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原始宗教的形成产生了原始宗教戒律(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原始宗教戒律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氏族间的矛盾、战争。原始宗教的一些观点,如当时宗教的圣地玄宫所在的濮阳正遭受黄河下游的冲击,人们开始异常惊惶,认为是上天特别警诫我们,这样使许多矛盾与战争在这种认识中消除了[4]。
    历法应是原始宗教择吉文化发明的,为了寻求禁忌日子的理论根据,以宗教为专业的人们便寻找并创造了历法。原始宗教的禁忌戒律,开始是模糊的,连他们自己也无法理喻,后来原始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山岳崇拜、部落酋长的生辰死忌,以及各个部落的祭祀禁忌,经过大巫们的整齐划一,形成了原始宗教戒律。这时的原始社会秩序还没有一整套管理内容,原始宗教戒律中的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家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讲,原始宗教戒律成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管理工具。
    中国的祭祀文化极其久远,在女娲、伏羲时就已成定制。据《史记·封禅书》转引管仲的话说: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氏封泰山,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祥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5]
    “禅”,意为封土祭山;“云云”是记述了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代帝王登泰山封土祭天向天神、祖先报功谢恩的一系列宗教仪式。当然,三皇五帝祭天也要遵守一些原始宗教戒律。
    其实,中国的三皇五帝按有关文字的记载推测,他们本身都是祭祀活动的主祭者,他们不但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也是沟通人神意识神通广大的大巫师。进一步说,他们不但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也是部落联盟宗教的大教主,这时的政教绝对是合为一体的,一些氏族习惯同原始宗教戒律也是合为一体的,没有十分明显的界线。颛顼是黄帝之孙,《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国语·鲁语下》说他“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伐;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这说明颛顼也是首领及教主为一身的大巫师。对教主们前加一“帝”字表明原始公社时代的末期,宗教势力很庞大,氏族制度即将解体,氏族制度大多被原始宗教戒律所代替。私有成分已产生,部落联盟越来越大,各大氏族集团、部落首领争夺天下,兼并战争不断,这是国家政权即将产生的前夜。社会急剧变化,这时祭祀活动盛行,巫觋横行,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各种名目繁多的祭祀无度。当时部落联盟正处于政治变革,充斥社会的巫觋是神的代表。但巫觋却不是人人都来传达天神旨意,这样势必干预联盟的政要大事,人多言杂,思想无法统一,使联盟失却威严。因此,在联盟大合并的时期,宗教的戒律也在不断的合并与揉合。制定一些大型戒律也势在必行,这样有利于治理混乱局面,结束人神不分的历史。帝颛顼便规定少昊氏的大巫师重为南正,“司矢以属神”,只有帝颛顼与重才能管天上的事,传达上天群神的旨意,其他巫、觋不得妄传天神的旨意;又命令“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让黎专管地上的群巫,让他们为地上的百姓治病祈福,不得过问天上的事。[6]这就是著名的“绝地天通”,是帝颛顼对原始宗教等次、地位的严格规定,这时的原始宗教的戒律已具规模,也足见政教的原始社会的一斑。
    从这里我们看出,原始宗教的形成在初期时就与氏族、部落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即与政治利益结合在一起,它促使、帮助了当时的宗教集团登上了政治舞台。同时,政治集团也促使原始宗教的制度、戒律逐步完善,从而真正达到了早期的神权政治色彩。
    正因为这样,原始氏族习惯已逐步转变为氏族政权制度与宗教戒律,政权制度与宗教戒律紧紧结合,宗教活动多数为政权所操纵,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人员、地位、程序自然就有了严格、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原始习惯逐渐与原始宗教制度中的戒律大相径庭了。
    注:
    [1]李福泉《先秦文化史》,岳麓书社,1996年版。
    [2]《中国祭天文化》,陈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第4页。
    [3]《王母娘娘确有其人》,《神州民俗杂志》,2005年第1期,总第46期。
    [4]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7页、8页。
    [5]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陈烈《中国祭天文化》第2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