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母教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影响——从《思复堂遗诗》中窥探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覃 燕 参加讨论

    母教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影响
    ——从《思复堂遗诗》中窥探
    宜宾学院中文系2003级3班 覃 燕
    【内容提要】  母爱是人类一切爱中最全身心付出的、最无私的、最伟大的爱;母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教育中最真诚、最高贵、最原始的教育。君毅先生被誉为一个具有崇君子人格“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如果我们要探知其成长的历程,那么从《思复堂遗诗》中,可以窥探出其之所以能成为“巨人”的母教渊源。本文拟从解读《思复堂遗诗》出发,对君毅先生成长历程中的母教作用与母教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影响作一些阐析。
                                                                                                                                                                         【关键词】  君毅    《思复堂遗诗》    母教  
    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母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必要的,且意义深远的,母爱与母教密不可分的,没有母教的母爱是不完美的,是不成功的;母爱是母教得以成功实现的基础;母教是母爱的最终目的,达不成这一点,母爱就会成为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将是贻害无穷的,母教也将是失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经典事例之所以广为流传且家喻户晓也是由于其间蕴含着深沉、博大、无私的母爱和成功的母教哲学,当然其之所以经久不衰也可以见人们对母教是何等的重视和认可。如果说《诗经.邶风.凯风》是最早以深沉哀惋的笔触歌颂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的话,那么在《思复唐遗诗》中,我们就可见母教对一个人的成长的是怎样的举足轻重。君毅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是“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他的成才渠道固然很多,但是其母亲陈大任(以下简称唐母)对他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母教对人的成长的确影响深远。所以,本文将从一个感性地角度去谈谈母教对君毅先生成长的影响。
    一、《思复堂遗诗》简介
    《思复堂遗诗》是君毅先生的母亲陈大任所作。而君毅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思想深沉,是当代著名的新儒学大师。他是四川宜宾人(1909——1978),十七岁入北京大学就读,民国二十一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曾任教于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及台湾大学哲学系,是哲学史家,且是当代新儒学家代表人物之一,君毅先生一生以阐释儒家说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意义,其著述尤其看中中国思想史的人文主义以及道德自我的自立,影响后来学人十分深远。君毅先生学通古今,享誉中外哲学界。
    在《君毅全集》卷二十九的先人著述中,李证刚先生对《思复堂遗诗》题词曰“诸章皆以纯挚之情寄投真朴之笔,一片性灵无假雕饰,诗之言志实际在斯……章法整饰,气韵醇茂,盖其余事。”该题词的确精当确切,该诗是唐母真性情的流露,也是研究君毅先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大作。《思复堂遗诗》共有五卷。每卷的创作背景和心境都是不相同的。第一卷是写对异乡景物的感受和对亡女的深切思念;第二卷写对亡夫的痛彻衰悼和深情怀念;第三卷是悲怀渐减后与诸子女生活时所作。第四卷则是对儿女的淳淳诲勉之辞;第五卷写的多为浓浓的怀恋儿孙之情的流露。正如君毅先生的《君毅的全集》卷二十九先人著述中所言,《思复堂遗诗》是唐母逝世后,君毅的妹妹和弟弟将其母的诗编辑后给他寄去的。他说:
    “吾奉而读之,既痛不获再得吾母之训诲;更念吾母一生劳碌,奔波道途,其事虽只为一家,吾亦日久渐忘;然其情之所及,志之所存,则不限一家,并且于此五卷时,而德音如闻,慈晖宛在。”⑴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君毅先生对其母的深切感怀和高度的赞赏,也可以了解到唐母倾其一生为儿女的无私和伟大,还可以看到君毅先生的母亲(以下简称唐母)精深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瞻远瞩的见解以及与常人相比略胜一筹的教育方法。这些经典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代人来讲也是非常适用的。
