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早期认识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考古发掘的旧石器中期的墓葬中,除发现死者的尸体外,还发现一些随葬品,例如工具、器皿等。这表明当时人们相信人死以后还能到另外一个世界,还要使用生产工具。万物有灵的观念,一般认为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早在夏商以前就已产生了。据考古发现,远在二万五千年至五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有了灵魂信仰。山顶洞人的墓葬有了一定的规矩——即原始宗教习惯。他们以燧石、石器、石珠、穿孔兽牙等随葬。并在死者身旁撒有红色铁矿粉粒。据人类家分析,红色是血和生命的代表,由此推想,红色粉粒大概也能保护死者,使之免受侵害。于是,红色逐渐成了崇拜对象。“山顶洞人的墓葬表明人们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正是原始宗教的信仰。”[1]陈烈先生认为这很重要,“它是万物有灵的根基,也正是旧石器时期原始宗教观念的主要内容。”[2] 女娲与山顶洞人属同一个历史阶段,《说文》解:“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我们知道女娲在中国历史上的功德在于繁衍了华夏子孙,被尊为“高媒神”或“皋楳神”,《绎史》卷三引《风俗通义》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媒,因置婚姻。”这是说女娲在庙院里祷告祈求天神允许她为天下男女做媒,让她们婚配成夫妻生育后代。“祷祠神”实为“祭”的原始宗教活动。可见女娲是长于祭祀活动的女性部落首领。 据考证,道教的早期女性神西王母确有其人,她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一个部落联盟女酋长。距今3千至5千多年前,青海湖以西游牧部落有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青海师大地理系张忠孝教授在其文章中说:“西王母既是一个古老部落国家的称号,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代代相传”。[3] 在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一座独立小山西侧有一深十几米的山洞。据学者考证,这是5千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已命名为西王母石室。石室内有千姿百态的岩画和过往僧道题写的经文、绘画。文物考古工作在这里发掘出了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汉瓦当等珍贵文物,说明汉代时这里已有许多访寻西王母仙迹的高僧高道,他们向往西王母的仙境及长生不死的神仙,从而证明早在汉代人们已公认此石室与西王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李晓伟认为,西王母时代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同时也是图腾崇拜时代。 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村发掘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五女牵手舞蹈彩陶盆,女的形象是虎首豹尾,正是西王母时代图腾的标志。据碳14测定,其年代在5千年前,与西王母时代吻合。 氏族产生后,氏族的祖先对于组织和指导生产的作用极受人尊重,万物有灵的观念,使得原始人认为祖先是他们的保护者,因而加以崇拜,由此产生了祖先崇拜。因为妇女在当时处于比男子重要的地位,所以女祖先成为崇拜的对象。中国道教早期女性神仙女娲、西王母即是这个时期的女性神。 图腾崇拜(图腾Totem源于印第安语,意即“他的亲族”),也是早期原始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原始人类往往追根溯源,认为自己的氏族产生于某种动物或植物,这就产生了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的特点是一个氏族或部落、联盟的共同信仰,是原始人类把某一物或某一自然现象当作氏族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加以崇拜。氏族往往以崇拜对象来命名,图腾的动物是禁捕、禁杀和禁食的,图腾的植物是禁止砍伐的。这也是原始宗教的主要戒律之一,这种戒律也影响着以后法律的内容。 其实,原始宗教中的祭祀活动才使原始宗教的戒律逐渐繁杂化、规范化、神圣化。祭祀是原始宗教存在的主要表现特征之一,也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宗教活动。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种类也很多,如祭天、祭祖、祭图腾、祭太阳、祭月亮、祭山河等等,活动的规模及仪式内容也各不相同,这些都无形中促使原始宗教戒律的成熟与完善。原始宗教戒律这时也出现了专业祭祀方面的禁忌性戒律,原始宗教戒律为当时稳定政治局面、维持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内在作用。 这个时期已到了氏族社会的末期。生产力发达,贫富的分别已经在公社内部开始形成,劳力的与劳心的人又要开始分工,这样的分工在当时表现为宗教内部的变革。这一阶段宗教活动的主要表现为掐诀念咒,为人们求福免祸。职务常由农人或牧人兼充,并无专业的巫师。社会的组织逐渐扩大,社会秩序的问题也就成了宗教的重要内容,可是巫师太多,人杂言庞,社会秩序很难有相当的安定,极为不便。高阳氏的首领帝颛顼就是一位敢于大胆改革的宗教主。他“使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就是使他们为脱离生产的职业宗教服务人,有人专管社会秩序一部分的事,有人专管为人们祈福免祸的一部分的事。在这个时侯,我国的农业已经相当的发达,农民对于季节的规定有迫切的要求,并且职业宗教人因为要按季节祭祀神祗,就不可能不会产生原始专业性戒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