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唐君毅对中国人人格的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彭 宇 参加讨论

    君毅对中国人人格的分析
    (宜宾学院政治系 彭 宇)
    【内容提要】在卷帙浩繁的30卷1000万余言的《君毅全集》中,君毅先生对人格的分析研究仅10余万字,笔墨较少。但却从其早期“善之高峰,坚强人格之孤独寂寞”[1]、“美之欣赏与人格美之创造”[2]的人格论述,到《孔子及其人格世界》、《中国之人格世界》的专题人格分析,再到逝世前数天依然站在讲台上授课的人生垂范。先生无不在努力践行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所开创的圣贤人格世界,并积极追求、塑造自己完美人格。
    【关键词】君毅  人格  人生垂范
    人格(Persona、personality),起源于拉丁文面具。面具产生于原始社会,在那个巫术礼仪主宰着部落生活的时代,他是酋长、祭司、萨满们与神“交往”的工具。后来,面具演变为戏台上扮演角色的装饰脸谱,借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如中国四大剧种中的川剧之变脸脸谱亦或如京剧之脸谱。古希腊人将其引申为人格一词,可见,文化在人身上的烙印和凝结是人格其特定的内涵。
    中国文化对国民人格的影响是通过塑造理想人格、树立楷模、榜样的方式,然后进行模仿来造就现实人格的。[3]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射在人格上,形成了中国人格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人格特质。因此,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中,理想人格的论述特别丰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先哲已创立了系统的人格思想和理论,先秦时代更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化文化格局,人格理论亦是如此,其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儒、道、墨、法四家。儒家以“仁”和“礼”为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予,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道家以消极遁世和虚无主义作为人格理论的主导方向,奉行消极厌世、寡欲低能形同高母、心如死灰的一种人生基调。墨家是中国功利主义的开拓者,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法家思想以智术能法之士为核心,“认为人性险恶,反对道德的作用。”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佛教逐步传入中国,并很快在这片兼容并包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融儒学但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格理念。于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儒、道、墨、法、佛等各家理想人格。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由于墨家思想观念触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最先受到排斥而被抛到荒郊野外,法家的严刑重罚、权术和阴谋在统治者道貌岸然的掩饰下也逐渐被压制,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论推上了正统地位,但中国人的实际人格却是融儒、道、佛三家人格特征为一体的“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达则兼济天下,穷再独善其身”的一种进退从容,宠辱不惊的人格范型。
    现代新儒家大师唐君毅先生也是一位理想人格积极设计塑造者,在其充充六十九载春秋中,虽最终选择了“弃佛归儒”[4],但本人却先后在儒道佛三家存在和停留过,最终融儒、道、佛三家并“美之欣赏与人格美之创造”,重新诠释、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人格特征:人要真正表现和欣赏美,就不只是去创造客观的艺术品,还要雕塑自己人格的美,而最高人格美,就是善。并且,君毅先生早就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述过:“我需要自己支配自己,改造自己,以我原始之性格为材料,我要把自己造成理想之人格。[5]
    这位后来成为现代心学系的新圣人,是如何设计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呢?对中国人人格又是如何分析的呢?