    我们都知道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而君毅先生在《君毅全集》卷二十九先人著述的后记中说到:
    “吾稍知学问,初皆由父母之教。”(同⑴)
    由此可见先生的学问之基是来源于家庭教育,受益于父母。综观君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们知道,其受父母的爱教、身教、言教影响是很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的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这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其天然的合理性。”⑵此外,早期家教正处在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智力,也是此后接受学习教育的前提。据母亲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绝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2005年7月15日的睿方家长教育网上也讲到,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限于学前阶段,即使进入学校尤其是走向社会这种影响还会持久地发挥作用,这便是家庭教育的终身性质。这种性质有两重涵义:其一,家长对孩子的终身性教育有赖于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连续性。其二:家庭教育的终身性有赖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长期性、合理性。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大凡才智出众的人,追溯其成长过程,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法国思想家、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同⑵)
    二、从《思复堂遗诗》中感悟母教
    在美国,有“伟大始于家庭”的观念。为此,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孩子,我们得首先培养好自己的高尚情操。在《思复堂遗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唐母高明的教育方法,即爱教、身教、言教对君毅先生的影响。
    (一)爱教
    母爱是一切爱中最无私的、最伟大的爱,是人类无声但却最有力的教育语言。唐母的爱渗透在她对儿孙无尽的关爱、担念和谆谆教导中。《示慈儿》:
    “鱼跃渊中,鸢戾天空。泰山之石,南山之松。居则谨慎,行则从容。名汝慈幼,偃草德风。以此示汝,君实斯从。汝等连枝骨肉,更无外力可人。侄辈尽心教养,天地义一着。”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母对儿孙无尽的关爱,并且希望他们能够互助互爱,同时对侄辈更应该尽心教养,认为此乃天经地义之事。例如(同⑶第185页)〈〈徽兵〉〉“愁风悠已万,霜华被户牖。孤坐茅檐下,骨形靠衰柳。低头绽寒衣,针针复缕缕……儿归终有期,归来莫予观……(同⑶第190页)〈〈示毅慈二儿〉〉“濠上知鱼乐,空中任鸟飞。尔能知此意,何用待庭闹。”
    又比如说(同⑶第188页)〈〈灵岩寺书示毅儿〉〉:
    “日日出头望信归,荫孙枝下想依稀。出门到处愁荆棘,入眼风波有是非。欲探灵岩真面目,可堪草露湿裳衣。待当云敛天清日,共而遥看诚庶几。”
    该诗以一句“日日出头望信归”开头就可见其母殷切的思念和望穿秋水般的愁情。“荆棘”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意义,谕旨出门在外可能要遇到的一切不便和不可预测的境遇等,由此可见其母对儿子的担念和忧思之情。“入眼风波有是非”看似迷信的说法却蕴涵满腔母对儿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待当云敛天清日,共尔遥看诚庶几”,是母对儿归来后团聚时拱手交错之景的设想。以此慰藉年老力衰孤寂难耐的魂灵。同时也从这幅思子速归的心灵剖析画中看到唐母虽老也对儿子想念且、懂得自我安慰和调适的情绪,但仍然期待不久的重逢,希望常在的心态使得自己纵然年老仍然其乐融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在这种心境下的君毅的心灵是开怀的,欣喜的。唐母想念长子君毅先生的深情之作有:(同⑶第217页)《为长子毅五旬生日作》:
    “融融冬日,暖如春昼。漠漠大地,孕育灵秀。吾儿降生,一元初透。君与立,旧岁告休。恭元春喜,贺粥米酒。惶惶华堂,宴及亲友。敬献鲜花,旋奉佛手。烛燃龙风,香喷金兽。爆竹于庭,声鼓三奏。肃肃威仪,依次荐羞。童稚欢腾,玩狮舞虬。儿生逢辰,因缘巧遘。纷其内美,得天独厚。名儿曰毅,坚而信受。浴儿芳香,衣儿文绣。重以修能,人天共佑。勤思敏斯,匪伊邂逅。三岁免怀,忘其美丑。喜弄文墨,凡百好求。越庭问字,意义比究。憨憨孜孜,恐落人后。阿舅笑曰,此儿似猴。爰及于今,五十春秋。际此初度,莫负良由。欢携稚子,偕同佳偶。幸得英才,便邀朋俦。相与击壶,载越层邱。太平山顶,碧草油油。海湾环抱,跨海东头。席地闲谈,弦管悠悠。生生之意,绿通平畴。勉哉诸儿,厥德允攸。儿虽五十,面容尚幼。再遇五十,母为儿寿。
