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教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影响 ——从《思复堂遗诗》中窥探 宜宾学院中文系2003级3班 覃 燕 【内容提要】 母爱是人类一切爱中最全身心付出的、最无私的、最伟大的爱;母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教育中最真诚、最高贵、最原始的教育。 【关键词】 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母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必要的,且意义深远的,母爱与母教密不可分的,没有母教的母爱是不完美的,是不成功的;母爱是母教得以成功实现的基础;母教是母爱的最终目的,达不成这一点,母爱就会成为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将是贻害无穷的,母教也将是失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经典事例之所以广为流传且家喻户晓也是由于其间蕴含着深沉、博大、无私的母爱和成功的母教哲学,当然其之所以经久不衰也可以见人们对母教是何等的重视和认可。如果说《诗经.邶风.凯风》是最早以深沉哀惋的笔触歌颂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的话,那么在《思复唐遗诗》中,我们就可见母教对一个人的成长的是怎样的举足轻重。 一、《思复堂遗诗》简介 《思复堂遗诗》是 在《 “吾奉而读之,既痛不获再得吾母之训诲;更念吾母一生劳碌,奔波道途,其事虽只为一家,吾亦日久渐忘;然其情之所及,志之所存,则不限一家,并且于此五卷时,而德音如闻,慈晖宛在。”⑴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都知道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吾稍知学问,初皆由父母之教。”(同⑴) 由此可见 二、从《思复堂遗诗》中感悟母教 在美国,有“伟大始于家庭”的观念。为此,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孩子,我们得首先培养好自己的高尚情操。在《思复堂遗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唐母高明的教育方法,即爱教、身教、言教对 (一)爱教 母爱是一切爱中最无私的、最伟大的爱,是人类无声但却最有力的教育语言。唐母的爱渗透在她对儿孙无尽的关爱、担念和谆谆教导中。《示慈儿》: “鱼跃渊中,鸢戾天空。泰山之石,南山之松。居则谨慎,行则从容。名汝慈幼,偃草德风。以此示汝,君实斯从。汝等连枝骨肉,更无外力可人。侄辈尽心教养,天地义一着。”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母对儿孙无尽的关爱,并且希望他们能够互助互爱,同时对侄辈更应该尽心教养,认为此乃天经地义之事。例如(同⑶第185页)〈〈徽兵〉〉“愁风悠已万,霜华被户牖。孤坐茅檐下,骨形靠衰柳。低头绽寒衣,针针复缕缕……儿归终有期,归来莫予观……(同⑶第190页)〈〈示毅慈二儿〉〉“濠上知鱼乐,空中任鸟飞。尔能知此意,何用待庭闹。” 又比如说(同⑶第188页)〈〈灵岩寺书示毅儿〉〉: “日日出头望信归,荫孙枝下想依稀。出门到处愁荆棘,入眼风波有是非。欲探灵岩真面目,可堪草露湿裳衣。待当云敛天清日,共而遥看诚庶几。” 该诗以一句“日日出头望信归”开头就可见其母殷切的思念和望穿秋水般的愁情。“荆棘”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意义,谕旨出门在外可能要遇到的一切不便和不可预测的境遇等,由此可见其母对儿子的担念和忧思之情。“入眼风波有是非”看似迷信的说法却蕴涵满腔母对儿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待当云敛天清日,共尔遥看诚庶几”,是母对儿归来后团聚时拱手交错之景的设想。以此慰藉年老力衰孤寂难耐的魂灵。同时也从这幅思子速归的心灵剖析画中看到唐母虽老也对儿子想念且、懂得自我安慰和调适的情绪,但仍然期待不久的重逢,希望常在的心态使得自己纵然年老仍然其乐融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在这种心境下的 “融融冬日,暖如春昼。漠漠大地,孕育灵秀。吾儿降生,一元初透。 我们从中也可以见到唐母对儿子的爱戴是何等的深沉。 (同⑶第179页)《久望毅儿不至书以示之》:“函函报佳信,日日倚门望。怅望空归柞,翻疑易轨途。辞根怀旧坏,吊影愧枯株。顾怜何生趣,行车取道无。” 从中可见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担念,盼望之情。爱,是平息一切苦痛的一剂良药,是茫茫沙漠的清泉绿洲,是一切不竭力量之源。所以我们难道不应该多给予孩子一些爱吗?因为爱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可以营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尤其是对孩子,千万别忘了,你可能会成就一个孩子,你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请相信“孩子所赋予的才能是未知的,而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一定要竭尽全力地精心培养他们,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培养成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有用之才。”