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唐君毅哲学读书组第二讲:心通九境哲学中的儒、释、耶判教概述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讲者:刘桂标 参加讨论
 
    一、引论
    -上一讲概说唐君毅先生在其晚年代表著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所提出的
    心通九境学说。本讲,我们会进一步讨论唐先生对九境中后三境的主要观点,∵
    其心通九境论对中、印、西文化学术所作的比较与会通,最大价值在于儒、释、
    耶三教方面。
    1.唐先生的判教学说
    -唐先生以心灵九境会通中、印、西哲学,其理论是承继和发展了佛教的判教学
    说。所谓判教,原指佛教学者对于佛教各家各派学说,订出共通的、客观的标准
    ,以此对各派学说加以去芜存菁、融会贯通,并判定各派学说的价值地位。
    e.g.印度佛教:二教(大、小乘)。
    e.g.中国佛教:天台宗-四教(藏、通、别、圆)。
    华严宗-五教(小、始、终、顿、圆)。
    -唐先生在世界哲学界中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将佛教的判教学说发展成为以中
    、印、西各大文化、哲学系统为对象,而不限于佛教内部义理。
    -∵时间关系,本讲只讲唐先生对于儒、释、耶三教的判教。
    2.唐先生以儒家为宗教的理据
    -如上讲所说,唐先生将儒、释、耶三教看成是价值最高的超主客观境。依讲者
    的用语,这属于道德宗教层。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同意释、耶二教是宗教。然而,对于儒家是宗教,则仍
    有一些争论。∴先交待唐先生认为儒家是宗教的理据。
    -唐先生的主要观点为:
    若只以西方基督教(一神教)为标准,则儒家可说并非一般的宗教,∴并不以
    人格神为崇拜对象;但若以世界各大宗教的共通精神来说,儒家亦可说是一宗教
    。
    各大宗教的共通精神,是肯定一超越层面作为人生安生立命之道。此理解有类
    于西方当代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lich)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的
    理解。
    另外,唐先生以儒家有三祭──祭天地、祖宗及圣等之仪式来说明儒家有原始
    的宗教形式。
    二、从分别观点看儒、释、耶三教
    -唐先生判定儒、释、耶三教的依据就在其心通九境论:一切学说对人生和世界
    的理解,须符合我们心灵的感通活动,而一学说越相应心灵的高层次的感通活动
    ,则它便越有价值。
    依讲者的理解,正如上讲所言,价值的层次主要为三向度:
    现实→超越i.e.纵(上、下)观
    客体→主体i.e.横(内、外)观
    理论→实践i.e.顺(前、后)观
    这种价值层次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展开。
    -就相同处而言:儒、释、耶三教都达到心灵的最高境界:超主客观境。∵最终
    俱指向一既超越主客而又统摄主客的绝对精神实体。
    /基督教-指向超越的人格神。
    -佛教-指向超越的涅盘。
    \儒家-指向超越的天道。
    -就相异处而言:对此超越的精神实体的感通层面仍有分别。
    唐先生主要用二标准来判定三教的地位:
    1.从价值高下方面说
    /基督教:
    -只观及超越者的体而不及于其相与用。∵
    1.对价值主体不够重视──讲超越层面过于着重超越的客体(i.e.人格神,亦即
    一般新儒家所云「外在的超越」);不及儒、佛同时着重超越的主体(i.e.价值
    主体,亦即一般新儒家所云「内在的超越」)。
    2.对价值实践不够重视──现有的宗教中,基督教的罪孽观最突出。它肯定人有
    原罪,而人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必须依靠上帝。
    -佛教:
    -只观及超越者的体与相而不及于其用。∵
    虽然能重视主体,承认人能够通过佛性的会悟能去除我执法执等苦病烦恼,
    达致涅盘之境;然而,只能见到人类妄执等负面的意义,对生命的正面价值,体
    会不足。(i.e.道德实践方面有所不足)
    →佛教以智能对治现实上的种种障碍,虽较基督教为充实,因后者所说的