    我们从中也可以见到唐母对儿子的爱戴是何等的深沉。
    (同⑶第179页)《久望毅儿不至书以示之》:“函函报佳信,日日倚门望。怅望空归柞,翻疑易轨途。辞根怀旧坏,吊影愧枯株。顾怜何生趣,行车取道无。”                       从中可见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担念,盼望之情。爱,是平息一切苦痛的一剂良药,是茫茫沙漠的清泉绿洲,是一切不竭力量之源。所以我们难道不应该多给予孩子一些爱吗?因为爱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可以营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尤其是对孩子,千万别忘了,你可能会成就一个孩子,你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请相信“孩子所赋予的才能是未知的,而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一定要竭尽全力地精心培养他们,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培养成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有用之才。”⑷
    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多给孩子些关爱,不论孩子是谁的都应该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尤其对一个女人来讲,如果对孩子没有感情,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应该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去为孩子营建一片快乐的成长天空,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才。孩子的将来其实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尤其是母亲的手中,女性的手中,可以说,如果一个女人没有母性意识,没有对孩子的喜爱之情,那么她不算是一个正常的女人,或者她更本不算是一个女人,是一个会遭人唾弃的女人,哪怕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哪怕她有万种风情和魅力也不会赢得世人的青睐,顶多成为那些好色之徒的玩物而已。所以我们女人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母性意识,要有母性的修养和意识。像美国总统林肯,他的亲身母亲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但林肯却依然成为美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是因为他后来拥有后母完整的慈爱,林肯的后母就是一位极具母性意识的好女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婴儿在母腹中就对母亲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包括他的心跳和生命节奏都跟母亲一致,所以,婴儿在三岁以前对母亲的胸怀有强烈的渴望,感觉到母亲心跳的节奏才能获得安宁。甚至孩子在18周岁以前对母亲的依赖都是异常强烈的。由此可见,佛洛伊德讲“恋母情节“也是人之常情了。中国人讲究孝道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二)身教
    父母的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尤其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更大。据母亲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君毅先生的母亲和父亲情深意笃,两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恩恩爱爱其乐融融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无不熏陶着君毅先生,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对社会和整个宇宙付出了深沉而博大的爱,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和儒学合理性的伟大的人。据《君毅全集》之《思复堂遗诗》的后记中君毅先生说:“先父一生不入仕途,家务皆母躬自操作,初罕余闲治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母的任劳任怨、勤俭持家且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教育孩子是家长不可推辞的责任,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正如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上讲的“欧阳母教子德才兼备”的例子一样。欧阳修的母亲就十分注意言传身教。无论是教他读书、写字、还是在品德培养方面,其母亲都是身体力行的去教导欧阳修,最后,终于使他成为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一个广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这不能不说是母教的作用。
