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心通九境”中的忧患意识——从舍勒、福柯到唐君毅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张云江 李玉芳 参加讨论

    “心通九境”中的忧患意识
       ——从舍勒、福柯到唐君毅
    张云江1  李玉芳2    朱丽晓3
    摘要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忧患之作,他在后序中谈到现在的社会在他的心灵九境中,属于“由观照凌虚境,而向其下之感觉互摄境,以高速的外转、下转”的过程,其后果可能会造成人类的灭亡。本文引述马克斯.舍勒与福柯的相关论述以与君毅相对比,指出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性,以证明唐君毅“心通九境”中的忧患意识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君毅  心通九境   忧患
    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上个世纪50—70年代长期在香港新亚书院任教并从事哲学著述活动,是中国上个世纪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家,牟宗三以“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称之,大陆、港台学术界一般把他列为梁漱溟、熊十力等人之后的第二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国外,君毅先生却有着超过汉语知识界的评价高得多的声誉,如《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相关词条便认为他的《中国哲学原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著作,“可与柏拉图、康德的著作媲美”,并把他誉为“中国自朱熹、王阳明以来的杰出哲学家。”[1] 国外学者有的便把君毅的哲学思想称之为“世界哲学(World philosophy)”,因为君毅的哲学体系,尤其是《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非常的广大,可以容纳下各种可能的思想,在理解上有着巨大的开放性。这就为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基础。”[2]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被称为君毅的“晚年绝唱”,他在自序中也说,“此乃吾一生之学问之本原所在,志业所存。”他在《导论》开头就说:
    “今著此书,为欲明种种世间、出世间之境界(约有九),皆吾人生命存在与心灵之诸方向(约有三)活动之所感通,与此感通之种种方式相应;更求如是观之,如实知之,以起真实行,以使吾人之生命存在,成真实之存在,以立人极之哲学。”
    这是该书的总纲要。事实上,在三十多年前这本书的理念就已经徘徊在他的脑海中了。《人生之体验》的“自我生长之途径”部分,就曾论述过十层的人生境界;《心物与人生》中,关于人生智慧发展从物质到生命,从生命到心灵,到心灵对真理迫求的次第层位,也有过颇为详尽的论述;《中国人文精神之重建》君毅列出了十种人格精神,而以孔子的人格高居其首。“但上列那些论著,在君毅自已看来,就问题的要求来说,仍是不尽人意的。原因是那些文字,用他自已的话说是“诗言志”或“兴于诗”式的,太文学性了。实则这样的问题,是须得‘立于礼’才成。”[3] P.515
    君毅在书中,运用独创的思考方法,对人的生存境界、东西方哲学乃至于各种科学、文学知识等等,简言之,可包括“人整个生命存在可能经过的思想境界,世间与出世间之境”[4],按照次序、种类、层位分为“九境”。其目的是希望能够“照彼世间后来之悠悠行路人”,或者是起到桥梁沟通的作用,使得人们不再自限于各自的境界,也能够观他人之境。进而能够明白更高、更广层次的境,以扩充生命境界,成一有真实生命的存在。所以,“哲学之目标在成教。”
    他的方法是“如实观。”“如实”与妄相对,妄之产生,在于心所感通之境与不通之境间,在次序、种类、层位三个方面的隔阂与矛盾。君毅以人行路比喻来说明何为“如实观”,人走路必左右兼观,方得中道而行,此为种类之“如实观”;人走路必依前后次第而行进,此为次序之“如实观”;人行路如遇高低地,足必依之升降,此为层位之“如实观”。由如实观,人可得“如实知之道”,庶几免于陷落人生的迷妄之中。
    但此书可以说是一部忧患之作。
    君毅生而敏慧,其父唐迪风先生为清末秀才,出入儒佛,为佛学大师欧阳竞无先生弟子,母亲陈大任诗赋文章方面颇有造诣。所以君毅家教良好,从小就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君毅小时候敏感的心灵已经感悟到宇宙人生的无常:
