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唐君毅先生的生平与学术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蔡仁厚 参加讨论
 
    唐先生逝世,至今日已经七七四十九天了。去年秋天,唐先生服用中药的情况还很好,所以香港新亚方面发起为唐先生七十大庆印一本祝寿论文集,约我写稿。寒假期间我开始动笔,写了一笔《中国近千年来学派的分合与流衍》,一月底完稿,二月一日寄往香港,不料第二天唐先生便与世长辞。第三天报纸的消息很简短,我没有看到,到了下午,台大师大有几位同学来到我家,告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次日晚上收到鹅湖的限时信,说要唐先生逝世出纪念专号,希望我写篇文章。就在过年那三天中,写成一篇介绍唐先生著作的文字,已在鹅湖三月号发表。
    三月七日,我应约参加了台北《书评书目》杂志社纪念唐先生的座谈会,我也讲到唐先生的著作。三月十一日,唐先生的灵柩,由唐夫人和女公子,还有新亚早期的学生,护送来台安葬。十二日在台大法学院礼堂开追悼会,我和友人周群振先生合送一幅挽联,辞云:“蜀江蔚哲思,悲智宏发,重振人文争世运;岭海流教泽,德慧孔昭,更弘圣学卜天心。”十三日发引观音山行安葬礼。这三天的仪式我都参加了。唐先生的长眠之地,俯瞰淡水河,面对七星山,视界开廓,有山有水,形势景观都很好。在那里可以看到华冈,使我们觉得唐先生离我们很近。
    那天在松山机场迎灵,台大哲学学社的社长,约我作一次纪念唐先生的演讲,我说我台北台中来回上课,恐怕没有时间,当时没有说定。上周,本校哲学学社的同学又要我作一次演讲,淡淡唐先生的生平与学术。对于这个题目,我并不是很合式的发言人。那末谁最合式呢?我想应该是唐先生的门人弟子。而最有资格讲话的,则是唐先生生平最相知的朋友牟宗三先生。但牟先生还在香港,就是四月底回到台大讲习,我想他也未必愿意来讲这个题目。因为唐先生的逝世,牟先生非常伤痛。好在他有一篇哀悼文字在鹅湖发表,我们可以去看那篇文章。牟先生不讲,唐先生的门人弟子也不能来讲,所以我就答应了这一次的讲习。
    我认识唐先生虽已二十多年,但只有唐先生每次来台湾时才有向他当面请益的机会。平常就只有通信和看他的文章,读他的书。此外,我在牟先生那里也听到一些有关唐先生的性情和为人。下面就依据我个人所知道的,分为三点来讲。第一是唐先生的家世、生平与师友,第二是唐先生著作的三个阶段,第三是唐先生在文化学术上特出的表现和贡献。
    一、唐先生的家世、生平、与师友
    唐先生是四川宜宾人,祖籍则是广东五华的客家,自六世祖迁入四川,到唐先生父亲这一代开始正式读书。他父亲迪风先生,是清代最后一科的秀才,但从他的性情看,他是一位圣门狂者型的人物。迪风老先生是唯识学大师欧阳竟无的学生。但他初见欧阳大师第一句话便说:弟子不愿学佛,愿学儒。对一位佛学大师说这样的话,便正是狂者性情的当下流露。迪风先生曾在四川各中学、大学教书,留存的著作有《孟子大义》。唐先生的母亲陈太夫人是一位贤母,也是一位女诗人,有《思复堂遗诗》五卷。这两部书,在前几年都由唐先生印出来了。唐先生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都留在大陆。唐夫人谢方回女士,擅长琴书,学养也很深纯。女公子安仁,在美国修习文学博士。唐先生的女婿王清瑞博士,是本省台南人。
    唐先生民国前四年戊申腊月生,换算阳历则是公元一九0九年春天。他在成都重庆读小学中学。十七岁到北平读大学,一度入中俄大学,后入北京大学,因而认识了梁漱溟先生,以后便对梁先生执弟子礼。唐先生在北平的时间不长,第二年便休学,又过了一年,十九岁,入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方东美先生,还有宗白华先生,都是唐先生在中大读书时的老师。那时候,北京大学有二位先生也在中大作过短期讲学,一位是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一位就是熊十力先生。唐先生对熊先生也执弟子之礼。中大毕业之后,曾留校做过助教。后来回四川,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书。抗战时期,一度在重庆教育部担任编审。同时和周辅成先生创办《理想与文化》杂志。
    那时候,唐先生父亲的老师欧阳竟无先生七十岁了。他忽然要唐先生进内学院,长期做他的弟子。唐先生不肯,欧阳大师大怒,怒稍息,又以悲恻苍凉的声音说道:七十年来,我在黄泉道上独来独往,只是想多有几个路上同行的人。唐先生听了这几句话,大为感动,而俯身下拜,欧阳大师也下拜。但唐先生仍然没有做欧阳大师的弟子。这是表示,接受一个生命上的老师是一件极其郑重的事情。敬他的为人而不能契接他的学问和慧命,就不能轻易居弟子列。这是自重自尊,也是对于对方的一种尊重。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唐先生那强毅真挚的性情。