    由此可见,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综观《思复堂遗诗》如果说第一卷全是与迪风的谐和之乐和对诸手足的思恋之情的流露,表现唐母看重手足之情,是一性情中人的真实写照,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君毅先生受之影响。那么第二卷则是唐父迪风逝世后,唐母悲痛欲绝的衰悼之词,从中可见其夫妇是何等的情深意切,夫妻是怎样的珠联璧合,让人为其真情而感动,且给人启迪。君毅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而且潜移默化中也对君毅先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呜呼迪君,与君虽夫妇,而实师友也。一旦不见,如婴儿之失母,又如左右手之失援。顾瞻俯仰,谁可与语?如有不善,谁为告戒?我有不学,谁为勉励我事理不明,谁为析疑破惑?佳节良辰,谁与寻幽探胜?触处陈迹,倍增凄怆。凡昔同玩游之地,从此均成决绝。同放纸鸟之石阜畔,更何忍见黄土一堆?我之哀思日日磬于堂中,今将移向于此,吾足何忍临其境?吾身何日同其穴?同其穴矣,又不知彼此能相见否也。此身一日不死,则一日不能忘也。夜或兀坐灯前,仿佛与君展书共读。竹窗风过,仿佛君激昂慷慨声。临饭即欲奉吾所奢菜,仿佛来尝。呜呼迪君,是精诚无乎不在也。我思君之诚,无时不然也我有不学,谁为勉励?(同⑶第164页)
    这与后来唐君毅在《致廷光书》中所写的“人只要在精神上能互相勉励,求人生之向上,则婚姻也可互相帮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的父母之间感情是怎样的深后笃率,即“虽为夫妇,实为良师友。”
    父母间感情深挚对后代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赫茨对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5万多名8——14岁的孩子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了解孩子对父母有什么样的要求,共有十条,此处只引一点即“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了解。”家庭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环境的教育,是靠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和耳濡目染所施加影响。古今中外,优良的家庭环境,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的例子很多。民主和睦的气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个和生活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健全的发展。君毅先生之所以有着宇宙般广阔的胸襟和博大深沉的儒学君子意识,就在于父母给他营造了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积极的、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呜呼迪君!素与君心心相印,兹独无感应乎?呜呼迪君!既不能形影相接,希常于魂梦相通。”
    由此也可见其夫妻间心心相印,两情相悦,恩恩爱爱的生活,不仅是夫妻间快乐的所在,也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会感到生活的美好,男女关系的融洽,对其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健全都是一个提升。当代社会因为夫妻间感情不和等诸多原因导致的离婚或即使没有离婚但却打打骂骂,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伤害。尤其是离婚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最大也最无辜。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心理都是一个阴影,没有父母一起完成的家教是不完整的,对孩子的发展不好。一般来讲离异家庭的子女没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唐母与唐父情深意笃,在“既不能形影相接希常于魂梦相通”就可见一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母对其夫是何等的深情,其情的真挚是怎样的令人叹服。她不仅在其夫在世时对他百般照顾,万般温情体贴入微,无怨无悔,甚至渴盼在来世再叙此情,这样坚贞挚烈的感情岂是一般女子所具备的。当然,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优良的家庭环境才造就了一代新儒和“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君毅先生。
