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什么是哲学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www.1840cn.com 宋哲民 参加讨论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是什么, 有其共性但又有区别。什么是哲学有着哲学内蕴的语境; 哲学是什么又有其外延的语义。可是古往今来至今也弄不明白。但是,什么是哲学?显然有一个定性,或称定义的语境。
    “爱智慧”好像是最早的对哲学自身定义的一种说法;后来又有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之说;还有“让知识成为可能”之论,以及当代的“讲道理的学问”等等,而更多的则是哲学无从定义中的定义之说,而转向哲学的作用方面。
    当然,我也无力将哲学象数学方程式那样加以定理;也做不到象物理定性那样加以定性;更办不到象化学分子结构那样加以定量。然而,分析哲学、实证哲学、语言逻辑哲学等等的现代哲学趋向,也正有着把哲学引入科学领域的趋势。而大有把人的思维、思想、意识等等当成“爱智慧”的可能。似乎找到了人的意识的科学;人的思维的科学;人的思想的科学;一句话,也就是人的理性的科学,也就找到了哲学的真谛。我并不能武断地指责这种努力,更不能下一个“无效”的定论。因为这种努力的本身与科学的努力并无区别;也是一种“让知识成为可能”的实践。
    然而,哲学的历史和导引科学、摄统人的思想的作用,都在明证着哲学是一个人类性的完整的文化体系;是人类知识文明境界和程度的标志。而不可能象科学那样,在知识细分的学科中给出一个单一而完整的定理或定性。更不可能在断章取义的割裂中,得出一个完整的定义。
    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始终是以生存和生活的更加美好为目的,而求真、论真、证真,实现为真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在这个追求真理的道路中,只有知识为真才能实现为真;才是真理的理性为真!
    因此,真理必须具备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让知识成为可能的知识为真;二,让知识实现存在的实现为真;三,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理性为真。
    什么是哲学? 即哲学定义的内质和外值的理性为真的知识。甚至可称为真理的知识。完整地说是:“让知识成为可能;让知识实现存在;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性为真的真理程度和境界。
    对我来说,定义哲学未免太显狂妄,甚至会被当代哲学权威家耻笑。有人说哲学一旦定义了,哲学也就死亡了,哲学是个无从定义的爱智慧;是个无从定义的学问。可我要说定义本身并非是终极真理,“义”为真理的道路,是一个螺漩态,而非真理。但也并非不可定义和不能定义。哲学即然是个学问、是个学科,竟然我不知道学的是什么学问?不知道什么是哲学这门学科,你说哲学不死亡才怪!当然这个定义不是我的主观臆断,而是人类知识文明史的一个轨迹,一个完整的史轨。即让知识成为可能的知识文明低级阶段,向让知识实现存在的高级价段进步;向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创造自然的文明境界循环。
    更清晰地说;是人类从认识表象世界的让知识成为可能,而进入掌握和运用本质世界的让知识实现存在,进而实现支配表象世界的,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创造自然的循环。也是人类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表象进入本质,从本质支配表象,才能从创造自然的表象世界再进入创造自然的本质世界,这样一个从表象到本质,又从本质到表象;再从表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表象的螺漩升界循环。
    让知识成为可能是人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赋于自在和已在的事物存在以知识为真的此在。比喻为时空随道的复原或称还原,而成为此在为真的存在。虽然这种知识信息模态的“图影、图景、图形式的概念存在,并非是全真的知识全息模态,但它赋于了知识的本质属性,成为知识存在的“知识介质”,而为实现存在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又把这种概念存在视为知识基础的单子、单元和信息模态,形成知识全息维态的,知识存在的组成元质。这种知识元质而生发着让知识成为可能的对应为真,而显现着“知识的此在”。
    让知识实现存在;是人类掌握和运用知识,围绕着人的生存和生活更加美好的本质需要为目的,而将知识的此在构建起一个又一个知识介质的信息模态,并通过知识条件的统一而实现彼在的此在,实现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目的。
    人的设想、计划、设计、乃至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有知识的已在所显现的知识的此在所规定,无不受其目的所支配,而这种规定和目的的实现,即使是重复地实现已在,我们也不能再视为是自在,而是实现了的存在;并且是脱离了人的主观的客观存在,成为世界的真实存在,我们称为知识存在。当然,创造自然的实现存在,或者说创新的实现存在,也就无须明证为“非自在”了。
    人的自然本性和知识才能的两重性存在,是与世界的自然存在和知识存在的两重性存在完全吻合的。这是带来“二律背反”、“二元对置”、“二极对立”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并不能把“让知识实现存在”视为“终极存在”,而是具有彼在性、目的性的终极指向或称终极意义的实现存在,具有终极真理所支撑的存在,而区别于本原的、自然存在的自在。