    “忆吾年七八岁时,吾父迪风公为讲一小说,谓地球一日将毁,日光渐淡,唯留一人一犬相伴,即念之不忘;尝见天雨地经日晒而裂,遂忧虑地球之将毁。”[5] P.459
    这是唐君毅在六十年后的一段回忆,亦见之于五十年代他的《我对于哲学与宗教之抉择》一书中。或可视这一往事为唐君毅先生早慧而敏感的佐证,但这更像是一个谶语——他一生的哲学思考,都将为这“将裂”、“将毁”的学术文化建构,奉祭上自己的勤苦。“无忧无虑的良善,从此翻转成为生灵担忧的终极关怀,化为一种存在意义上的悲情。这悲情贯穿他的一生,既是唐氏学术方阵的先导,又是它的背景。为‘悲情’而求‘至理’,从‘毁灭’证取‘不灭’,唐氏文化哲学是一种忧患之学。”[3] P.383
    孔子在《易传》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可以说忧患意识贯穿君毅一生的学术著述之中,尤其充塞于他的生命的绝唱——《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他在后序中开头即说,“人类世界毁灭之可能之认识。”把儒家的“尽性立命”由言诠落在实处,“吾人所同处之人类之当前时代,即为生于此当前时代中之一切人之一共同之境。此共同之境,即吾人之共同命运之所在。”当今时代的特质,按君毅先生的说法:
    “吾首可说此人类所处之当前时代,可称之为一由吾人前所论之观照凌虚境,而向其下之感觉互摄境,以高速的外转、下转,而至于自觉到人类世界之毁灭之有一真实可能之时代。”[5] P.459
    在君毅先生的“心通九境”哲学体系中,按照层位,“天德流行境、我法二空境、归向一神境”为人类高层精神生活所在,而“道德实践境、观照凌虚境、感觉互摄境”为一般精神现象,偏重于智力活动之表现,再到“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则人的感觉、智力、精神完全被客观物质所黏附、占据。其中观照凌虚境是上下转捩的关键,在此心灵境界中,人们观照自己心灵所映照出来的客观世界,可以发现许多抽象的范式,如果以此范式向上,则成窥见、进入一神境界的阶梯;如果向感觉互摄境中应用,则成种种科学真理发明的源头。人类文明发展,如果向上升,是由物质界而内向于精神存在,再到超越物质、精神而向“神境”而生,文明发展之下堕则反是而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君毅先生认为,在当今时代人类的精神活动,远远谈不上最高层之有神境,甚至连道德实践境都不够,只在“观照凌虚境”中徘徊,最高不过是以对艺术空灵境界的欣赏、对高尚道德生活的渴慕而非实践、崇尚科学真理的研究、技术的发明为极致,这样人类精神、智力的力量是抵不住物质力量的牵引力的,会快速“向外”、“向下”转,至其极,“人类实有能力毁灭自己,以及一切生命存在,乃以前之人所未尝思及。”
    此种心灵境界的外转、下转的过程,君毅先生认为,“此一由观照凌虚境而外转下转,以形成人类当前时代之世界”,是西方人将希腊人于其观照凌虚境所建立的几何学与哲学观念,由原本向上望理念世界的阶梯转向感觉世界应用,而成近代科学的结果;同时又将对感觉世界诸如自然美、人体美的欣赏、人间感情的歌颂代替对宗教德性精神的赞美。其后经文艺复兴,此种转向又与功利主义趋向俱行,形成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封闭的行业职业不断分化,而功利主义已普遍深入人心,人们只知道上天下地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利用来达到功利性的目的,原本神圣性的事物,在现代社会中,也无不颠倒价值,而为“魔鬼”所利用。
    总之,君毅先生认为现在社会价值混乱,行业分化与个人主义造成人的自我封闭状态,对于一切神圣的事物,只有普遍的疑虑、冷漠和怖畏之情,没有一种人文理想,可以将人类的生命生活导向高明、广大、悠久、神圣的精神境界。在此状况下,一切专门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技术,都成了人类个人或集体社会野心贪欲的手段工具,人本身只剩下了生物性的求生存、生殖的要求,最终人类会厌倦于自身的存在,而求所以相互毁灭之道。[5] P.460-466
    关于人类精神的转移变化及造成的后果,并不仅有君毅先生的似乎有些“杞人忧天”的忧虑。马克斯·舍勒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就曾经提出过,“怨恨”是现代市民道德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资本主义产生的精神之源[6],并据此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伦理的巨大转型;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强力抨击以“怨恨”为动机的奴隶道德,“奴隶道德起始于对‘外界’、对‘他人’、对‘非我’的否定:这种否定就是奴隶道德的创造性活动。”[7]