    曾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这个女人或许是他的母亲或许是他的妻子。而君毅先生则首先使受益于其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母亲给予的,这一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那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同⑵)
    唐母的性情不难给君毅先生以积极的影响。综观君毅先生的诸多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其母亲的影响很大。在他的《致廷光书》中,他说到母亲的节俭还有自己的婚姻问题,也是担心母亲的担心,所以才与一女子定婚。所谓“母慈儿孝顺”,要是唐母没有慈爱的心肠、没有善良的个性,他儿子一个极有思想的人怎么会听她的话呢。我想君毅先生也的确幸福,因为他不仅有一个好母亲,还有一个好妻子,所以他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家庭环境,得益于母性的爱、安抚与精神的依托,从而他可以得到无私的关爱,于是静心地治学,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当君毅先生的母亲接到其夫不幸亡故的噩耗时,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从中我们可见其夫妇的感情是何等的深笃、难忘。
    在《壬申夏四月二十七日回忆一首》:
    “呜呼!昊天不吊,何忍独生。”“我愁君不乐,君忧我不知。”“悔恨心如捣,反覆想容辉。”“佳音那易得”“擎喜速问讯,君归何乃及。如何不我应,何事沉默默。须臾不见君,愁云漫天黑。辗转久寻思,道远何可测。悲哉此何时,苍天曷有及。”(同④150页)
    由“我愁君不乐,君忧我不知”可见其互尊互爱和体贴入微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自然也会学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合作和相互了解的精神品质。一教育家说“我们应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更应该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在家庭教育中,还应该注意大家一起共同活动,在其间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增加生活情趣,还要同甘共苦,互相激励,夫妻相濡以沫,默契配合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也很大。
    君毅先生的父亲对唐母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但却有饱含挚爱和深情。据唐母所言君语我有云曰:
    “学非求功利也,尽其在己而已。我习焉不察,凡所为莫不与君背驰。及其弊端百出,君反引为己咎,自责其遇,而我仍长恶不浚。君又以涵泳篇等置我恻,更亲磨墨裁纸,令我抄书,意我游心于此以纾积弊。呜呼迪君!我始终不悟,吾君在天,其不暝目矣!君尝言我父为读书人,而我从未读书。恒以为深惜。每以至言激动我。我生性不知,与俗浮沉。君时隐其孤衷,殷殷开导我云:‘良书即无友之人良友也。’常思之我年四十,而壮心未死。昔既不体父之志,以略尽其孝。今且无以负君之望,而励其行。抚躬内柞,不觉汗之浃背。年来方奋志为补牢之计,早晚君学问。”
    由此可见唐母对其夫的尊敬和信赖以及其好学上进的精神,最终唐母受其夫君的影响好学、上进、诚挚、耿介,受益匪浅。由于唐母的好学上进,其对君毅先生也的确影响深远。“学非求功利也,尽其在己而已”。这样的治学观点是十分明智的。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栗”的确能催人努力读书不断上进,但是这样就会只为了“千钟栗”、“颜如玉”、“黄金屋”而去读书,这只是一般世俗之人的渴望和追求,当然能有这样的想法也的确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但这对一个人的品性修养和人格锻造和提升都是毫无益处的。君毅先生一生以阐释儒家的合理性为己任,这样高远的志向和追求是一般的人难以企及的。他虽然早年也为生计和家庭而奔波,也的确为金钱而忧伤劳累,但是,君毅先生最终是以著书立说以拯救中华文化而努力奋斗就可见其人生价值的可贵可敬之处。但要是没有其母对其夫“学非求功利也,尽其在己而已。”的观念的支持和践行的话,那么就很难说先生有如此开阔博大高尚的胸怀。正是因为良好的家庭熏陶造就了这样一位伟人。所谓:“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让孩子学着做以此提高孩子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就是如此。(同⑵第224页,)
    所以,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对孩子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卢梭曾说“母不母,子不子”。(同⑵第221页)这充分说明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重要性。所以,从唐母的经验我们知道,教育好子女首先应提高父母自己的素质,只有自己优秀,用实力去说话,才会让孩子对父母崇敬,相信、依赖。这样就更容易教育好子女。君毅先生就是由于有着品德高尚的父母才会给他以无穷的力量和提供学习的榜样。比如,唐母反省自己教育子女未尽之责:
