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政治系 彭 宇) 【内容提要】在卷帙浩繁的30卷1000万余言的《 【关键词】 人格(Persona、personality),起源于拉丁文面具。面具产生于原始社会,在那个巫术礼仪主宰着部落生活的时代,他是酋长、祭司、萨满们与神“交往”的工具。后来,面具演变为戏台上扮演角色的装饰脸谱,借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如中国四大剧种中的川剧之变脸脸谱亦或如京剧之脸谱。古希腊人将其引申为人格一词,可见,文化在人身上的烙印和凝结是人格其特定的内涵。 中国文化对国民人格的影响是通过塑造理想人格、树立楷模、榜样的方式,然后进行模仿来造就现实人格的。[3]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射在人格上,形成了中国人格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人格特质。因此,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中,理想人格的论述特别丰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先哲已创立了系统的人格思想和理论,先秦时代更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化文化格局,人格理论亦是如此,其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儒、道、墨、法四家。儒家以“仁”和“礼”为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予,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道家以消极遁世和虚无主义作为人格理论的主导方向,奉行消极厌世、寡欲低能形同高母、心如死灰的一种人生基调。墨家是中国功利主义的开拓者,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法家思想以智术能法之士为核心,“认为人性险恶,反对道德的作用。”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佛教逐步传入中国,并很快在这片兼容并包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融儒学但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格理念。于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儒、道、墨、法、佛等各家理想人格。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由于墨家思想观念触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最先受到排斥而被抛到荒郊野外,法家的严刑重罚、权术和阴谋在统治者道貌岸然的掩饰下也逐渐被压制,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论推上了正统地位,但中国人的实际人格却是融儒、道、佛三家人格特征为一体的“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达则兼济天下,穷再独善其身”的一种进退从容,宠辱不惊的人格范型。 现代新儒家大 这位后来成为现代心学系的新圣人,是如何设计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呢?对中国人人格又是如何分析的呢? 一、有功德于民生日用之人物; 二、学者; 三、文学家艺术家 四、儒将与圣君贤相; 五、豪杰之士; 六、侠义之士; 七、气节之士; 八、高僧; 九、隐逸与仙道; 十、独行人物; 十一、圣贤。 [7] 这十一种类型的人格,除 在学者与事业家型人格下,其实更涵括了发明家、资本家、实业家。只是这类人在中国高度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始终处于社会的最下层,不被人们所理性的看待,所以在其与中国人格世界对照之西方人格世界中,“社会事业家、发明家型”是独列的,并是首先分析的。而在中国之人格世界中,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一代风流人物。其实中国人也推崇英雄,也是如西方人一样,“故英雄一出,人民既为所驱率,如风行水涌,当者披靡。”当然,中国人对纯粹军事上的战功,开疆辟土地的英雄,历来是辩证对待的。因此,秦皇汉武之拓边,与成吉思汗之横扫欧亚,气魄未不甚伟大,而其事业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片壮阔之气象。但也少不了指责。也或许,中国人越来越藐视权威,好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对前辈风光伟绩嗤之以鼻,也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态:“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人崇拜也责备成吉思汗,同样责备秦皇汉武耗竭民力,穷兵黩武。王莽废奴隶,去土地兼并,推行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式变革,不可不谓之惊天地的变革。中国人的性格注定他们要“活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就连唐宗宋祖,后人也多加贬斥的声音,因为一人伦之变,一黄袍加身。但“成者英雄败者寇”,唐宗宋祖比起王莽来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可以说“活得”轻松得多。但这些人的人格最终能得到人们的崇敬,主要是开创了天下太平的局面,虽然他们始终成不了中国人理想的尧舜禹式的帝王。豪杰、侠义、气节之士,这类人物,中国人之所以要崇敬他们,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德性,“豪杰之精神,乃一身载道,平地兴起,以向上开拓之精神。侠义之精神,乃横面的主持社会正义之精神。气节之士,则为一以身守道,与道共存亡之精神。” [11]豪杰之士,他们的人格价值更在于不以其失败或成功而有所增减。侠义之士宁愿自己受到艰难困苦,或者是自己受到委屈,必不负信义,以使他人的委屈得到伸张。气节之士或隐遁于山林,或身死患难。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是同一种风骨。所以 怠惰、好货利、好色、好胜、好名、好权、好位、贪生怕死[13]是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理想人格最高典范的表征时“内圣外王”。