    后来,唐先生回到中央大学教书,抗战胜利,又随中央迁回南京。这段时间,他和牟先生同在中央大哲学系。唐先生同辈的朋友当然很多。但在性情、学问、思想上能相知相契,而且能相资相益的,就是牟先生。当时,中大哲学第的系主任采取一年轮任的办法,唐先生一年期满,三十年就轮到牟先生担任,因为顾及学生的课业,在课程上作了一个权宜性的调配,竟招致某资深教授的误解,并因此而受到排挤。唐先生挺身而出为牟先生仗义抱不平但没有结果。于是唐先生决定与牟先生共进退,在三十六年秋天离开中大到无锡新创的江南大学做教务长,牟先生则同时接到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两校的聘书。这件事上,唐先生在为了“正是非”,为了对朋友作道义上的支持,不惜离开母校,实充分地表现了一种情义深重的古风。他以“性情”对“意气”,为师友风义作了一次庄严的见证。在这里,我再说一件事,三年前唐先生来台大讲学,台北某大学一位研究生,想就熊先生的新唯识论做博士论文,唐先生和他谈了几句之后,就劝他不要写这个题目。有一天我去看唐先生,唐先生提起这件事,他说:“如果对儒家的学问和大乘佛学没有真切的了解,就不能把握到新唯识论的理路;如果对熊先生的生命人格和哲学思想没有相应的契会和敬意,就更无法了解新唯识论的地位和价值。如今只想拿熊先生的书作材料,拿来随意排比,做成自己的论文,唐先生加重语气地说,这怎么可以?唐先生这种导师、尊学、尊道的真诚,正是今天学术界最欠缺的。现在一般知识分子,大体只停在“知识”的层次,还没有进入“学问”的领域,所以不懂这个道理。虽然也都会说“尊师重道”,那只是人云亦云,口头上说说而已。
    三十八年,大陆沦陷,唐先生流亡到香港。为了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弘扬文化理想,他和钱穆先生、张丕介先生创办了新亚书院。没有钱,没有校舍,借别人的教室晚上上课。他们动心忍性,表现艰苦卓绝的精神,终于获得国内外人士的饮佩,而且得到美国耶鲁大学教育基金的捐助合作,才有了现在九龙农圃道的新亚校舍。在耶鲁大学合作前一年招进来的学生毕业之时,唐先生正在国外,特别写了一封信给他们,大意说,大家要记住耶鲁大学给我们的捐助,我们也要立志,将来对耶鲁乃至对美国作经济上和文化学术上的还报。这封信当时发表在人生杂志上,我和几位朋友看了,非常感动。近百年来,中国一直受西方的侵略,使我们港币是伤。但我们也一直受利西方文化学术上的好处,所以也满身是债。满身是伤,我们可以咬紧牙关撑下去;但满身是债,是会使我们挺不起腰不起头的。我们岂能永远满身是债?目前,我们也许没有能力还报西方,可是,如果连还债的心愿志气都没有,我们将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是黄帝子孙,是有光荣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所以,唐先生嘱咐新亚学生的话,是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永铭在心,不可忘怀的。
    到五十二年,香港成立中文大学,这是由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起来的。在当时,新亚是否要参加中文大学,曾经引起内部的争论。一般的教授希望参加以提高待遇,学生也希望参加,因为官立大学毕业,在香港易于找到工作。但参加进去,就要受到香港政府的控制,文化理想就不容易维持。唐先生为这件事非常痛苦。最后为了替学生现实的出路着想,终于忍痛参加。参加之后,唐先生又力争中文大学要采联合制,使三个书院的教学与行政能够独立,以维护各个书院特有的精神和风格。香港政府虽勉强答应了,但并吞统一三个书院的阴谋阳谋,一直在进行着。尤其对新亚,更是极尽挑剔刁难之能事。因为联合书院的董事,多半是香港绅士,所谓高等华人,他们都听香港政府的。崇基是教会学校,只要方便传教,香港政府对于教学与行政上的措施主张,他们无所谓。只有新亚代表中国文化的理想和立场,所以处境最艰苦。而最可悲可欢的是,那些二毛子之流,居然在“中文”大学的校政会议上,不说中国话,不用中国文,而一律说英语、用英文,终于气走了新亚校和葡穆先生。后来张丕介先生也为新亚的理想而忧伤成疾,而退休、而去世了。当时,徐复观先生有篇文章,他说新亚是靠钱穆先生的名望,唐君毅先生的名望,唐君毅先生的理想,张丕介先生的顽强精神,而支持的。如今钱穆先生撤走了,张先生去世了,唐先生陷于孤军奋斗,更为吃力了。
    后来牟先生由港大转到新亚与唐先生共事,但也只能在精神上和唐先生合力,来支撑这一个文化理想。等到六十三年两位先生同时退休以后,香港政府便露出了它那老帝国主义的面目,并吞统一了三个书院。新亚的董事们愤而辞职,但已经于事无补了。同时,新亚研究所也被中文大学裁撤。唐先生为了维持中国文化的理想,又和牟先生、徐先生等新亚书院的老校舍重新恢复私立的新亚研究所,后来又得到我们教育部经费的资助,才能够维持下来。六十四年唐先生来台大讲学,台湾许多后进、学生围绕着他,这恐怕是唐先生历来最欢畅的一段时间。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要讲文化,必须要有自己的国土。离开国土是无法使文化的种子长成大树、开花结果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对于唐先生在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为中国文化理想所作的艰苦奋斗,我们应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二、唐先生著作的三个阶段