    “呜呼痛已!往日君谆谆悔我,我偏悠悠,旋听旋即置之殊,未味乎其言也。今而知欲学而君不留。思听君之教,而不复得矣。呜呼!虽天之绝我,而命实为之。呜呼迪君!我不肖之罪极矣!负君实深矣!今将何以自勉,以报君之爱我乎。”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见到唐母的悔过意识。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唐母是真的了然了。悔过意识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只有懂得悔过和反省的人才会有进步和提升。自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可贵的态度,所谓“不会怪的怪别人,会怪的怪自己。”其实也是啊,一切错误过失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或一时失足而酿成的,我们自己要有承认过失的勇气和精神。有时人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拥有的可贵,唐母“思听君之教而君不留不复得”的伤痛是不难理解的。我们也许总算知道了君毅先生之所以敢于承担阐释儒学和“文化意识宇宙”之重拯的重任也在于其从小受到良好的母教影响,敢于承担重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自责。唐母在彻底地自责悔过后也因为子女的性情能承父志而欣慰。
    我想,一个女人,或许最应该做的就是做好女人本身。也许女人也真的没有必要在社会上去开创与男人共舞的天地,在家照顾好子女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曾几何时听人说起过这样一句话“男人以征服世界去征服女人,而女人却通过驾驭男人而征服世界。”只要在家里能为男人能让男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那么男人的力量和智商得已充分发挥,最终成功的还是女人。据母亲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父亲在孩子长的大后作用日显,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世界。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人类的错误在于男性中心主义,让女性放弃育儿的主职再到社会上去找活干,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母亲是第一生产力。综观人类历史,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无不是女性的地位较高的时代,无不是对孩子教育重视的母性绽开的时代。(同⑵第218页)
    我们都知道发展的硬道理是教育,是基础教育,但我想说是儿童教育,是母亲的教育。我们更应该关心孩子关心母亲,从唐母对其子女能继承父志的欣慰也可见唐母的独到之处,即上文所引的以子和以夫为荣。这就会使她倾其所有给丈夫和子女无私的爱,让丈夫和子女放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对君毅先生难道不是最好的支持吗?这种优良的高尚传统的身教,难道不会对君毅先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最成功而有力的教育吗?很多时候,家庭对你事业的支持程度可以决定你事业的辉煌和发展高度。所以后来,君毅先生的事业之所以广为人知,我们不能不感谢他的母亲。因此一个好的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可少的。
    在第三卷至第五卷中,则倍见唐母之慈祥恺悌之怀,更遍及婿媳儿孙;而其即事而有闲情佳趣,及山川风物之思,家国世道之感,也多于此中见之。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与信心,及以情系苍生,胸怀天下的心境都让人折服。唐母温柔敦厚的诗教风格于古人之诗,喜道及陶之意境与杜之性情,展露一种淡泊、闲适、悠闲、空灵的意境和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胸怀,她的诗毫无雕饰摹拟之感,尽显天然质朴的个性。
    (三)言教
    言教,对子女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思复堂遗诗》中的言教主要体现在唐母告诫子女怎样为人之道的教育(人格——德)和如何为学之道的教育(学问——才)。为人的教育和为学的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让人不仅可以在为学之道中明白许多为人的道理,同时也可以在为人之道中感悟诸多为学之道。
    例如在《示毅至二儿》、《卧病示诸儿》两诗中就有为人与为学之道的相互交融之处。综观君毅先生的著作,在其《青年与学问》一书中,君毅先生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多角度的阐释了“为学”之道与“为人”之道的异同。他那质朴平实而又饱含哲理思辨的语言,让我们对“为学”之道与“为人”之道的道理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的问世且影响深远,我们不能不说其没有受母亲的影响吧。由此可见,母教对一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为人之道的教育(人格——德),包括教子谦逊温和、谈泊处世、互敬互爱、仁智慎行。