以孔子为典型代表的圣王、圣人或者君子贤人,他们都是绝对高出与凡众之上的超人神人,然而他们并不离开人群而幽居世外。因此 从人格构成的文化内核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中国人”是孔子塑造的。中国人要认识自己,首先要认识孔子。孔子及其儒学,早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这一人格模式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核。 孔子一生努力学习,勤奋实践,不断地多方面地强化与完善自我素质。比如,孔子对音乐有一段精辟的谈论,对舜时的音乐“韶”,他说:“尽善矣,又尽善也。”谈到周武王时的音乐“武”时说:“尽善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追求尽善尽美,非但对音乐如此,对自己本身的主体人格的塑造,也是这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从十五岁时起,有志于学习,到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会超出规矩,精神状态达到高度自觉的程度,这样一个过程,正是,孔子毕生努力学习与实践追求完美的结果。在生活中的孔子,曾先后向郯子学习少皞氏时代以鸟名官的文献、向苌弘学习音律、向师蘘学习鼓琴、向老聃学习文学。不仅如此,孔子还向有特长的人学习、向一般人学习,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已为世人师表,却依然虚心求教,向其门生向其弟子教诲,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长出,而跟从学习,看到别人什么不好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并加以改正。孔子这样不耻下问的一生,这种顽强地学习与实践而追求完美的主体人格的精神,不但为他们学生和当时的人们,而且也为后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孔子一生努力将高尚人格的造就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人生理想。但今天看来,其实以孔子为代表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更多的是理想人格设计,是一般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根本无法企及,人们只能以此种人为模范。所以, 孔子及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以无形的手塑造着中国人的人格形象。虽然“这一种依于一纯粹之崇敬之心,通过此类古人对孔子之赞叹,以了解孔子之态度,在中国过去读书人常是有的。”[16] 人生垂范 “一个伟大的人格,任何小事都可能撼动他的全生命;一个伟大的人格,任何巨大的刺激,他都可能使他平静。” [18] 1924年,《荀子的性论》发表于重庆联合中学校刊,这是唐君毅先生最早公开发表的文字作品。但到194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人生之体验》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道德自我自建立》就已经开始奠定其独异的学术格局基础。从1924年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到逝世,唐君毅先生一生都在从事于弘扬中华文化,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活动。1949年,唐君毅先生与钱穆、张丕介等在香港办新亚书院,任教授并兼任教务长一职。后新亚书院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组建成立香港中文大学,唐君毅先生任第一届文学院院长。唐君毅先生一生中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撰写出版《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哲学概论》、《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专著20余部。其“著述之丰,在当代学人当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著书立说是以其毕生精力延续中国文化生命,创办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是躬行实践从事阐扬中国文化启发后人之工作。 在 注释: [1]唐君毅 《人生之体验》《唐君毅全集》卷一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205页。 [2]同上 第214页。 [3]曾 红 《中国传统人格观与现代人格》 南京师范大学 2002.3 第10页。 [4]李玉芳《唐君毅弃佛归儒原因初探》宜宾学院学报 2005.03 第21页 [5]唐君毅 《人生之体验》《唐君毅全集》卷一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214页。 [6]唐君毅 《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卷五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234-235页。 [7]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全集》卷四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396-397页。 [8]同上,第397页。 [9]同上,第378-379页。 [10]同上,第400页。 [11]同上,第418页。 [12]同上,第419页。 [13]同上,第422-423页。 [14]同上,第423页。 [15]唐君毅 《孔子与人格世界》《唐君毅全集》卷五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212页。 [16]同上,第220页。 [17]同上,第215页。 [18]唐君毅 《人生随笔》《唐君毅全集》卷三 台湾学生书局1991 第18页。 [19]《唐君毅先生学术年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唐君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第95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