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满足人的生存和享受,是实现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基本利益中的重要部分。道教顺应人心,并不视钱财如粪土,而是愿意帮助世人追求财富,实现经济上的自由。道教神谱里就有专门保佑人们发财致富的财神,如正财神赵公明(又称财神爷,他有辅佐财帛星君和辅佑范蠡),文财神比干与刘海、武财神关羽、五路财神、五显财神等,不一而足。这些财神往往是某个著名人物的神圣化,他们有些因为善于经商而被封为财神,有些则因为品性正直、不偏心眼而被封为财神。这些财神都具有公平、公正、诚信的品质,重视商业伦理。此外,道教还有“招财镇宝”的符箓、正月初五“接财神”的节庆。拜财神的活动在民间也异常兴盛。如今,在许多经营场所的入口就摆放着招财进宝的财神。道教鼓励人们合理合法合情地追求和创造财富。 不过,当人们一味地为功利目标而祭拜财神保佑自己财运亨通之时,却往往忘记了道教还有另外一种财富观——天地财富观,即把万物视为天地之财富。庄子曾说“有万不同之谓富”,即具有包罗万有的多样性才能被称为“富”。汉代道经《太平经》进一步指出:“富之为言者,乃毕备足也。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万物不能备足为极下贫,此天地之贫也……此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此父母贫极,则子愁贫矣。” 在道教看来,真正的富足在于拥有多种多样的生物、非生物,万物齐全;生物的减少或灭绝,尤其是物种的大量减少是天地的贫困。《太平经》说 “一物不具足,即天道有不具者”,即一个物种的灭绝,就是一个系统的灭绝;而任何物种的灭绝都会使天统受伤害,天道不再完备。道教对此的解释是,如果我们任意伤害生物,致其不能尽年,致其种类灭绝,万物就会怀冤结,阻塞了天地之气的流动,万物都将受到影响,并流及个人、社会和国家。由此可见,两千年前道教就从神学视角提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与关注,对物种消失的负面作用发出了警示。今天看来,道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较高境界。 地球上物种不断减少的事实,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生物学家估计,现在地球上约有500万—1000万个物种,但在地球生物史上最昌盛的时期约有1亿—2.5亿个物种。在中生代,物种的灭绝频率是千年一种。16—19世纪,频率为每4年一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现在物种的灭绝频率突然加速了,甚至每天都有物种消失。每一个物种持续稳定的存在,需要经历几千年的生存适应过程。因此灭绝一个物种就是停止一个物种几千年的历史。每一物种的消失还会引起另外的2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除此之外,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有科学、信仰、伦理、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理由。有鉴于此,现在对物种的保护已经提到国际政治议事日程上来。联合国宣布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福全球民众。 道教两千多年前对生物的减少而带来的天地之小贫、大贫、极下贫的描述,以及“一物不生一统绝”的断言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它用生物数量来定义天地的贫富,并把一个物种的消失上升到对天道的伤害高度,从而提出了“天地之贫”这样振聋发聩的观念。 对于天地的贫穷,人负有直接的责任。道教提醒人们“万物芸芸,命系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详也”。“天地之为法,万物兴衰反随人故。”万物兴衰的命运掌握在人的手里。在生物圈中,人比其他物种所能做的更多,人的所作所为对自然界的影响更大。人既能毁灭各种生物、扼杀宇宙的生机,但是,在所有的生命体中,人又是最具有自发性和目的性的存在物,所以也能使自然生命成为自觉的高级生命形态。人独具的理性反思能力、创造文化的能力、道德约束能力都是其他物种无法比拟的。创造、保护、增长人的财富,人们要求助于财神。但人自身却是万物的财神和保护神。人在万物的基础上创造财富,但万物的繁荣则有赖于人的护佑。道教关于“人为万物之师长”、“其王”、其“司命神”等角色认定,把人抬高到掌管万物命运之“神”的地位,旨在敦促人类行使爱护其他物种的神圣使命,运用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力量,拓宽道德关怀的视野,约束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道教不仅有财神保佑人们追求个人的财富,更关注天地的财富,让人协助天地生养万物、成全万物,让万物繁荣昌盛,让天地财源滚滚。这种天地财富观告诫我们,人如果不能尽职尽责保护天地万物,反而为了个人致富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最终会破坏最根本的财源。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道教以生物多少来评价贫富的天地财富观,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财思想,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