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山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南端边陲,与江西省武宁,修水县北面交界,属幕阜山脉中段,因集九层山峰,形似八卦九宫而得名。在《云笈七签》中幕阜山是三十六洞天中第二十五洞天。九宫山是道教御制派本山,钦天瑞庆宫是御制派的主要宫观,始建于南宋。所谓御制派,实是正一派的一个支派,因为皇帝(南宋朝宁宗)亲拟该派字辈行系,所以称为御制派。其四十个字是“道宗元太希,唯天可守之,以智绍祢祖,端显应良师,公子茂中景,叔孙克世时,孟仲季若善,居处自然熙。”而南宋之前,这里已有道教活动。据元代道士车可诏在其所撰《真牧堂新膺龙光记》中曰:“北魏太平真君以来,代有贤豪。”车可诏陈述:在南北朝时,道教已传入山中;唐代初年,南陈亡国贵族——晋安王陈伯恭等兄弟九人,在隋亡后举族南迁,回归江南故里,见此幕阜洞天,早已萌发的遁世思想和黄老信仰油然而生,入山修了九座宫殿,于是有了以“九龙盘顶,山有九重”等说法。 九宫山地势峻拔,是幕阜山脉中段的最高点,东连庐山、黄山,南接南岳衡山,西临洞庭湖,北望武昌夏口。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老崖尖海拔1656.7米,方圆四十公里有九层峰峦。主要道教宫观建筑在古时九宫八景之一的“屏列三峰”之两翼。此山峰又名笔架山(因其形像笔架),为九宫高峰之一,其阴即有庙宇宫殿多处,并有罗公远修炼之洞,陶姚洞等。现在复修之瑞庆宫,峰当宫前,当年开山祖师张道清就在这三峰对面的凤凰岭山建造宫殿,因此而自号三峰,历史上传说南派张三峰即为此源。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道士张道清(1131-1207年),字得一,号三峰,郢蒲骚里(今湖北京山县)人,自幻神异而不茹荤酒,壮达性命,悟玄慕道,修道炼功,给人治病甚验,道术之名远播,20岁时,云游访道,先后入巴蜀、下江东,在庐山遇青城山道士皇甫坦,二人投缘结成忘年交。30岁时(1174年)朝礼龙虎山天师府,受以正一法篆,与时任天师谈道契洽。遂被人请至故乡青龙山募修庙宇,以奉香火。1183年受皇甫坦之荐,为齐安郡主治病,张入宫而治,郡主病立愈,孝宗感叹“真神哉”,道术声名更显。1184年在青龙山庙宇殿堂修缮完工后,携徒游匡庐,过九江、访至九宫山麓,回忆起梦中玉帝之令“星应斗牛,界接匡庐,逢兴则止,遇九而居。”上山得见,山顶有地形如盆,坦如平掌,宽广百余亩,群山环抱,三峰屏峙,巽朝乾,出水飞练直下,于是选取在“凤岭清风”处定下子午,构筑瑞庆宫。瑞庆宫位于“凤凰展翅”之山腰,面对“屏列三峰”,前面是“龙潭浩月”,左东是“天门跃日”之“伏虎无门”,西边是“神龙拔云”之巨龙山,形成一个天然太极八卦图。盆地中间有一名为龙珠凸的小山,把这混元之盆地分成东西两瓣,为这仙山福地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张道清正式来九宫山建立道场,是在南宋淳熙甲辰年,先为玉帝殿,嗣后规模渐次扩大。张道清运用医道给人治病,广弘道法,信众日渐增多,上山奉道者亦日众。绍熙甲寅年(1194)光宗继位,齐安郡主发病,玺书宣召张道清,张以九宫初辟,命其徒王宗成进京为其治病,其病立愈。帝赐香烛、锦幅、银券等物,并派遣幕僚高忠、李祥偕王宗成回九宫,于4月9日作大醮为民祈福。其后宁宗继位、亦有厚赠。随后,又晋进宁宗,并留居京师,后被封“真牧真人”。1204年嘉泰甲子年,宁宗亲书“钦天瑞庆宫”额,改过去“钦天观”为宫,并赐制瑞钦宫铜印一方。张道清曾为宁宗治病立愈,宁宗信喜为嘉,加封“真牧真人”为“太平护国真牧真人”。后来张道清感觉“久恋帝乡春,虚名空系身,如何青嶂里,认取自家真”,便离京回山隐修。1207年7月7日,端坐而化,享年71岁。其徒王宗成在京奉旨,接钦天瑞庆宫主持,承宁宗御赐道派,并从“长森湾”迎回张道清遗蜕于九宫山,择吉日凿石为室藏蜕,并且建“真牧堂”供奉,直到648年之后的清咸丰5年,“真牧堂”被太平军捣毁。 