    君毅眼中的中国人格世界
    君毅先生在《孔子与人格世界》中,从一般人所崇拜之人格,列举六种人格类型与孔子相比,其目的在于:“只在显示如此去了解孔子人格与思想之路向,而不在作最后的定论。” [6]在稍后的《中国之人格世界》,君毅先生在综括西方人所崇敬之人物五种类型基础上,再次细致分析了中国人身上存在的十一种人格表现类型:
    一、有功德于民生日用之人物;
    二、学者;
    三、文学家艺术家
    四、儒将与圣君贤相;
    五、豪杰之士;
    六、侠义之士;
    七、气节之士;
    八、高僧;
    九、隐逸与仙道;
    十、独行人物;
    十一、圣贤。 [7]
    这十一种类型的人格,除先生将第四至第七归纳为“中国社会之政治性人格”,将第八第九归纳为“宗教性人格”,将第十第十一归纳为“道德性人格”三个类型外,其实第一至第三种人格类型就具体变现可归纳为“学者与事业家型人格”。
    在学者与事业家型人格下,其实更涵括了发明家、资本家、实业家。只是这类人在中国高度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始终处于社会的最下层,不被人们所理性的看待,所以在其与中国人格世界对照之西方人格世界中,“社会事业家、发明家型”是独列的,并是首先分析的。而在中国之人格世界中,先生只能将其弱化为“有功德于民生日用之人物”。在今天的商品社会中看来,这类人物反倒成为更多人们所学习的榜样与奋斗的目标,可谓时过境迁,功利主义社会将进一步改造人们的人格理念。“有功德于民生日用之人物”、“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之类型在我看来,此种人物之精神之所以被人所崇敬,正如君毅先生所说:“在其能不断之努力奋斗,以求其个人之成就。” [8]这类人之所以成功,是由自身不断努力奋斗、孜孜追求的结果。如,西方的“事业家发明家型”,这种类型的人物,用流水线作业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需要,用标准化推进了产业化拓展的道路。所以世界上除了辛迪加、托拉斯之外,除了洛克菲列之外,还能诞生微软,能催生比尔·盖茨,还能产业化制造硅谷。在他们极端追求功利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般人所崇拜的一种“超功利之精神”,这种精神的目的虽然追根究底是为了自己的更好发展为目的,是为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仅仅为自己享受。所以先生说:“为此种精神所成立之事业,可满足他人之需要,故有利他或利社会的价值。由此精神,可使其全部自我客观化于事业,使人生有一安顿或交代,故又有对已之价值。” [9]学者型的人格是淡泊名利,是这类人表现的共有情感生活。皓首穷经之经学者如是,直抒名理之魏晋学者如是,卷帙浩繁之佛学家亦如是。诚然,文学家、艺术家需其恒有不羁之才,他们的性情却大多敦厚真挚。如顾恺之痴绝,米芾之癫,李白之狂。虽能不顾世俗惊诧,与现实生活有脱节,却依然主要是由自身与人文之熏陶,与内心之修养而形成。所以,中国文人的人格总体是“学养之纯粹深厚,性情之敦笃真挚,或胸襟之超越高旷,意趣之洒落自在。” [10]这个部分的人格类型是现在人们所普遍存在并是人们所积极追求实践的人格范型。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一代风流人物。其实中国人也推崇英雄,也是如西方人一样,“故英雄一出,人民既为所驱率,如风行水涌,当者披靡。”当然,中国人对纯粹军事上的战功,开疆辟土地的英雄,历来是辩证对待的。因此,秦皇汉武之拓边,与成吉思汗之横扫欧亚,气魄未不甚伟大,而其事业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片壮阔之气象。但也少不了指责。也或许,中国人越来越藐视权威,好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对前辈风光伟绩嗤之以鼻,也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态:“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人崇拜也责备成吉思汗,同样责备秦皇汉武耗竭民力,穷兵黩武。王莽废奴隶,去土地兼并,推行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式变革,不可不谓之惊天地的变革。中国人的性格注定他们要“活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就连唐宗宋祖,后人也多加贬斥的声音,因为一人伦之变,一黄袍加身。但“成者英雄败者寇”,唐宗宋祖比起王莽来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可以说“活得”轻松得多。但这些人的人格最终能得到人们的崇敬,主要是开创了天下太平的局面,虽然他们始终成不了中国人理想的尧舜禹式的帝王。豪杰、侠义、气节之士,这类人物,中国人之所以要崇敬他们,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德性,“豪杰之精神,乃一身载道,平地兴起,以向上开拓之精神。侠义之精神,乃横面的主持社会正义之精神。气节之士,则为一以身守道,与道共存亡之精神。” [11]豪杰之士,他们的人格价值更在于不以其失败或成功而有所增减。侠义之士宁愿自己受到艰难困苦,或者是自己受到委屈,必不负信义,以使他人的委屈得到伸张。气节之士或隐遁于山林,或身死患难。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是同一种风骨。所以君毅先生说,此四类的人格是 “如以亨利贞言之,豪杰之士,突破屯艰而兴起,乃由贞下起元之精神。圣君贤相,则元而亨者。侠义之士,其利也。气节之士,其贞也。” [12]