    福柯也认为现在是“一个使我们无法挽回地远离原始语言的理智时代。”[8] 他沿袭了尼采的思考方向,接着追问伦理话语与权利结构的关系是怎样的,他在《癫狂史》里通过三个时期人们对待癫狂和癫狂者的态度的变迁,对笛卡尔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例如在中世纪,人们虽然觉得麻风病人有危险,但不排斥他们,社会也基本承认其地位;文艺复兴开始后的古典时期,人类文明开始全面拒绝精神病患者,因为这个时候开始的理性思考将有些癫狂的精神病现象视为异类,他们应该受到禽兽般的待遇;到了资本主义的近现代社会,发展形成了精神病医学,以理性的标准来鉴定神经病披上了科学、合法的外衣,另外,社会还把边缘人、贫穷人一并置诸于严格的控制之下,给与他们的基本上是准精神病人的待遇,来维持社会的安定,并把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后备军。这样,理性成为一种暴力。[9]
    在《词与物》中,福柯则以“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的方法,描述了西方“知识型”转型的大致轮廓,例如他认为,原始语言是透明的,但通天塔之后,语言四分五裂,就失去了与事物的原始联系。文艺复兴时期到古典时期,语言由“相似”走向“表现”,再到现代的“功能”,这里面有一个吊诡的循环,在表现中,人能够表现的是现实的图式,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表现行为来,在“功能”中,人成为万物的权衡,成为主体,但同时也就成了与客体相对的另一面,反过来人们开始研究这一主体,这样人在实质上又成了被研究的客体。在这样语言的变迁中,“人类的形象必将像画在海边沙滩上的图画一样,被完全抹掉。”由此,福柯提出的“人之死”,旋即成为西方最为著名的口号。而语言的变迁实际上是人们精神及道德伦理的变化过程,这一点,马克斯·舍勒论述最详。
    在《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中,舍勒认为:
    “市民伦理的核心是植根于怨恨之中的。从十三世纪起,市民伦理开始逐渐取代基督教伦理,并最终在法国革命中发挥出其最大功效。其后,在现代社会的运动中,怨恨成为一股起决定作用的强大力量,并逐步改变了既有的伦理。”[10]
    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叙论》之《怨恨与现代性》一章中,分析了舍勒的“怨恨与现代型伦理的动力性关联”,例如“博爱观”——爱一切人的原则,其实际旨趣是偏爱现世福利——现世人的财富和幸福,这样就“以现世福利(利益处境)为目的的偏爱取代了爱的自由行动”,这样爱者的行为不是出于自身的爱感充溢,而是对自身的价值空虚的恼恨。其实质就在于,“它实际上并非真正想谋求每一个人的福利,‘博爱’只是为了否定传统的精神式爱理念而利用的一张牌而已;它赞颂、肯定某种东西,并非因被肯定者的内在品质,而是为了否定、贬低、谴责它怨恨的对象。” [11] P.374  同样的,现代社会的“德性观”、“财富观”、启蒙思想的诞生,都可以说是怨恨的产物,“对所经受不了的理念施行报复,强行把理念降低到其实际的感觉情状”。这样,就发生了价值体验(偏爱)结构的位移现象,“感性价值压倒理念(精神价值),工具价值压倒实质的生命价值,从社会伦理学上讲,则是商人和企业家的职业价值、实业家成功的实用价值被推为普遍有效的德性价值。”[11] P.377-378  造成的社会现象是:工业社会的片面扩展,出现种种新的社会病,例如家庭的解体、大城市形成后居住条件对健康的危害、技术进展造成的整个职业生命力的结构性破坏等等。
    这一价值的现代性位移造成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变化,舍勒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对“自由人”和“奴才”进行了对比分析:
    “(自由人)具有未假思索的自我价值感;这种自我价值感流溢于对世界及其自身品质之丰富多采的热爱之中,不去与他人作任何妒忌的或吃醋的“比较”;…(奴才)生来就受压于价值低下之生命力类型的自然的畏惧,这使他们害怕危险和冒险;他们有操心自己的精神,从而也使他们在一切事情中寻求“安稳”和“保险”,寻求一切事物的规律性,计算一切东西;这种人必定自己去为自己挣得存在和价值,必定自己去通过成就来证明自己,这是因为,在另一类型人的心灵之中心是充实,在他们的心灵之中心是空虚;在他们身上具有的不是对世界及其充实的爱,而是操心——操心该怎么了结“充满敌意的世界”,操心怎么从数量上“规定”世界、根据目的安排和塑造世界。第一种类型的人不忌妒,自任于生活,第二种类型的人则比较,一心要超过别人。第二种类型的人若占据支配地位,便将导致无限制竞争体系的出现,导致进步思想的出现,在这种思想中,只有在比较的情形中的多才被感受为价值。第一种类型的人观照、沉思,或者沉迷在实际的意志行动中,第二种类型的人则操心、计算,因为手段而忘记目的自身的价值,因牢记“关系”而忘记事物的本质和所是。第一种类型的人信赖自己的天性及其内在和谐,第二种类型的人因不信任自己的欲求生命,便建立起保险体系并通过它去控制和惩罚。”[6]
