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華母親節盛大舉行及其重要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劉國強 首屆中華母親節四月初二曲阜舉行 5月18日,農曆四月初二早上九時開始,在孟子的出生地山東曲阜小雪鎮鳧村孟子故里孟母林舉行首屆中華母親節慶祝大典。筆者有幸躬逢其會。慶祝大典由母親節促進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孔子基金會傳統文化分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國務院幼兒園,曲阜師範大學學院,曲阜市孟子研究會,曲阜一德經典文化傳播中心,中華少年讀經網等聯合舉辦。除了嘉賓近百人外,還有小雪鎮及鳧村的代表及居民二、三百人,典禮簡單而隆重。18日下午至20日舉行母親節母教論壇。講者包括曲阜師範大學教授、國務院幼兒園首席顧問、母親節促進會顧問駱承烈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母親節促進會會長李漢秋教授,北京道德研究所名譽所長、母親節促進會副會長王殿卿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國學館館長董乃強教授等,都申論了慶祝中華母親節之重大意義。 四屆政協委員李漢秋教授發起 發起中華母親節的是連任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至今的李漢秋教授,他表示因見現在中國的年青人都慶祝西方的節日,忽略自己的傳統節日。如青年人都慶祝源自美國的母親節,使他感到痛心,因為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中華賢母確實很多。由於中國沒有母親節,美國的母親節因商家和媒體推波助瀾成為流行,然而李漢秋教授強調:不同文化的母親節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個性,他自己經常到學校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活動,發現師生都非常重視母親節,看了小學生母親節作文展,感動得熱淚盈眶,但孩子過的卻是美國的母親節,母親形象的代表卻是一位洋媽媽。李教授強調:我們要維繫中華文化血脉,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華母親節。(並見2007年5月15日全國報刊《大眾科技報》「文化長廊」版整版訪問報導) 在2006年10月於河南新鄉市由國際儒學聯合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等協辦的「第二屆儒家倫理與東亞地區公民道德教育論壇」學術會議中,李教授發起了中華母親節倡議,16位學者聯名,筆者敬陪末座。其後新華社、《人民政協報》、《光明日報》、《中國教師報》發佈了倡議消息。2006年12月在孟子故里山東鄒城成立了「母親節促進會」。今年中華母親文化節的一連串活動,由4月28日在山東鄒城祭亞聖孟子開始,5月18日(農曆四月初二孟子誔辰)在山東曲阜市及河北石家莊市均有首屆的中華母親節大型慶典舉行。其他不少地方如北京、天津、南京、福州、哈爾濱、柳州、新鄉、太原、臨汾、晉中、榆杜、棗莊、煙台、泗水、萊西、仙桃、溫嶺等幾十個城市的一些學校率先把中華母親節的活動開展起來。同時,李漢秋教授聯合52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向政府籲請設置中華母親節。 以理性及意義之豐富衡量不同聲音 在現代世界、對任何事情,都會有不同聲音,這是十分正常的,重要的是通過理性衡量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理據與追求,不論中西,無分古今,擇其善者而從之。一些不認同以至反對設立中華母親節的人,往往會說:現在世界已有母親節,現在世界已一體化,何必多此一舉另立一中華母親節,設立中華母親節不過是狹隘民族主義爭第一的心態而已。這種批評是由於對成立中華母親節的意義未能充份了解所致。青年人以至成年人好潮流,只跟現實走的心理,不假思索,便以由當今西方最先進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傳來的母親節,沒有甚麼不好,是一種懶惰欠深思的心態。 固然現代中國人也不應盲目排外,正如(中華)母親節促進會副會長王殿卿教授說,美國設立母親節提醒人們對母親感恩、愛母親,是一種文明的表現,我們傳統雖然沒有母親節,但中國傳統歷來最重孝道,現在國人慶祝母親節,也沒有甚麼不好,也可以是重孝傳統的一種現代表現形式,不應視為「跟著洋人走」。但我們應設立一內涵更豐富、與更能符合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母親節。 美國的母親節是源於1907年,美西維珍尼亞州(West Virginia)的葛瑞佛頓(Grathon)小鎮的小學教師安娜‧賈維斯(Anna M. Jarvis,1864-1948)對逝世了的母親的懷念,她與所教的學生一起通過儀式感謝母親,學生們胸前戴上白康乃馨花,舉行感謝母親的儀式。第二年,在費城一些人跟著仿效,日子久了,很多城市也慶祝母親節,最終美國政府便把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定為母親節。