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对现实人世间的艰难之体验了解 其实,儒家返本开新的进路不难了解,这可从一般人都有的切身经验来说明。首先,对于「教哪些人的道德?教甚么道德原则?如何厘订道德善恶的标准?道德是客观还是主观、是相对还是绝对的?」等问题毋须立刻研究清楚[1],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高中或以上的学生),只要尝试体验人生普遍的艰难处,便容易产生与培养真实的道德感,也易于了解道德的重要,生起奋发向上之心。 说到人生的艰难,佛家是有深刻体验的。在佛家看来,人生本是苦,《大般涅盘经》卷十二就说到,人生有各种的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等。儒家虽然不视苦为人生最基本的事实,但儒者往往也对人生的痛苦有深刻的体验。当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的一些反省与体验,不难引起大家的共鸣。 2.1人生芒昧与求食求生之艰难 唐君毅先生说︰「人生的艰难,与人生之原始的芒昧俱始」[2]。的确,只要想一想,每一个人出生以前从何而来,死后将往何处,我们都不可知,所以人生是与芒昧俱始的。父母生我,并未得我同意。而我之死,是死自己之死─「一切人的死,同是孤独的死」[3]。这听起来好像带点哲学味,但其实是人生实际的情况,只不过我们平常不去想而已。哲学家如唐君毅先生想得更深更远,他更真实地去想:「我每当见一群一群的人聚合时,我便不禁要幻想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又散归不同的地方,最后则分别入黄泉,我常想到此事而流泪」[4]。 我们自出娘胎,便求生存。求生存,于是需要求食求衣。然而,正如唐先生慨叹︰「人生百年中,每日吃了又饿,饿了再吃;破衣换新衣,新衣还要破」[5]。这也是人生实事,并不抽象。为甚么人不可以不需吃饭,或吃过了一次便无需再吃而可以继续生存呢?这些人生实事,也是人生而有之的艰难。纯粹为了生存,人便可以是衣架饭袋的人生。事实上,大部分人一生中用了不少时间来求食求衣求住。人为求食求衣求住求生存,不少时候也保不了尊严与独立,而要为五斗米折腰,能作陶渊明的毕竟是少数,况且今日也难于像诸葛亮般「只求躬耕于南阳」。现代社会的理性结构,把人都网罗着,使人动弹不得;人看似自由,空间却更少。人往往掉进制度的机栝,掉进竞争中。竞争不错会带来进步,可是因求生存求食、因惧怕失去安全而带来剧烈的竞争甚至斗争、战争,这便成了人生艰难与痛苦的集中表现。 生于富贵之家、衣食丰足的人,不一定能体会到求食求衣求住求生存的艰难。「但是世界上确确实实有无数未吃饱的人,为生活之担子所重压」[6],也有不少人生逢战乱,为生存而恐惧奔逃。 吃饱了饭的人、丰衣足食的人便没有艰难吗?不是!吃饱了饭的人,又会有其它种种物质的欲望,而各种欲望掩盖了他们对人生艰难一面的意识,掩盖了对未吃饱的人求食求生存这个问题的严肃性,也掩盖了他们对未吃饱的人的同情[7]。虽然他们没有求食求生存的艰难,可是却掉进了另一种艰难的陷阱,为满足欲望而奔忙、紧张,种种比较、是非、得失,带来日夜的怨怼、愤恨、失落、烦燥与不安。而且,「今日万钟,明日饿死」,世事无常,一场金融风暴,过去家财万贯、挥金如土的,可以变成债务缠身、不名一文;一场疫患,往日生龙活虎、千娇百媚的,可以变成气若游丝、瘦骨嶙峋。佛家对世事无常最有体验,人生无常之艰难,今日看来更是人生写照,并不抽象。 [1] 这里并不是指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若站在不同的基本假设上,问题便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必须先要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便很难进行道德教育。就算是教师,也不容易一下子弄清楚。 [2] 《唐君毅全集》卷三之一,页53。 [3] 同上,页54。 [4] 《唐君毅全集》卷廿五,页97 [5] 《唐君毅全集》卷三之一,页56 [6] 同上,页56。 [7] 同上,页5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