⑷ 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多给孩子些关爱,不论孩子是谁的都应该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尤其对一个女人来讲,如果对孩子没有感情,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应该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去为孩子营建一片快乐的成长天空,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才。孩子的将来其实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尤其是母亲的手中,女性的手中,可以说,如果一个女人没有母性意识,没有对孩子的喜爱之情,那么她不算是一个正常的女人,或者她更本不算是一个女人,是一个会遭人唾弃的女人,哪怕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哪怕她有万种风情和魅力也不会赢得世人的青睐,顶多成为那些好色之徒的玩物而已。所以我们女人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母性意识,要有母性的修养和意识。像美国总统林肯,他的亲身母亲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但林肯却依然成为美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是因为他后来拥有后母完整的慈爱,林肯的后母就是一位极具母性意识的好女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婴儿在母腹中就对母亲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包括他的心跳和生命节奏都跟母亲一致,所以,婴儿在三岁以前对母亲的胸怀有强烈的渴望,感觉到母亲心跳的节奏才能获得安宁。甚至孩子在18周岁以前对母亲的依赖都是异常强烈的。由此可见,佛洛伊德讲“恋母情节“也是人之常情了。中国人讲究孝道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二)身教 父母的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尤其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更大。据母亲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 由此可见,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综观《思复堂遗诗》如果说第一卷全是与迪风的谐和之乐和对诸手足的思恋之情的流露,表现唐母看重手足之情,是一性情中人的真实写照,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呜呼迪君,与君虽夫妇,而实师友也。一旦不见,如婴儿之失母,又如左右手之失援。顾瞻俯仰,谁可与语?如有不善,谁为告戒?我有不学,谁为勉励我事理不明,谁为析疑破惑?佳节良辰,谁与寻幽探胜?触处陈迹,倍增凄怆。凡昔同玩游之地,从此均成决绝。同放纸鸟之石阜畔,更何忍见黄土一堆?我之哀思日日磬于堂中,今将移向于此,吾足何忍临其境?吾身何日同其穴?同其穴矣,又不知彼此能相见否也。此身一日不死,则一日不能忘也。夜或兀坐灯前,仿佛与君展书共读。竹窗风过,仿佛君激昂慷慨声。临饭即欲奉吾所奢菜,仿佛来尝。呜呼迪君,是精诚无乎不在也。我思君之诚,无时不然也我有不学,谁为勉励?(同⑶第164页) 这与 父母间感情深挚对后代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赫茨对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5万多名8——14岁的孩子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了解孩子对父母有什么样的要求,共有十条,此处只引一点即“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了解。”家庭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环境的教育,是靠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和耳濡目染所施加影响。古今中外,优良的家庭环境,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的例子很多。民主和睦的气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个和生活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健全的发展。 “呜呼迪君!素与君心心相印,兹独无感应乎?呜呼迪君!既不能形影相接,希常于魂梦相通。” 