    要谈唐先生的学术,不能离开他的著作。我个俯为唐先生的著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阶段之前,以及一二阶段、二三阶段之间,又各有一部过渡性的著作——我这里所谓过渡,是表示学问思想的转进发展,而绝不意谓它不重要。最后,还有一部总结性的书。
    唐先生的第一部著作是《中西哲学思想比较论文集》。在这部书印行出版的时候,正是唐先生的思想有一进境之际。这部书虽然内容丰富,但唐先生觉得其中所论有不少是似是而非的,所以不愿意把这部书当做自己出版的第一部书。因此,我们也将此书看做是阶段前的著作。
    第一阶段有三部书,那就是《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心物与人生》。这三书也本来有一个总名,叫做《人生之路》。后来分成三册出版。前二部书,是唐先生顺着他自己的性情,根据他向内而向上的要求,以开发人生的智能,建立道德的自我,决定人生的方向。所以里面讲的话,都是纯恳真挚,而很难感动人、启发人的。尤其《道德自我之建立》这部书所表现的那种超拔向上的道德的劲力,以及所流露的真诚恻怛的襟怀,更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唐先生纯厚的道德心灵。第三部《心物与人生》,是以对话的论辩方式,从物质到生命,从生命到心灵,再到心之求真理,一层层,一步步,引导人透显出人生文化的理想。但唐先生表示,这部书,只是一个桥梁,一个信道,而不是一个依止之所。因为唐先生的思想,还有更进一步的开扩和升进。
    由第一阶段这种主观的道德生活的反省,进而注意到社会文化的重要,于是便看出各种社会文化的活动——如像家庭、教育、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乃至于军事体育的活动,都有道德理性贯注运行于其中。换句话说,道德理性乃是一切社会文化的基础。而现实中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也都不自觉或超自觉地表现了一种首先的价值。所以整个人文世界都可以统摄于道德理性的主宰之下。这就是唐先生另一部书《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的一个中心的观念。这部书已经提出了一个文化哲学的系统。由这部理论的书作一个过渡的桥梁,再向前开扩发展,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的著作。
    第二阶段有四部书。第一部是《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画中引申中国哲学的智能,来论述中国文化之《精神的价值》,一方面纵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方面横论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宇宙观、心性观、人生道德理想、宗教精神与形上信仰、文学艺术的精神、以及人间世界、人格世界、形上信仰的悠久世界,最后还讨论中西文化融摄会通的问题。这是民国以来,通论中国文化的最佳著作。第二部是《人文精神之重建》,第三部是《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这二部书是从客观的社会文化的观点,来讨论我们当前所遭遇的,有关民主、自由、科学、社会生活、社会道德、以及宗教精神、人类和平、世界悠久等等的问题。在这里,唐先生显示了他的通识,流露了他的仁心悲愿,也贯注了他的人格精神。这几部书都不是哲学专着,但它的价值和影响却超过了哲学专着,而且也不是哲学专着所能代替的。它代表唐先生全幅生命性情的发皇,和思想领域的扩大升进,真已达于“沛然而发,莫之能御”的境地。牟先生曾引庄子天下篇的话“彼其充实不可以已……其余本也,弘大而辟,深宏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矣。”认为这几句话,正可以作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和这几部书的写照,同时还告诉青年朋友要细读这几部不朽的著作,以敦笃自己的性情,恢弘自己的志气,提高自己的理想。另外,还有第四部《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这部书虽然三年前才印出来,但同样也是阐扬中国人文精神,进而讨论世界文化问题,所以在性质上可以看做是以上几部书的引申和衍展。(在此阶段还有一书,后面再说)。