    怠惰、好货利、好色、好胜、好名、好权、好位、贪生怕死[13]君毅先生总结的中国人的八种私欲。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与享受,所以这个世界上总是小人居多。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成为君子,他们同样体现不出自身的价值,小人实质上为君子而存在的,所以人类的私欲不可避免。“社会实业家、有功德于民生日用之人物”他们以自身的孜孜追求,最终或许功成名就,但他们成功之后,不免好色,好名,更不免催生好权、好利更复杂的人类私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成功的基础上,追求更多的人类私欲是他们永不停止的动力源泉;文学家、艺术家如陶渊明能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李白能“安能垂眉折腰侍权贵”,却也少不得花前月后、风花雪月之夜的浪漫;秦皇汉武感叹生命的微弱,李广亦不肖拜倒在石榴裙下,唐宗宋祖,如果权力追逐的失败,却能让他们马上体验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的人生感怀,权力是他们唯一的目标。这些人是人们所模仿的榜样,但人类的私欲也在他们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唯有中国的高僧、隐逸与仙道之士,它们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之人物,虽为一般人难以理解与接受,但作为中国人所崇敬的人格类型是一个事实。他们离尘绝俗,遁迹深山,古寺茅庵,青灯黄卷,木鱼钟鼎之音之余,有唐玄装西求佛经,四皓隐于商山,张良与赤松子游,严子陵卧于钓台,吕洞宾三过岳阳而人不识亦真亦假之故事流传于民间。玄装西求佛经,虽凭空杜撰并神话了悟空这样一个无法无天神通广大之徒,然在当时的西行求法者,玄装是确有其人的,并且成就为世人所熟知。风涛万里,流沙跋涉,饿殍困死于道路者,史无记载,民间亦无记载,实是无从计数。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佛家视一切人与一切众生平等,禅宗以人人皆既心即佛。 [14]在他们身上,人类的种种私欲在他们眼中只是尘世间的一粒尘沙,是过往烟云。
    君毅眼中的孔子及其人格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理想人格最高典范的表征时“内圣外王”。以孔子为典型代表的圣王、圣人或者君子贤人,他们都是绝对高出与凡众之上的超人神人,然而他们并不离开人群而幽居世外。因此君毅先生还说“直接对其人格之崇敬,以了解其思想,乃了解古今第一流之大人物一必由之路。” [15]
    从人格构成的文化内核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中国人”是孔子塑造的。中国人要认识自己,首先要认识孔子。孔子及其儒学,早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这一人格模式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先生也说“我们要真了解孔子之真价值,当直接由对其人格之崇敬入手。唯透过对其人格之崇敬,乃能真与作为人格流露之思想,与作为其精神之表现之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贡献逐渐有相应的了解。”
    孔子一生努力学习,勤奋实践,不断地多方面地强化与完善自我素质。比如,孔子对音乐有一段精辟的谈论,对舜时的音乐“韶”,他说:“尽善矣,又尽善也。”谈到周武王时的音乐“武”时说:“尽善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追求尽善尽美,非但对音乐如此,对自己本身的主体人格的塑造,也是这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从十五岁时起,有志于学习,到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会超出规矩,精神状态达到高度自觉的程度,这样一个过程,正是,孔子毕生努力学习与实践追求完美的结果。在生活中的孔子,曾先后向郯子学习少皞氏时代以鸟名官的文献、向苌弘学习音律、向师蘘学习鼓琴、向老聃学习文学。不仅如此,孔子还向有特长的人学习、向一般人学习,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已为世人师表,却依然虚心求教,向其门生向其弟子教诲,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长出,而跟从学习,看到别人什么不好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并加以改正。孔子这样不耻下问的一生,这种顽强地学习与实践而追求完美的主体人格的精神,不但为他们学生和当时的人们,而且也为后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孔子一生努力将高尚人格的造就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人生理想。但今天看来,其实以孔子为代表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更多的是理想人格设计,是一般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根本无法企及,人们只能以此种人为模范。所以,君毅先生说,他们是天才,而“天才恒表现独一为二的个性,因而是不科学的”。在孔子的眼中,他所设计的具备高尚的人格是人之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是较之入仕从政,实现政治理想更为重要和更为根本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孔子对不十分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而斤斤于衣食居等物质条件的人表现了相当的轻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还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等外在物质利益与价值的获得,但他强调这些必须以维护仍和尊严的价值理念为根本前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种追求高尚人格的坚定信念统一对自我人格尊严的极度珍视,造就了一个对自我价值达高度自信和无所畏惧的气节,当内在的人格追求与外在利益乃至生命威胁发生冲突时,应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孟子曾将这种精神更为生动的概括为身居“浩然正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种独立人格意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和价值理念抛却功名富贵乃至生命而奋斗不已,并造就了颜真卿、文天祥、林则徐等等一代代民族精英和人格典范。