    例如:唐母教子谦逊温和的篇章有:
    《寄示毅慈二儿》:
    “人事譬耕种,善种获嘉禾。理也日月明,掩助空婆娑。想见怀孤诣,骨肉情无那。缅思蕴心曲,纡回慨已多。而或遏其慨,毋乃君子过。君子爱以得,云复如之何。用舍忘其道,时光亦蹉跎。……温润发光华,把玩漫摩挲……荷叶竞缤纷,一笑醉颜酡。吁嗟隔岸人,观景得无讹。春风一夜来,飞度秦淮河。忆者徒劳劳,为赋江海歌。遥示毅慈儿,知予轻负荷。”
    以“人事的耕种”形象而又切题的说理,渗透“善”与“理”的道理。以“君子爱以德”教化儿子,并且以“用舍忘其道,时光也蹉跎”告诫儿子做人做事要讲道义礼行,否则就会浪费时光蹉跎岁月。教子做人对人的态度要温润和善,“吁嗟隔岸人……知予轻负荷。”写出唐母淡忘人生得失,正视现实,懂得取舍扬弃且刚正不阿的性格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品质得以实现,这写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君毅先生伟大人格的滥觞。在君毅先生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里我们也可以对其品格有所见,即追求“自觉生命自身的心灵的”自我。可见他受其母的影响。即要谦逊温和的为人。正如胡适说他的母亲时“我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工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⑸
    唐母要求儿女淡泊处世的篇章如:
    (同⑶第203页)《己丑岁暮再度来无锡庚寅元旦感赋五首示至儿兼用自厉》:
    “自笑居然作客家,小锅小灶寄生涯。问君何物营心曲,柴米油盐酱醋茶。孔颜乐处此中求,鹏鸟何尝止小丘。见说须弥纳芥子,炊烟一缕自悠悠。物来顺应得先儒,为学何劳万卷书。镜不留痕通万变,月惟无我映千渠。春风吹雨助寒流,积雪扬威意气遒。饮水曲肱思旧事,有人相忆在巴州。无花无酒过新年,自买鲜蔬带雪煎。饱食不知家国事,一炉红火夜深眠。”
    (同⑶第204页)《复示宁儿》:
    “万里家书只半行,母亲儿与捉迷藏。东西南北无方向,迷目迷心且莫慌。海外飘来一纸书,(宁时客香港)翻来翻去意何如?平安字外无他字,抵得黄金万两舆。”
    唐母教子互敬互爱在:(同⑶第218页)《示慈儿》中就有体现:
    “鱼跃渊中,鸢戾天空。泰山之石,南山之松。居则谨慎,行则从容。名汝慈幼,偃草德风。以此示汝,君实斯从。汝等连枝骨肉,更无外力可人。侄辈尽心教养,天经地义一着。”
    唐母教子仁智慎行请看(同⑶第212页)《观群童搏斗为戏》:
    ……“依韵赞曰:智者识时务,无隅乃大方。仁者固不忧,鸢飞戾穷苍。钦哉小儿郎,前途悠且长。坚定尔志向,当仁不让,祖国建设正辉煌。欢迎游子归故乡,姊姊妹妹弟弟兄兄一起携手向前往。美哉小儿郎!嘉尔景福,祝尔安康,驻看他日增国之光。
    (同⑶205)《寄复灵婿》:
    迟迟尺素书,累我倚门待。开函见性情,亲力无文采。活跃字行间,赤子心尚在。此中人欲出,呼之隔沧海。破浪驾长风,(宁任海员职)历阴气不馁。好勇当取裁,慎行思寡悔。
    第二、为学之道的教育(学问——才))例如:
    (同⑶194)《示毅至二儿》:
    “思而不学,无源易涸。心若达理,暴慢斯作。把稳天极,物莫我夺。何以淑身,是为礼乐。所恶执一,是为害道。其直如矢,其言若躁。偏计固乖,守中微妙。盖不而思,天均是穷。学而不思忽恍如遗。万理森著,相彼君子,兮仁为里,兮义为衣。凌凌秋霜,肃以杀气。煦煦暖日,镬以生机。奇花放矣,孕育以时。相彼君子,兮仁为里,兮义为衣。”
    全诗以四字句通篇连文,以骈文的结构读来朗朗上口,切蕴意深沉,包含哲理,给儿子以教化,从中可见唐母修养和品性之崇高。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作者以“思而不学,无源易涸”形象地告诫儿子学习应善于思考,切忌不思而学,或思而不学,就会成为空想,没有源泉,给儿子正确的学习方法,担心儿子学业因为没有掌握方法而荒废。“心若达理,暴慢斯作”则阐明了人应该尽量多的明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为人哲学修身养性,切忌暴躁和慢条斯理的待人。“把稳天极,物莫我夺”说明做事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能强行夺之,也不能做超出自身能力或现实的事,应顺其自然,泰然处之,坦然应对世事。“何以淑身,是为礼乐”强调指出修养应靠礼节的规范和音乐的陶怡,应该通过良好的道德礼行、高尚的音乐熏陶和经典的著作去培养其气质。“所恶执一,是为害道”指出固执厌恶的个性和情绪是为人为学的大忌,一定要懂得接纳众家之长,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任何事,否则就会走向歧途。“其直如矢,其言若躁”告诫做人应该端正初步阿,言行不要暴躁。要温文尔雅的待人处事。“偏计固乖,守中微妙。”盖不而思,天均是穷。毛泽东曾说过“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唐母也指出一次两次做到不算乖,乖的是那些能够坚持的人,不过从中也可见其恒心和毅力,还要与思想相结合,这些饱涵哲理和人生体验的告诫无疑给先生的成长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之所以能有那么大成就我们从这里应该能够找到答案了吧大凡大家都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而不思,忽恍如遗“上文讲的是思而不学,此处讲学而不思,告诫我们学习应该多思考,处理哈学与思的关系。万理森著,得之也稀。”如果不思考,即使读了万卷书,受益也很少。“相彼君子,兮仁为里,兮义为衣。”告诫儿子要以君子为榜样,严格以君子人格风范的标准去教育子女,做到“义、礼、气”相统一。以“衣”形象的作比,说理通俗易懂,意象质朴而又寓意深远,饱含哲理的情思寄予着对君毅先生殷殷的希冀和期望。