张道清坐化之后,南宋王室对九宫山的崇信并未衰退,真君的弟子们一再受到封赐。首座弟子杨宗华被封为“灵宝大师”,嘉定八年又赠“洞灵先生”。121岁坐化,后塑像于真君之左;得意门生王宗成受赠“妙观大师”,后赐宁国“护圣先生”为了召见方便,宁宗在临安九里松敕建宁国庵,授王宗成道官左街鉴义,主持宁国庵;陈宗明受赠“明素大师”,后补左街鉴义,九宫山主持,又在平江(湖南平江县)建连云山玉清宫;杨宗权受赠“通慧先生”,开创江州万寿观,度宗加封为“孚惠真人”,元仁宗时又封为“仁佑真君”;熊宗超受赐为保宁大师,开创八封观;上官宗俨被赐为“养素先生”;蓝宗宝为“广惠先生”;李宗荣为“真一大师”……等等,其二代三代弟子都有封赐,对九宫山在当时的发展和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九宫山也成为南宋时代全国五大道场之一。 嘉定十一年(1218年),道教全真南宗五祖白玉蟾奉圣诏到九吕山钦天瑞庆宫为国建醮,祈祷国泰民安。这位文武全才的高道在九宫山撰有《真牧堂记》,并留有诗词多首。后在九宫山周围云游度人,为百姓疗伤治病,至今当地人还流传着白衣仙人的故事。 南宋开庆元年(1259),九宫山遭受强兵破坏,除钦天瑞庆宫的真君殿外,其它宫宇尽成瓦砾。是年,忽必烈围攻鄂州,又得知阿里不哥要争夺王位的消息,急令其亲兵、已进至长沙的乌兰哈达与其在九宫山会师,瑞庆宫毁于此战之中。御制派第四代传人封太本,率其弟子罗希注等人,在废墟上重建道场,除恢复大部分殿堂外,又建“交泰庵”经过近20年的苦心经营,宫宇又恢复生机。因为这位封太本熟谙易经之道,在九宫山道教理论上进行研究,使九宫山在道教文化上有了很大发展,也培养出像罗希注、车可诏这样能与全真高道陈致虚谈经论道,交流道学的有道之士。 元代统一中国后,忽必烈传旨召见九宫山道士罗希注,封其师封太本为“冲隐大师”罗在大都结识赵孟頫,请赵撰书《重建钦天瑞庆宫碑》。随后,延佑元年,宫宇遭雷火而又毁一次,经车可诏等人修复。因九宫山的历史影响,元皇室给九宫山五品提点印,并赐张道清“太平护国真牧妙应普兴宏道真君”其间,玄教大师吴全节上奏元顺帝,为恢复、重建和振兴九宫山道场的功德而嘉言车可诏。后车奉召晋见元顺帝,被封“文正明道诚德法师,教门高士、本宫住持,五品秩提点。”车可诏随师罗希注与数次来访的陈致虚谈玄论道,促进了南北两派的大融合,九宫山也因此而渐由御制子孙庙遂变为全真丛林。车可诏除在“交泰庵”研究易道外,还建“揆一殿”供奉孔子和老子之神像,殿名之义“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旁设十斋继承老师之传,教授青年道士孔孟之道,体现了儒道合一之思想。他还与元代大学者虞集交往,虞书“芳兰谷口结茅屋”句,以回赠车可诏之诗(可诏字兰谷)。 明太祖曾诏见车可诏弟子黄守逸。黄守逸系黄庭坚八世孙,元代曾任固始尉,患半身不遂辞官归隐,后经道士治愈遂皈依九宫山车可诏,师徒畅学养道,更使九宫山名声大振。而后因本山牵连宁王朱宸濠叛乱,又遭兵毁,元气大伤,五宫三观去之大半,当年盛况再也不复存在,除瑞庆宫遗址小有恢复之外,大多只有寻其遗迹。 明末,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复阳入九宫山潜隐修道。清末王常月闻九宫山多异人而来访,后在深山处见一人巍然独坐,觐颜拜谒,原是复阳真人,于是求道于其,得道法于此,后成为龙门派第七代律师,并成为龙门派中兴之祖。因九宫山南宋时御制四十字近用完,兴国(即今阳新县)进士刘晋元,又拟四十字,为其接续:“增广开雍基,修持正本支,秀钟达贤主,福肇海山齐,妙悟承嘉祉,元通得静机,万年类永锡,佑国瑞云奇”近代考察,此辈可能传至“福肇”之序,后来瑞庆宫道士亦有龙门派传承。 明、清两代都在九宫山瑞庆宫或其下院设有“道会司”其道会由瑞庆宫道士选任。九宫山曾在明、清两代编山志,现存《九宫山志》是光绪年间定稿,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九宫山历史原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