    孔子及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以无形的手塑造着中国人的人格形象。虽然“这一种依于一纯粹之崇敬之心,通过此类古人对孔子之赞叹,以了解孔子之态度,在中国过去读书人常是有的。”[16]君毅先生也还说:“孔子之真诚恻怛,一面是如天之高明而涵盖一切之超越精神,一面是入地之博后而承认一切之持载精神。” [17]
    人生垂范
    “一个伟大的人格,任何小事都可能撼动他的全生命;一个伟大的人格,任何巨大的刺激,他都可能使他平静。” [18]
    君毅先生三岁时,其母在《为长子毅五旬生日作》追忆先生情形,有“三岁免怀,忘其美丑,喜弄文墨,凡百好求,趋庭问学,意义必究,憨态孜孜,恐落人后”句。五岁,其父就以《老子》教先生,十岁前就已从父读唐诗、司空图《诗品》,诵《说文解字》。[19]可以窥见先生尚在孩提时期就得到了良好的引导与教育。也或许,此时的先生受先辈文化的熏陶,已成为唐君以终生的信念,为成长为深睿的“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4年,《荀子的性论》发表于重庆联合中学校刊,这是唐君毅先生最早公开发表的文字作品。但到194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人生之体验》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道德自我自建立》就已经开始奠定其独异的学术格局基础。从1924年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到逝世,唐君毅先生一生都在从事于弘扬中华文化,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活动。1949年,唐君毅先生与钱穆、张丕介等在香港办新亚书院,任教授并兼任教务长一职。后新亚书院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组建成立香港中文大学,唐君毅先生任第一届文学院院长。唐君毅先生一生中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撰写出版《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哲学概论》、《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专著20余部。其“著述之丰,在当代学人当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著书立说是以其毕生精力延续中国文化生命,创办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是躬行实践从事阐扬中国文化启发后人之工作。
    在先生担任新亚研究所所长期间,其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先生还在延续中国文化生命而敬最大的努力。在此期间,先生传授的是中国哲学问题研究与是中国经子导读两门课程。1976年8月,先生已得知自己患上了肺癌,然而仍然没有中断自己的课程。照常在新亚研究所上课,而新亚研究所设在五楼,无电梯设备,对其无疑是巨大的障碍。然君毅先生每次在夫人谢廷光女士陪同下,依旧坚持沿梯而上。开始尚可一口气直上五楼,以后只能逐楼小息后再继续上。后来,因为气喘的关系,每次上五楼先生都是采用迂回的方式上楼,即先上第一楼再沿走廊横走数十步,再上另一层楼,据说这样可以省却一点气力。先生每次上课,常常连续两小时不停,中途亦不休息,虽然下课钟响了,他仍然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落堂后,他的衬衫,汗衫完全为汗水湿透。并且,直到生命弥留的前两天,先生都还坚持在讲台上授课。
    君毅先生就是这样内外合一,躬行实践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所开创的圣贤人格世界。其积极追求、塑造的自己那伟大的完美生命人格,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会有人超过他!
                     
    注释:
    [1]唐君毅 《人生之体验》《唐君毅全集》卷一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205页。
    [2]同上 第214页。
    [3]曾  红 《中国传统人格观与现代人格》 南京师范大学  2002.3  第10页。
    [4]李玉芳《唐君毅弃佛归儒原因初探》宜宾学院学报 2005.03  第21页
    [5]唐君毅  《人生之体验》《唐君毅全集》卷一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214页。
    [6]唐君毅 《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卷五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234-235页。
    [7]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全集》卷四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396-397页。
    [8]同上,第397页。
    [9]同上,第378-379页。
    [10]同上,第400页。
    [11]同上,第418页。
    [12]同上,第419页。
    [13]同上,第422-423页。
    [14]同上,第423页。
    [15]唐君毅 《孔子与人格世界》《唐君毅全集》卷五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212页。
    [16]同上,第220页。
    [17]同上,第215页。
    [18]唐君毅 《人生随笔》《唐君毅全集》卷三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18页。
    [19]《唐君毅先生学术年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唐君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第95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