所以美國母親節可追溯的歷史也很淺,意義就單純是對母親感恩。 王殿卿教授強調,每一個人自己的出生日其實就是自己的母親節,所以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母親節,作為中國人,也可以同時慶祝中華母親節,以孟母作典範代表中華母親,這樣意義便更完滿。現代國人受西方影響,生日就只想到為自己慶祝,切生日蛋糕,古代人視自己生日,同時是「母難日」,自己出生,也是母親受難痛苦的時刻。古人的看法更合符事實,觀點也更包涵更豐富。 眾多歷史賢母中選定孟母 孔子研究專家駱承烈教授在中華母親節大會上講話指出:「綜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有很多女性堪稱良母,他們母懿重範,教子有方,大多表現教子勵學,教子修德,教子忠信,教子治國,教子廉正及為義護子等方面,對後世人都做出榜樣,榮載史冊。」(駱承烈〈古代良母之冠——孟母——在首屆「母親節」(丁亥四月初二)大會上的講話〉) 駱教授在母教論壇上簡要的報告他如何從三十多位歷史的賢母中,最後選定孟母為最能代表中華母親。孟母的年代較古遠;孟母仉氏的事蹟在《韓詩外傳》、《烈女傳》皆有記錄;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事蹟,歷代家喻戶曉。南宋王應麟的《三字經》便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之言,迨千年來,中國學子都從年幼始便知孟母之愛子教子。孟母仉氏在兒子孟子三、四歲時丈夫去世,故是單親家庭,自己含辛茹苦,養育兒子長大。故以孟母為典範,不止提醒人們對母親須感恩孝敬,也提醒天下母親教導子女,使子女成才的重要。所以駱教授說他在15年前的「孟母教子研究會」上便題詞曰:「天下多孟母,子女定成才。」以孟母生孟子之日為中華母親節是更具意義。 全球化不應是同一化、單元化 筆者在母愛論壇上也補充了一點意見,在這裏亦稍作增補。個人認為,全球化一方帶來世界一體化趨向,這一體化的趨向與各民族國家地區的本土化意識產生了緊張性。本土意識、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強烈,會抗拒全球化。全球化使科技力量與經濟力量伸展到世界任何角落,往往把本土文化、本土生活特色視為部份人懷舊情意結,阻礙進步與發展的因素,對這些只看經濟與發展的人來說,本土文化特色、民族及國家可以棄如敝履,並不感到怎樣可惜。我們反對極端的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帝國主義,但我們不應因此而反民族、反國家。正如我們反對家族主義,但我們不應因此而反孝悌。在現實世界,任何道理、原則或價值,有其範圍,也有其限制,過與不及皆錯誤而導致弊端。 不要說東亞的發展中國家,就是現代歐洲人如德國人法國人,也因全球化使他們一些地區喪失了本土的生活方式變得美國化而感到困惑,因為當前世界的全球化,很大程度是美國化。美國化的衣飾、美國化的食物、美國化的制度、美國的價值觀、國際組織的美國標準、以至電腦中的美國視窗......不是說美國沒有好東西---實在也有不少好東西,而是說世界不應同一化使不同於美國形式的、形態的、層次的都不能存在。還好的,德國人法國人都在慶祝自己的母親節,法國人以說法文為傲。 筆者認為,把全球化簡單地看成是單元化、趨同化,是一個錯誤。在科學所處理的自然界與經濟所處理的人的需求與欲望方面,無法避免須接受趨同化、單一化的律則與標準。但在人文領域內 --- 宗教、道德、哲學、教育、文學、藝術,及生活習俗與生活方式,不能簡單地用同一的、單元的律則與標準來衡定。人文價值無可避免是關連於具體存在的人的,是多元的,也應是多彩多姿的,所以只能在一些普泛的普世價值(如人道、公義、平等、誠信等)標準下互相欣賞,互相融通,所以是一體多元的,是和而不同的一體,而非同一性的一體。這樣世界才顯得多姿彩;否則像身處香港的商場內、北京的商場內、東京的商場內、美國紐約的商場內,越來越趨同一,使人越不知身在何處,這是經濟力量帶來的同一化。所以北京的不少四合院、胡同給拆掉了,一些舊城牆給推倒了。沒有了歷史文化,沒有了民族的特色,北京還是北京嗎?北京是要更像紐約嗎? 是對治道德滑坡的切近方法 另一點這裏需要補充的,現在中國普遍是道德滑坡,是由於人們價值真空所致,於是人們最能找得著的價值便是物質的,金錢的價值,其他的都成了掙錢的工具或手段。要重建道德,固然要從孩子一代做起---「從娃娃抓起」,但待孩子長大了,走進了社會的大染缸,敵不過社會與環境,道德仍然要變成異化了的口號,所以道德須由人生最親切最切近處培養起,就是自幼先培養起他們孝悌的真情實感,這方面古人是有一定的體驗與反省的,所以孔子學生有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朱子解釋為孝悌是「行仁之本」,即實踐仁的本始。有孝悌之情,壞也不會壞到哪裏去。若對父母兄弟也冷漠,要這種人真正關懷其他人,是緣木求魚。所以,提倡中華母親節,一方面是我們不盲目排外,年靑人既然都慶祝母親節,就導引他們走上最恰當的形式或途徑上。另方面可以積極地肯定以一個節日在社會上促進孝親教子的重要性,也同時保持民族的獨立與自主性,保留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人文價值的事,最好由民間推動,讓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交流,在交流與實踐中使事情的意義更見清晰,在適當時候,再由政府確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