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社科系02.2班 侯铃 内容提要:儒学与宗教的关系一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觉得儒学与宗教有许多地方都相似,便认为儒学是宗教是宗教称为儒教;有人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他们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我自己所学的儒学和宗教的知识而言:儒学与宗教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之间有质的区别,儒学不是宗教。儒者对古代圣贤孔子以及祖先的信仰与宗教对神灵的虔诚的信仰非常相似。但宗教讲“终极关怀”、讲“出世”,而儒学讲“入世”,宗教强调神灵的存在,儒学有无神论倾向。因此,儒学不是宗教。 关键词:信仰 出世 入世 意义的信仰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早在清末,康有为就提出“无教之国,即为野蛮;无教之人近于禽兽”。于是,要设孔教为国教,近代儒学大 (一),儒学于宗教的相似之处 儒学于宗教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信仰”这一情怀上。中国古代以士人为主题的知识分子对以孔子为宗祖的信仰。孔子长期是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崇拜的偶像之一。居于不可侵犯的地位。这种对孔子的信仰。崇拜之情促使了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成就大小可异的士人为庞大的儒学体系添砖加瓦,贡献了力量。而宗教强调人对鬼神、神灵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促使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加入宗教组织,为宗教组织的壮大贡献力量。中国知识分子对孔子的这种信仰情怀与宗教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信仰确实非常相似。 从宗教的构成要素来看,宗教由四部分要素来构成:即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宗教的情感和体验、宗教的行为和活动、宗教组织。这四方面要素分别都有儒学的某些方面与之相似。宗教的观念和思想要求宗教要树立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宗教信徒要对这个崇拜、信仰。而儒学宜称“敬天”“畏天”,以及孔子的信仰和对历史文化传统和古先圣贤以及祖先的崇敬之情;宗张的情感和体验主张有一个精神世界。如被其称之为天国、西方净土的。有些宗教把这个精神世界说成只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如禅宗。而新儒学的典型学派宋明理学把圣人的主观精神状态当作彼岸世界来追求。这与禅宗主张在尘世中成佛宋相似的;宗教的行动和活动指宗教的仪式,如基督教的祈祷,礼拜等,而儒家也有祭孔敬天等仪式;宗教组织指宗教信仰者在其中过宗教生活、进行宗教的机构、团体、社会和其他形式的群体,有人说儒学也有组织,其组织是中央的国学及地方的州学、府学,他们的学员相当于宗教的神职人员,儒学虽无入教仪式和明确的信徒,但在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有大量的信徒。 另外,儒学讲究人人可为圣贤,强调超越自我,这与西方的博爱、佛教的普度众生相似;儒学讲究天人合一、天命论、祖先崇拜,这些合乎于中国宗法性宗教的传统,甚至连敌视科学、轻视生产这些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具有的落后的东西,儒学都具有。儒学和宗教还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被统治者利用来服务于政治统治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现象上的偶合就说儒学是宗教,甚至称之为儒教和孔教。儒学不是宗教,它与宗教有内在的、本质的区别。 (二)儒学不是宗教 儒学不是宗教。宗教讲究“终极关怀”,讲究“入世”而儒学讲究的是“入世”。宗教讲究“终极关怀”,人为的把世界二重化,即分解为“此岸”和“彼岸”两个世界,他们认为“彼岸世界”才是世界的本原,教徒应超越“此岸”而皈依“彼岸”,这才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所在。因此,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彼岸性,在于它的“出世”思想。而儒学强调“入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热衷于政治,比如宋明理学虽重在“内圣成德”,但也不枉“外王事功”。并且儒学自创之始,就以重人伦、尚经世见称,孔子的“重‘尊尊’’亲亲’的人伦,尚‘礼治’”的经世之道,反映了儒学伦理政治一体化的本质,这一本质特征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即“此彼岸”,即“入世”,与宗教所讲的“彼岸性”即“出世”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显然是相对的。 儒学不言鬼神,有无神论的倾向,而宗教却强调鬼神的存在。宗教的核心问题是神和人,灵魂和肉体、天堂和地狱、生和死的关系。《论语》的《先进》篇有:“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而被后人判定未孔子“事人而不事鬼,知生而不知死,”儒学的“创始者”突出人士和生命世界而忽视鬼神上死之论域。中国士人虽对孔子进行崇拜,但孔子的身分一直是圣人,先师而非神。儒教的“天道”“天命”“天”虽也有人格神的意义,连孔子自己都说“天生德于予”,汉人中虽然也有一部分人视孔子为神圣,但儒学并未以此为中心而展开教义,发展成为神学体系。而宗教却强调神灵的存在,并以此来展开教义,发展宗教组织。 儒学虽和宗教一样讲究信仰,但儒学的信仰却是一种非常宗教的信仰,它视一种“意义的信仰”,这种“意义的信仰”没有神学成分,它的主体是具有道德意涵的人生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没有躯壳,不能没有表现形式,礼仪仪式视必不可少的,因而祭孔敬天等仪式便成了“意义”的载体,儒学的思想无须像宗教那样借助于神论。神学的迂曲,虚构的形式来表达意义,所以中国人在做某事之前,只要强调它的意义性就够了,而不是像宗教那样讲神灵的意志和根据。 儒学的“意义的信仰”与一般宗教信仰相比,又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入世”即“此岸性”,意义就在于生活,礼仪规范被儒学者视为生活的价值准则,儒者努力使之习俗化、自然化,使生活和意义统一起来,而在同恶势力斗争,“生”和“义”不能并存时,儒者提倡“和生取义”。儒学追求以伟大的人格彪炳史册,认为名锤青史是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而对彼岸世界不敢兴趣。二是已容性,宗教信仰强调唯一性、排他性。只能信仰一神,而意义的信仰强调“道并行不悖”,“殊途而同归”,中国儒家有一话经典的话叫做“有容德乃大。”正是这种包容性使儒学在中国历史上能与其它教派互相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宗教与儒学作为意识形态,对人的思想塑造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之所以认为儒学不是宗教,是从中国文化上看,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总的体现,是中国人的价值和人生观的体现,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宗教并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它只是融入民族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虽然儒学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但这些只是从思想意识上反映出来的,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对儒学认定为宗教,只是用西方的观念看待中国文化,是脱离中国文化实际的。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全面反思。综合研究,在传统中承续中创造出新的、能使中国走向世界、并获得世界理解、认可的思想文化体系,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