由此也可见其夫妻间心心相印,两情相悦,恩恩爱爱的生活,不仅是夫妻间快乐的所在,也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会感到生活的美好,男女关系的融洽,对其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健全都是一个提升。当代社会因为夫妻间感情不和等诸多原因导致的离婚或即使没有离婚但却打打骂骂,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伤害。尤其是离婚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最大也最无辜。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心理都是一个阴影,没有父母一起完成的家教是不完整的,对孩子的发展不好。一般来讲离异家庭的子女没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唐母与唐父情深意笃,在“既不能形影相接希常于魂梦相通”就可见一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母对其夫是何等的深情,其情的真挚是怎样的令人叹服。她不仅在其夫在世时对他百般照顾,万般温情体贴入微,无怨无悔,甚至渴盼在来世再叙此情,这样坚贞挚烈的感情岂是一般女子所具备的。当然,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优良的家庭环境才造就了一代新儒和“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 曾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这个女人或许是他的母亲或许是他的妻子。而 唐母的性情不难给 当 在《壬申夏四月二十七日回忆一首》: “呜呼!昊天不吊,何忍独生。”“我愁君不乐,君忧我不知。”“悔恨心如捣,反覆想容辉。”“佳音那易得”“擎喜速问讯,君归何乃及。如何不我应,何事沉默默。须臾不见君,愁云漫天黑。辗转久寻思,道远何可测。悲哉此何时,苍天曷有及。”(同④150页) 由“我愁君不乐,君忧我不知”可见其互尊互爱和体贴入微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自然也会学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合作和相互了解的精神品质。一教育家说“我们应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更应该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在家庭教育中,还应该注意大家一起共同活动,在其间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增加生活情趣,还要同甘共苦,互相激励,夫妻相濡以沫,默契配合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也很大。 “学非求功利也,尽其在己而已。我习焉不察,凡所为 由此可见唐母对其夫的尊敬和信赖以及其好学上进的精神,最终唐母受其夫君的影响好学、上进、诚挚、耿介,受益匪浅。由于唐母的好学上进,其对 所以,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对孩子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卢梭曾说“母不母,子不子”。(同⑵第221页)这充分说明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重要性。所以,从唐母的经验我们知道,教育好子女首先应提高父母自己的素质,只有自己优秀,用实力去说话,才会让孩子对父母崇敬,相信、依赖。这样就更容易教育好子女。 “呜呼痛已!往日君谆谆悔我,我偏悠悠,旋听旋即置之殊,未味乎其言也。今而知欲学而君不留。思听君之教,而不复得矣。呜呼!虽天之绝我,而命实为之。呜呼迪君!我不肖之罪极矣!负君实深矣!今将何以自勉,以报君之爱我乎。”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见到唐母的悔过意识。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唐母是真的了然了。悔过意识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只有懂得悔过和反省的人才会有进步和提升。自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可贵的态度,所谓“不会怪的怪别人,会怪的怪自己。”其实也是啊,一切错误过失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或一时失足而酿成的,我们自己要有承认过失的勇气和精神。有时人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拥有的可贵,唐母“思听君之教而君不留不复得”的伤痛是不难理解的。我们也许总算知道了 我想,一个女人,或许最应该做的就是做好女人本身。也许女人也真的没有必要在社会上去开创与男人共舞的天地,在家照顾好子女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曾几何时听人说起过这样一句话“男人以征服世界去征服女人,而女人却通过驾驭男人而征服世界。”