    由重建人文精神,以挽救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命运,当然还是要重视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想。唐先生那二大册的《哲学概论》,就是兼顾中国、印度、西方三大系的哲学思想而写成的书。由定部书作一个过渡,再回头重新疏导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这就进到第三阶段的著作。
    第三阶段的著作,就是《中国哲学原论》中的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唐先生指出,中国哲学自有它各方面的义理,也有它一套内在的问题,一方面它自己形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义理世界,一方面也可以旁通于世界的哲学。在这几本大画里,唐先生是通贯中国哲学演进发展的全部过程,来论述(一)中国人性的思想发展,(一)中国“道”这个观念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宋明儒思想的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学术思想的疏导工作,只有二个人做出来了,一位是牟先生,一位就是唐先生。两位先生的写作方式和着重点,自然不尽相同。照我个人的了解,牟先生的书,以透显义理的骨干和思想的间架为主,比较着重于同中见其异,以使中国学问的义理纲维和思想系统,得以厘清而确定。这是一种讲哲学系统和讲哲学史的立场和态度。因为要弄清楚各个时代和各家各派思想的分合异同,以及其演变发展的关节,同中观异是必要的。牟先生的《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这三部书,就是以同中见其异的态度,来讲明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儒学这三个阶段的学术之真义。唐先生的书,则以通观思想的承接与流衍为主,重在异中见其同,藉此以通畅文化慧命之相续,以显示承先启后的文化生命之大流。这是一种重视哲学思想之交光互映和相续流衍的立场。因为要昭显几千年来思想的交会融贯和文化慧命之相续不断,就必须异中观同。唐先生的中国哲学原论导论各篇,就是采取异中见其同的态度,来通贯地讲述从先秦到清代的学术思想。这几大册书,是在唐先生最艰困时期撰写的。一方面在新亚为文化理想作苦斗,一方面遭逢高堂陈太夫人之丧,接着又因眼疾而一目失明,在这样《心力瘁伤》的情形之下,其心情或不免涉于惶急,所以这几部大书写得比较匆忙。但就唐先生自己而言,他是顺着文化意识的张大而心不容已地写下去。唐先生已经尽了他对文化对时代的使命,他可以无所憾了。
    去年,唐先生出版了他最后的一部书《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这是一部总结性的书,唐先生的思想立场,在收中已有了一个交代。这部书一方面在于解答形上学与知识论所引生的种种问题,一方面则依生命三向开出心灵九境:初三境为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三者重在客体,都是觉他境;中三境为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道德实践境,三者以主摄客,都是自觉境;后三境为归向一神教境、我法二空的佛教境、天德流行的儒教境,三者皆为超自觉境,超越主客之相对,是“以主为主”的绝对主体境。这种讲法,事实上就是一种判教的工作。判教是最高的学问。当印度佛教传到中国而大为兴盛的时候,为了使大乘、小乘各宗各派的教义和经论文献有一个妥当的分判和安排,于是就有了判教。首先是隋代智者大师所作的天台判教,判为藏、通、别、圆四教。到唐高宗时,又有贤首大师的华严判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但这只是佛教内部的判教。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则是古今中外各种形态的文化、宗教和哲学思想交会激荡的局面,正需要一个新的判教,来别同异、定位序,以建立综摄融通的基础和轨辙。
