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 ——“唐学丛书”出版前言 何仁富 在硕哲、大儒、“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 其后, 我的祖籍是广东客家,我的家乡是四川宜宾,但我半生都不在四川。在四川时,亦从小就住在成都,真在我家乡住的时间,合起来不过三四年。 我家距金沙江只数十丈,出门便可遥望江水。对江是绵亘的山。记得一次我父亲在门上写了一对联是:“东去江声流汩汩,南来山色莽苍苍”。这是写实。金沙江最可爱的时候,是冬季,江水几全涸了。江底露出,并无沙。只见一片黑白红赭的石子,互相错杂。远望如一大围棋盘。偶然听见江上渔船歌声,绕湾又不见了。我每当此景,便会想起钱起湘灵鼓琴的最后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我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有更切合此诗之意境的情调了。凡在中国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中一年最值得留恋的生活,是秋收时的尝新、过年、及清明时的上坟祭祖,与到亲戚家去玩。秋收时的尝新,要先喂狗。因为据说,谷子是狗带来的。乡中人是不杀狗、不杀耕牛的。这一种对动物亦不忘恩的精神,真是中国文化中最可贵的一面。记得幼年时吃饭,是不许掉一颗饭的。如掉了,必被祖母责备。而外祖父对此点尤为严肃。当尝新时,他更要对此事,谆谆告诫。 我十六岁才回乡,以前从未上坟,亦无祖宗之观念。记得祖母在时,他从故乡到成都,总是带一本家谱。每见我无聊,便说你何不看看家谱。我觉非常好笑。家谱有什么好看呢?而且我在十三四岁时,便看了新文化运动时反对跪拜的文章,故以后回乡,亦不再去上坟,祭祀时亦不跪拜,若以此为奇耻大辱。到我父亲逝世,才知祭祖跪拜,乃情不容己。后来回乡,便总要去上坟,晨昏亦亲在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及祖宗神位前敬香。我同时了解了人类之无尽的仁厚恻怛之情,皆可由此慎终追远之一念而出。[②] 处此大难之世,人只要心平一下,皆有无尽难以为怀之感,自心底涌出。人只有不断的忙,忙,可以压住一切的怀念。我到香港来,亦写了不少文章。有时奋发激昂,有时亦能文理密察。其实一切著作与事业算什么,这都是为人而非为己,亦都是人心之表皮的工作。我想人所真要求的,还是从那里来,再回到那里去。为了我自己,我常想只要现在我真能到死友的坟上,先父的坟上,祖宗的坟上,与神位前,进进香,重得见我家门前南来山色,重闻我家门前之东去江声,亦就可以满足了。[③] 他( “从那里来,再回到那里去。”“重得见我家门前南来山色,重闻我家门前之东去江声”。“回到家乡去,每天给祖宗上上香,来看看家居门前的山和水”。这是一个饱尝“花果飘零”之苦的“游子”对家乡、对故土的真情眷恋。 但世事终难料,在 不过, 他: 一生志愿纯在儒宗,典雅弘通,波澜壮阔;继往开来,知慧容光昭寰宇。 全幅精神注于新亚,仁至义尽,心力瘁伤;通体达用,性情事业留人间。[⑤] 他: 通天地人之谓儒。著作昭垂,宇宙贞恒薪不尽。 压艰因辱以捍道。尼山巍峙,书生辛苦愿应偿。[⑥] 他: 博通于中外古今取远取近独尊孔孟开新儒学 兼究乎老释耶回希天希圣同存朱陆为百世师[⑦] 他: 析心物建立道德自我原性原道原教洋洋数百 论中华痛惜花果飘零怀乡怀土怀国默默一片悲情夫子不得已也[⑧] 他: 发乎情、止乎义、感乎时,全副精神,尽瘁当今世界。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满腔理想,无愧百代宗师。[⑨] 他: 学躬烟海,著述等身,明以前,亦可谓鲜所见也: 道继尼山,弦歌盈国,轲之后,又何曾不得传焉。[⑩] 。。。。。。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哲人逝矣,来者生矣—— 如今,在 值此“ 《唐学论衡—— 我们衷心希望,也殷切期望:本书的出版以及整个“唐学丛书”的陆续出版,能够开启国内唐学研究的新境界。我们同时衷心希望, [①] 唐端正:《唐君毅年谱》,第6页。《唐君毅全集》第29卷,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②] 唐君毅:《怀乡记》,《唐君毅全集》第8卷《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第449页,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③] 唐君毅:《怀乡记》,《唐君毅全集》第8卷《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第452页,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④] 谢廷光:《先夫唐君毅先生二三事》,《华侨日报》“人文双周刊”第243期, [⑤] 牟宗三联。见《唐君毅全集》第30卷,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⑥] 徐复观联。见《唐君毅全集》第30卷,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⑦] 李杜联。见《唐君毅全集》第30卷,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⑧] 李杜联。见《唐君毅全集》第30卷,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⑨] 唐端正联。见《唐君毅全集》第30卷,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⑩] 王延芝联。见《唐君毅全集》第30卷,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