只要在家里能为男人能让男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那么男人的力量和智商得已充分发挥,最终成功的还是女人。据母亲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父亲在孩子长的大后作用日显,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世界。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人类的错误在于男性中心主义,让女性放弃育儿的主职再到社会上去找活干,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母亲是第一生产力。综观人类历史,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无不是女性的地位较高的时代,无不是对孩子教育重视的母性绽开的时代。(同⑵第218页) 我们都知道发展的硬道理是教育,是基础教育,但我想说是儿童教育,是母亲的教育。我们更应该关心孩子关心母亲,从唐母对其子女能继承父志的欣慰也可见唐母的独到之处,即上文所引的以子和以夫为荣。这就会使她倾其所有给丈夫和子女无私的爱,让丈夫和子女放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对 在第三卷至第五卷中,则倍见唐母之慈祥恺悌之怀,更遍及婿媳儿孙;而其即事而有闲情佳趣,及山川风物之思,家国世道之感,也多于此中见之。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与信心,及以情系苍生,胸怀天下的心境都让人折服。唐母温柔敦厚的诗教风格于古人之诗,喜道及陶之意境与杜之性情,展露一种淡泊、闲适、悠闲、空灵的意境和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胸怀,她的诗毫无雕饰摹拟之感,尽显天然质朴的个性。 (三)言教 言教,对子女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思复堂遗诗》中的言教主要体现在唐母告诫子女怎样为人之道的教育(人格——德)和如何为学之道的教育(学问——才)。为人的教育和为学的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让人不仅可以在为学之道中明白许多为人的道理,同时也可以在为人之道中感悟诸多为学之道。 例如在《示毅至二儿》、《卧病示诸儿》两诗中就有为人与为学之道的相互交融之处。综观 第一、为人之道的教育(人格——德),包括教子谦逊温和、谈泊处世、互敬互爱、仁智慎行。 例如:唐母教子谦逊温和的篇章有: 《寄示毅慈二儿》: “人事譬耕种,善种获嘉禾。理也日月明,掩助空婆娑。想见怀孤诣,骨肉情无那。缅思蕴心曲,纡回慨已多。而或遏其慨, 以“人事的耕种”形象而又切题的说理,渗透“善”与“理”的道理。以“君子爱以德”教化儿子,并且以“用舍忘其道,时光也蹉跎”告诫儿子做人做事要讲道义礼行,否则就会浪费时光蹉跎岁月。教子做人对人的态度要温润和善,“吁嗟隔岸人……知予轻负荷。”写出唐母淡忘人生得失,正视现实,懂得取舍扬弃且刚正不阿的性格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品质得以实现,这写良好的个性品质是 唐母要求儿女淡泊处世的篇章如: (同⑶第203页)《己丑岁暮再度来无锡庚寅元旦感赋五首示至儿兼用自厉》: “自笑居然作客家,小锅小灶寄生涯。问君何物营心曲,柴米油盐酱醋茶。孔颜乐处此中求,鹏鸟何尝止小丘。见说须弥纳芥子,炊烟一缕自悠悠。物来顺应得先儒,为学何劳万卷书。镜不留痕通万变,月惟无我映千渠。春风吹雨助寒流,积雪扬威意气遒。饮水曲肱思旧事,有人相忆在巴州。无花无酒过新年,自买鲜蔬带雪煎。饱食不知家国事,一炉红火夜深眠。” (同⑶第204页)《复示宁儿》: “万里家书只半行,母亲儿与捉迷藏。东西南北无方向,迷目迷心且莫慌。海外飘来一纸书,(宁时客香港)翻来翻去意何如?平安字外无他字,抵得黄金万两舆。” 唐母教子互敬互爱在:(同⑶第218页)《示慈儿》中就有体现: “鱼跃渊中,鸢戾天空。泰山之石,南山之松。居则谨慎,行则从容。名汝慈幼,偃草德风。以此示汝,君实斯从。汝等连枝骨肉,更无外力可人。侄辈尽心教养,天经地义一着。” 唐母教子仁智慎行请看(同⑶第212页)《观群童搏斗为戏》: ……“依韵赞曰:智者识时务,无隅乃大方。仁者固不忧,鸢飞戾穷苍。钦哉小儿郎,前途悠且长。坚定尔志向,当仁不让,祖国建设正辉煌。欢迎游子归故乡,姊姊妹妹弟弟兄兄一起携手向前往。美哉小儿郎!嘉尔景福,祝尔安康,驻看他日增国之光。 (同⑶205)《寄复灵婿》: 迟迟尺素书,累我倚门待。开函见性情,亲力无文采。活跃字行间,赤子心尚在。此中人欲出,呼之隔沧海。破浪驾长风,(宁任海员职)历阴气不馁。好勇当取裁,慎行思寡悔。 第二、为学之道的教育(学问——才))例如: (同⑶194)《示毅至二儿》: “思而不学,无源易涸。心若达理,暴慢斯作。把稳天极,物莫我夺。何以淑身,是为礼乐。所恶执一,是为害道。其直如矢,其言若躁。偏计固乖,守中微妙。盖不而思,天均是穷。学而不思忽恍如遗。万理森著, 全诗以四字句通篇连文,以骈文的结构读来朗朗上口,切蕴意深沉,包含哲理,给儿子以教化,从中可见唐母修养和品性之崇高。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作者以“思而不学,无源易涸”形象地告诫儿子学习应善于思考,切忌不思而学,或思而不学,就会成为空想,没有源泉,给儿子正确的学习方法,担心儿子学业因为没有掌握方法而荒废。