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二十四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十四章
    企 者 不 立﹔ 跨 者 不 行﹔自 见 者 不 明﹔ 自 是 者 不 彰﹔ 自 伐 者 无 功﹔ 自 矜 者 不 长。其 在 道 也,曰:余 食 赘 形。物 或 恶 之,故 有 道 者 不 处。

    本章贯穿的,仍然是以退为进、屈就保全的道理。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 “自是” “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即,踮起脚跟就不能长久站立,跨开大步前行就不能持久坚持下去。“企”,踮起脚跟。“跨”,跨步前进。“企者”与“跨者”都是特有定的比喻。要想站得久,是不需要踮起脚跟的,最自然、最普通的姿势则可以站得很久;走路的时候不要跨着太大的步子,保持平常的步伐就能走得很久。我们都有这种经验,赶路时最要紧的是调和气息,一步步前行。否则,走不了几步,就会气喘吁吁,难以持久。因此,做事急于求成,是难以成功的。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坚持己见的人看不清本质;自以为是的人看不明白;自我夸耀的人得不到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配做众人的领导。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说,因为圣人有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不争美德,所以天下人都愿意归附他。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在这一章里更加肯定了这一点。而那些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人因为不明“道”,所以不明、不彰、无功、不长。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和“自伐者无功”很是对应。说是农场主养了一只雄伟壮观的公鸡,每天它都会准时报晓。为了酬劳公鸡的辛劳,主人每天清晨总要撒一把黄豆犒赏大公鸡。有一天,主人又撒下一大把黄豆,公鸡居然撇着嘴不吃了。主人觉得很奇怪,问它为什么不吃。公鸡抬着头高傲地说:“你不能老是让我吃这些便宜货。天是我叫亮的,没有我,你耕种就会迟到,迟到就会延误农时,延误了农时就没有收获。你没有收获,就只有饿死。换句话说:我是你的救命恩人,你应该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吃。”主人没有争辩,当天夜里就用一段麻线将公鸡那尖尖的嘴巴牢牢地扎住了。第二天清晨,主人照例起床之后,拿起农具要下田路过鸡舍门口时,就对公鸡说:“真奇怪,今天你没有报晓,天怎么还是亮了呢?”公鸡羞愧得面红耳赤,不敢做声。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就叫做过量吃食长成的赘肉。“其在道也”,指从“道”的角度看。“余食赘行”,过量饮食造成身上多余的肉,这里是指上述不良的品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什么?因为赘形之体是令人厌恶的,人们都厌恶这样的作为,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有道者”,指体“道”的人。
    本章直言不讳地告诫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要人为的故意造作。这样做的结果,恰恰事与愿违。所以,有道的人应当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应注意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