共存亡,人作为主宰, 负有维护整体安全的责任,所以“不可不审且详也”。所谓“审”,就是审察,评估如何取用动物药的安全条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状态;所谓“详”,就是在审察 和评估过程中认真负责,充分占有信息资料,做到万无一失。由此可见,《太平经》的“用而安之”是以整个生态系统能否安全的立场来考虑“神方”取用的,它反 对“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也反对草率行事的鲁莽作风。
    在道教文献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蕴含生态安全意识的词汇呢?其原因是复杂的。倘若要对其发生缘故进行一番追溯与概括的话,笔者以为下列两个方面尤其重要。
    (1)道教生态安全意识是大道信仰的必然结果
    道教之所以称作“道教”,是因为它“以道为 教”,其信仰核心就在一个“道”字,而源头则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从空间来看,“道”是无处不在的,故而老子《道德经》以“大”形容“道”,谓之 “大道”。在老子看来,“大道”本具有“安”的特性。至此,人们可能会问:既然《道德经》“安平泰”的“安”字的主要意涵是“安全”,那么“平”与“泰” 是否也有“安全”的意涵呢?从表面上看,“平”与“泰”似乎不关涉“安全”,但如果深入一层发掘,就能够捕捉到“安全”的信息。在《道德经》中,“安平 泰”三个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了一种语境整体。如果说,“安”字主要描述了归往大道的安全状态,那么“平”与“泰”则是安全保 障状态下的事物发展趋势和圆满结果。因为安全了,所以天下能够太平;因为天下太平了,所以阴阳、上下、男女、雌雄各方面也就呈现谐调状态;因为各方面谐 调,所以反过来就更加能够保证万物生养的安全,三者呈现了良性循环。
    种种迹象表明,“道”字从一开始就具有安全的涵义,这种涵义在道教 信仰中不仅一直保存着,而且有了很好的发展。正因为道教之“道”是以“安全”为主要内涵之一,它作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势必对整个道教理论发生重大作用,当道 教“以道观物”而考虑生存环境的时候,自然会将“安全”作为基本要求,从而影响其思想及行为,难怪道教举行仪式,召唤神明,往往祝愿“道安”、“平安”、 “长安”,可见道教祈求生态环境安全,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基本信仰使然。
    (2)道教生态安全意识是道教基于自身生命理想而对现实生态问题反思的文化结晶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区别就是对生命的特别敬重并且形成了“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生命理想。尽管道教也在一定历史时期接受了灵魂转世的来生观念,但就 总体上看则是注重今生的生命道德修养。如果说“延年益寿”是道教生命理想的初级阶段,那么“羽化登仙”则是道教生命理想的高级阶段。就修道的过程而言,不 论是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涉及生存环境的选择、维护、营造,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安全为第一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为了实现“延年益 寿、羽化登仙”的生命理想,不仅在环境选择过程中将安全需要作为基本前提,而且对历史上存在的生态危机颇为关注,并且进行反思。事实证明:道教对于历史上 存在的生态危机是深有感触的。这种感触,加上道家固有文化信念的熏陶,使得道教长期以来关注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通过戒律以及斋醮法事活动等方式, 不时向社会发出生态危机的警告,倡导生态道德,并自觉维护生态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