    (同⑶197)《卧病示诸儿》(是他卧病弥月思前想后百感焦急杂赋十三首用示毅诸儿并光蕙二恕聊当遗嘱)从中可以见一位垂危老人智慧的思索和达者的乐观。“久病和医独我迂,单方杂药弃无余。新篁箦解醇香味,坐我赏中读我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母虽病仍坚持读书品性的高雅品性。“偶然四大合成身,世事何须苦认真。谁碎鲜花抛满地。拾来点点未粘尘”这几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人事几十载的深思,最后得出“世事何须苦认真”的结论,也告诫子女应多些淡泊。宁静,从容与坦然,要悠闲自在的心态对待世事,何须苦苦较个真呢?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教育子女时更不应该强制逼迫的人生哲理感言。教育子女和对待事物应是多些随意,自由,和顺其自然。“骈赘天生百任天,庖丁游刃意闲闲。余今识得新生计,一盏清茶一卷香烟。”历经人生半百岁月的切身的感受,才知人事成浮得失在天,何须强夺力求自苦其身,从容淡定闲适地过活也不失为一种自在快乐的人生。游母有余地悠闲是种沉定,放松。生活也是一种艺术,“一盏清茶一卷香烟”的闲情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现代社会太多的浮华让多少人走尽道德的束缚,世俗的欲念使人带上多么沉重的镣铐,与其苦苦与天争,还不如顺应命运的安排。有时多一点清淡,也就多一份喜悦。如果一个名利思想不能彻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还是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够广被四海甚至遗留千秋万世,其结果仍然是一种多余的伎俩。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较、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如果拔去名利之祸根,做官的多讲些政治,经商的多讲些良心,从文的多宣扬些道德,这个社会且不更好。我想,唐母也许就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这不仅对上了年纪之人实用,对年轻的我们何尝又不是一种启迪呢?唐母这种乐天安命的生活方式对君毅先生的成长是不无影响的。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怎样做好自己,了解什么样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二十岁要活拨,四十岁要从容,六十岁要悠闲”。我想,一个人只有清楚自己的处境,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会做好自己,成就自己。
    “理无大小何由达,仁者须当暂乱麻。后果前因同一撤,春花秋月在千家。莫将好丑评昆仲,恐谓婆心有等差。午梦觉来情默默。可堪打草惊蛇。病榻摩挲卷经,梁间乳燕话情亲。风幡未动心先动,仁者争论亦可人。”
    “理无大小何由达,仁者须当暂乱麻”这句对“仁者”进行了解读,即使争论也会令人喜爱,轻言细语的说教更显其说理的达意,其行为修养也可见一斑,有理不在声高,讲话语气温柔,态度和蔼可亲,品行端庄典雅,这是“仁”者的风范和“仁”者的哲学。这样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心性追求,无疑给君毅先生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这些就是唐母告诫子女为人为学的真谛,也是她教子的良方,成就伟人的秘诀。
    母教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要想培育出更多的人才,要想为人类谱写更多的优秀篇章,就必须重视母教,抓好母教。因为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之根本,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如果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则一定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出了问题。为此,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是否该对母教倍加关注呢?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
    ————————————
    注释:
    ⑴君毅(《君毅全集》卷二十九先人著述第222页
    ⑵陈新峰《培养优秀孩子的8个锦囊》第2页,石油工业出版社
    ⑶陈大任(《思复堂遗诗》164页)
    ⑷《莫扎特教育风暴》第35页,中国妇女出版社
    ⑸胡适《我的母亲》第1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