    智能和心灵是较薄弱的;但其圆实处不及儒家。
    \儒家:
    -能观及超越者的体、相、用三方面。∵
    儒家肯定人的善性,正视人的价值,并且讲人只要尽性立命,便能使人德与
    天德互相沟通与融摄,最后达致天人合德的境界。这种正视价值主体和价值实践
    的取向,比佛教和基督教更为圆实。
    2.从涵摄性方面说
    -这一点是我依唐先生的观点而阐发的,唐先生自己却不是说得那样明白。
    儒家所讲的心灵境界涵摄性较大,∵儒者胸襟较和平宽?,能融会其它宗教,
    故唐先生称为「大中至善之教」。相反,佛教与耶教却较难融会其它宗教。
    唐先生以儒家三祭为例证,说三祭之祭天可涵摄耶教皈依上帝的崇拜,而祭地
    可涵摄佛教的超度有情众生,包括鸟兽虫鱼的法事;而祭祖先圣贤之事,则耶释
    二教俱有所不及:以儒家来说,耶稣、释迦亦是圣贤,地位与儒家圣人同。但以
    耶教来说,孔子与释迦俱是有罪之人;而以佛教来说,孔子与耶稣俱未度之众生
    。
    讲者之补充:从中国历史来看,唯中国有三教和会及五教同源等说法,且无大
    规模的宗教战争。耶教则排他性最强,且宗教战争最多,而印度佛教亦排斥他家
    为外道,并无各教和会之说。
    -唐先生虽以儒家的层次为最高,但并非没有缺点,他以为讲超越者之高明不及
    耶教,讲对有情众生的超度不及佛教,∴真正的宗教应包涵耶教之高明(天),
    佛教之博厚(地),并以儒家的宽阔胸襟加以融会贯通。
    三、从圆融观点看三教
    -唐先生一方面虽然判定儒、释、耶三家的教义不同,有高下强弱之别,但另一
    方面,自价值实践的角度,却又以为三家相即圆融,不可分割。
    /基督教──可针对那些过分执着自我,因而产生傲慢、自大心理的生命而设
    教,透过对神的倚靠,使他们不得不收敛起来。对应这样的生命来说,基督教是
    不可废的。
    -佛教──可针对那些常自感苦痛烦恼的人,通过去除其我执法执,使其自见
    本心。佛教正好对这种人提供自救的途径,使他们臻于觉悟之境。
    \儒家──可针对那些我慢不甚,执障较浅的人,使其直接契悟其超越的本心
    。
    唐先生以病痛作譬喻,耶、释二家可针对有大病痛之人,先治愈其病,才再用
    饮食滋补,使其健康;而儒家可针对病患较轻或无病痛之人,直接使其身体强壮
    健康。∴唐先生称耶、释二家为处变之教,儒家和安常处顺之教。
    唐先生以上的说法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对机施教观点,这方面讲者可作几点补充:
    1.生命的不同的现实条件,依佛教的用语,可称为根器,后者可指人的智能、性
    情、脾气、欲望等。不同根器的人宜以不同的教法使其悟道。e.g.欲望较少人,
    可以用较直接的教法;但欲望较多的人,则适宜用较转折的、对治的方法。
    2.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其现实条件会有所改变。e.g.即使是欲望较
    少的人,但遇到很大的引诱的时候,亦适宜用对治的方法。∴各种教法可以互相
    配合,对同一主体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法。
    3.主体的条件虽常有差异,其所处的情况虽常有不同,但在一义下俱同属于一主
    体,∴在这意义下,实践上各种不同都只是分际意义的不同,其本体则一,故实
    践上无从分割。
    →依唐先生,三教在教法上可对应不同的生命,故可以相资为用,在这意义
    下,三教可说各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无分高下。
    四、讲者的个人意见
    -唐先生的判教学说,有其一定的限制:
    -主要从儒家的观点建立,未能同时照顾到其它大教的看法。
    e.g.没有讲道家观点,而对耶、释观点也只有部分观点的讨论。
    -但讲者以为已是目前个人所见的较全面、较中肯的判教理论。
    -西方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判教理论,即使黑格尔的弘大的哲学架构,也只以
    基督教为唯一最高的宗教。佛教方面,其判教也只及于佛教各教派而不及其它教
    派。
    -其以和平宽厚的襟抱来进行各大宗教的会通,在这方面作了优秀的示范。
    唐先生虽在判教时仍有高下的判定,但亦有从实践的角度来肯定各家有其独立
    的价值,对各教能加以平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