“心若达理,暴慢斯作”则阐明了人应该尽量多的明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为人哲学修身养性,切忌暴躁和慢条斯理的待人。“把稳天极,物莫我夺”说明做事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能强行夺之,也不能做超出自身能力或现实的事,应顺其自然,泰然处之,坦然应对世事。“何以淑身,是为礼乐”强调指出修养应靠礼节的规范和音乐的陶怡,应该通过良好的道德礼行、高尚的音乐熏陶和经典的著作去培养其气质。“所恶执一,是为害道”指出固执厌恶的个性和情绪是为人为学的大忌,一定要懂得接纳众家之长,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任何事,否则就会走向歧途。“其直如矢,其言若躁”告诫做人应该端正初步阿,言行不要暴躁。要温文尔雅的待人处事。“偏计固乖,守中微妙。”盖不而思,天均是穷。毛泽东曾说过“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唐母也指出一次两次做到不算乖,乖的是那些能够坚持的人,不过从中也可见其恒心和毅力,还要与思想相结合,这些饱涵哲理和人生体验的告诫无疑给 (同⑶197)《卧病示诸儿》(是他卧病弥月思前想后百感焦急杂赋十三首用示毅诸儿并光蕙二恕聊当遗嘱)从中可以见一位垂危老人智慧的思索和达者的乐观。“久病和医独我迂,单方杂药弃无余。新篁箦解醇香味,坐我赏中读我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母虽病仍坚持读书品性的高雅品性。“偶然四大合成身,世事何须苦认真。谁碎鲜花抛满地。拾来点点未粘尘”这几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人事几十载的深思,最后得出“世事何须苦认真”的结论,也告诫子女应多些淡泊。宁静,从容与坦然,要悠闲自在的心态对待世事,何须苦苦较个真呢?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教育子女时更不应该强制逼迫的人生哲理感言。教育子女和对待事物应是多些随意,自由,和顺其自然。“骈赘天生百任天,庖丁游刃意闲闲。余今识得新生计,一盏清茶一卷香烟。”历经人生半百岁月的切身的感受,才知人事成浮得失在天,何须强夺力求自苦其身,从容淡定闲适地过活也不失为一种自在快乐的人生。游母有余地悠闲是种沉定,放松。生活也是一种艺术,“一盏清茶一卷香烟”的闲情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现代社会太多的浮华让多少人走尽道德的束缚,世俗的欲念使人带上多么沉重的镣铐,与其苦苦与天争,还不如顺应命运的安排。有时多一点清淡,也就多一份喜悦。如果一个名利思想不能彻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还是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够广被四海甚至遗留千秋万世,其结果仍然是一种多余的伎俩。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较、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如果拔去名利之祸根,做官的多讲些政治,经商的多讲些良心,从文的多宣扬些道德,这个社会且不更好。我想,唐母也许就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这不仅对上了年纪之人实用,对年轻的我们何尝又不是一种启迪呢?唐母这种乐天安命的生活方式对 “理无大小何由达,仁者须当暂乱麻。后果前因同一撤,春花秋月在千家。莫将好丑评昆仲,恐谓婆心有等差。午梦觉来情默默。可堪打草惊蛇。病榻摩挲卷经,梁间乳燕话情亲。风幡未动心先动,仁者争论亦可人。” “理无大小何由达,仁者须当暂乱麻”这句对“仁者”进行了解读,即使争论也会令人喜爱,轻言细语的说教更显其说理的达意,其行为修养也可见一斑,有理不在声高,讲话语气温柔,态度和蔼可亲,品行端庄典雅,这是“仁”者的风范和“仁”者的哲学。这样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心性追求,无疑给 母教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要想培育出更多的人才,要想为人类谱写更多的优秀篇章,就必须重视母教,抓好母教。因为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之根本,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如果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则一定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出了问题。为此,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是否该对母教倍加关注呢?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 ———————————— 注释: ⑴ ⑵陈新峰《培养优秀孩子的8个锦囊》第2页,石油工业出版社 ⑶陈大任(《思复堂遗诗》164页) ⑷《莫扎特教育风暴》第35页,中国妇女出版社 ⑸胡适《我的母亲》第1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