    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就有二位先生不约而同地做了比天台华严更深广的判教工作。这就是唐先生和牟先生。在西方,没有人有能力做这种事,因为他们不了解东方。中国人能做,这是很值得我们感奋而激励的。唐先生是通观文化心灵活动的全部内容而开列上面所说的九境,以分判文化中各种学说思想以及思想几个大教的境界。这是一种广度式的判教。而牟先生所做的,则采取较为精约而集中的方式。是就人类文化心灵最高表现的几个大教来说话。牟先生常说,以前是儒释道三教相摩荡,在今天,则要通过儒、佛、耶的摩荡,以开出人类文化的新途径,才能够消解马列魔道开世界之光明。在《佛性与般若》书中,牟先生会对天台华严的判教略作调整,以天台为准而兼采华严始教终教之意,列为藏教、通教、始别教、终别教、圆教。在《现代与物自身》书中,又开出一个《判教与融通》的路道,指出中国儒释道三教都能显发自由无限心,以消除主客、能所的对立,所以都是圆盈之教。儒为正盈,佛老为偏盈。而西方宗教则是离教。因为主体与客体相隔离,所以是“证所不证能、泯能而归所”的离教。牟先生依于正盈圆教的智能,以融摄康德,并会通偏盈,以建立各大系统综摄统一的轨辙。关此,不拟多说。我有一篇文章介述牟先生近十年来的学思与著作,将在我们哲学系的系刊《华风哲声》发表。
    以上我们概略地介绍了唐先生三个阶段的著作,下面再讲一讲唐先生在文化学术上特出的表现和贡献。
    三、唐先生在文化学术上特出的表现和贡献
    唐先生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准备具体的列举地讲,而是归约为三点,作一个概括的说明。
    第一,真切深微的人生体验:对于人生的体验,同时也就包含了对道德的体验。这是道德自我透显出来以后,一方面反观自己,一方面又照察人生全福的内容和整个的过程,所以它是一种内向的反省和向上的提升。这里所显示的,不止是理想主义的情调,而是充分表现出理想主义的精神。由于有人生正面理想的响往,所以也就必然地要转过来照察出那些妨碍理想实现的、人生负面的各种艰难、痉、罪恶与悲剧,而要求自己随时随地警惕自觉,动心忍性,以斩断那些人生途程上的葛藤,使人从这烦恼、痛苦、罪恶的深渊中超拔出来,以归于人生的正道。这就是上面还没有提一的《人生之体验续篇》,这部书的中心义旨。对于人生和道德宗教体验之深微真切,在当前这个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人能和唐先生相比。唐先生所开发的人生智能、人生的理想、人生方向,就好比一面人生的大镜子,我们应该藉这面镜子来时时照察自己,惕励向上,以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深厚强烈的文化意识:这方面要表现在第二阶段的著作里,也同时在他后半期的生命过程中,在他为中国文化理想所作的艰苦奋斗中,有了具体而感人的证现。唐先生的立身处世、为学做人,以及他的道德意识、价值意识、民族意识、历史意识,还有文化事业的意识,全部融会凝结在他深厚的文化意识中而昭显出来。牟先生在哀悼唐先生的文章里,以他和唐先生交往相处四十年的资格,表彰了唐先生的生命格范。说唐先生是“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文化意识宇宙,是由中国文化传统而开出宇宙,是由夏商周三代文质损益,再通过孔孟内圣外王成德之教而开辟出来的。像宋明理学大学以及晚明顾、黄、王三大儒,都是这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而唐先生则是现时代这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牟先生的话,说得恰当中肯,而且是极具“知人论世”之卓识的。唐先生的生命格范,由他相知最深的老友牟先生表彰出来,我想唐先生在天之灵,也可以得到深切的安慰了。
    第三,周流融贯的会通精神:这种精神同时表现在第二第三两个阶段的著作里。唐先生对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有极为精深而相应的了解和体会。但他对黑格尔并不作专家式的研究和讲论,而是取其长而去其短,吸收黑氏讲“精神发展”的智能和理路。所以唐先生的著作,也显示出层层推演,连环相生,而又弥纶开合,交光互映的特色。抗战时期,唐先生曾对牟先生说:你的思想是架构型的,我的思想是音乐型的。所谓架构型,其特征在于建立思想观念的骨干,和义理系统的间架。音乐型的特征,则在于思想观念层层的发展,有如交响乐的旋律层层引出而齐奏和鸣。这也等于是说,牟先生思想方式是康德式的,唐先生的思想方式则是黑格尔式的。由精神之层层发展,而引生纵横交错、周流融贯的思想之路道,这就是会通精神的显示。唐先生又曾说到,他愿意使自己的哲学思想,成为一条人人可以往来行走的桥梁或通路。有了唐先生这种宽平坦荡的胸怀,而后乃能善视各种学术思想,而一一安排其位次序列,使之交融会通而相辅相成。在世界文化思想交流激荡的今天,这便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
    以上所说,只是略举大端,要想进一步了解唐先生学术思想的具体内容,就必须去读他的书,尤其是第二阶段的著作。同时,我们也相信,唐先生的朋友、门人、后学,以及所有对文化学术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互勉共励,分工合作,来维护光大民族文化的传统,开发民族文化的新生命,以告慰唐先生在天之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