    其中第二种人是典型现代社会人特征的写照。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述福柯、舍勒的有关论述,是因为他们的论题与君毅在实质上有相同之处,福柯的“知识型”转化,舍勒的价值位移,君毅的心灵境界的“外转、下转”,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的同一个事实:因为不能由观照凌虚境向真正道德以及神的境界而生,反而向下层的感觉互摄境下坠(君毅的理论),造成了现代人心灵实质上的空虚状态而引发人的怨恨心理,原来古典时期的道德伦理因为此种怨恨而被颠覆,成为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舍勒的理论),此种转变与颠覆可以证之于语言、对麻风病人、性、权力分配的态度的转变(福柯的研究)。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古代的差异和变化,以及这样必然造成的危机和社会问题,哲人们的断言,如尼采的“上帝死亡”、福柯的“人之死”、舍勒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君毅的“人类将要被毁灭”的忧患,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西方哲人擅长的是现象的描述,而君毅则以他的心灵九境的高度抽象的概括,准确地阐述了现代社会人精神、心灵境界的特点与下降的趋势,体现的是东方哲学的思辨特点。如果与西方哲人的现象描述结合起来看,君毅的相关论述就显得充实、丰满的多,对他的“杞人忧天”似的警告或许不再会“若存若亡”或“大笑之”。对他的如下提示,或许也能唤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思考:
    “在今日唯有真实之宗教道德与哲学智慧,能为一切专门之知识技术之主宰,以使社会中各分立之阶级、行业、职业中之个人,皆多少有其宗教上之笃实信念,道德上之真切修养、及哲学智慧所养成之识见,互以广大高明之心境,相涵容覆载;然后人类世界得免于分崩离析,而破裂毁灭之虞。则今日救世界之道,在宗教道德与哲学。”[5] P.465
    参考文献:
    [1]谭贤伟.唐君毅学术思想与宜宾故土文化[J].毅圃2002.3(11)
    [2] Germany Hamburg University Anja Steinbauer A Philosophical Symphony: Tang Junyi’s System..
    [3]李山,张重岗,王来宁.现代新儒家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P.515.
    [4]谭宝珍.唐君毅先生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之慧见——如实观[J].毅圃1999.12(20).
    [5]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P.459.
    [6]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 刘小凤编校.罗悌伦译.上海: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P.23 —24.
    [7]尼采.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p.21.
    [8]阿兰·谢里登.求真意志——密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P.8—9.
    [9]梁燕城.后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化——从福柯到唐君毅[J].开放时代.1997. 1(56).
    [10]马克斯·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怨恨[M].刘小凤编校.罗悌伦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P.70.
    [1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P.37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