    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知识为真和知识存在为“真在”的真维质态,具有着真理的属性,虽然不能把知识视为真理,但在本质的三个统一定理上是一致的;即Px3的本质与表象的统一;本原与终极的统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但知识存在是人的目的的终极意义,以及实现存在的终极指向,而并非是终极的真理存在,并非是创造自然的终极实现和循环。
    知识虽然不存在对与错、正与反等等的“二律背反”、“二元对置”、“二极对立”的规律,但知识一旦被人所掌握和运用,又会演化为生发形态的概念存在。即已在、此在和彼在所关联、影响、作用和演变的信息模态。这种信息模态的概念存在,始终不能脱离人的目的。而人处于自然本性和知识理性的两重性形态,人的目的或动机同样具有“二律背反”、“二元对置”、“二极对立”的特证,因此会使这种目的性的实现存在,向自然存在的本原回归,而与终极指向的实现存在处于对立、背反、对置之中。当然,自然存在的本原自在也为真,而且是已在为真,所以十分容易复辟和反动。但我们并不能以此而排斥知识的真理属性。也就是说;当知识存在还不具有对人的理性为真的规定性;知识还不具有知识世界的全部本质特征;知识总和、知识价值总和、知识财富总和还不具有完全而彻底的终极真理特征,而知识却会成为一种工具、一种工具价值、一种资本形态而被人所利用。
    但是,人类从自然存在的进化中而分离出来,进入了一个知识文明的演化(进化)历程。知识文明的真理道路,始终指向着理性为真的终极存在的。人类追求真理而实现存在,始终会保持着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同步;与财富增长和积累同等的进程,最终是能够实现与自然存在的临界转折点,而实现知识世界的终极存在,实现人类存在的目的和理想。
    我只所以把什么是哲学的哲学定义为“让知识成为可能;让知识实现存在;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这是由人类知识文明的完整历程所确立的。是通过“明证”、“现理”和“未来的真理道路而得出的结果。
    让知识成为可能;让知识实现存在;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哲学定义;蕴含着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学说。
    本体论哲学文化,如果说是给出了一个世界观的话,那么这个世界观,也就是我所述的表象存在的“本体世界观”。
    对于具体的个人或某个人类群体来说,这个世界观可能是“神本”;可能是“心本”;可能是“物本”;也可能是其它“本”。把表象世界的“类”作为本体的话,当然可以区分出各“种类”的世界观的,这也正是人类世界观多样性、多元信仰的原因。并且不可能实现统一。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表象世界的“本体观”,我们称之为“本体世界观”。
    又由于本体世界观有着表象世界的这一共性,所以人们不论是什么世界观,但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表象世界的“共性”方面是通用的。在个性方面又是对立的。这就容易带给人们一个误解;似乎具有“普遍性”的本体,即为“本质”或称“真理”,又或是“统一的规律”等等,因而在个性上的对立却被人们忽视了。殊不知这种“普遍性”的统一,却带给人类的是更大的对立,甚至是毁灭人这个“类”的对立。也可说对立的升级为“普遍性”规律,成为更大范畴的表象种类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危害程度反而更强势了,它包括人与人;人类群体与群体;人类不同世界观;人与世界;人类与世界等等的升级的对立,最终身受其害的必然是人类自己。
    虽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全部理论中,对立并非严重到本体种类的程度。然而本体种类的对立正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结果,而使其不断升级为更大范畴的本体种类对立的。对立统一规律可以认为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核心。 然而这个本体根基上的认识论并没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世界。
    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样具有全部表象世界的“共性”。但它更侧重于表象的个性,从个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合成着“种类”的“普遍性”。这与人类认识从表象进入表象不同层次的纵深,甚至是事物表象存在的核心是吻合的。
    哲学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程度和境界的制高点,而统揽着整个世界, 或者说哲学是真理的知识, 其目的是人类知识理性的统一和发展。它所透视的人类终极存在的目的,势必伴随着知识总和、价值总和、财富总和的增长和积累,而演示着人类知识文明的全过程,直至“创造自然”的更高境界。
    单纯就认识论.方法论而言,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个人类群体都不尽相同。认识论是形成概念关联作用的能量自我交换,方法论主要是概念关联作用的呈现和实现。所以任何概念关联作用的概念存在,都有一个是否与知识关联、影响、作用和演变相吻合为真的过程。
    概念存在具有千差万别的特证,具有对与错、正与反的二律背反规律;比如任何一个人类群体的宪法、政策或决议,虽然她巳经是人类群体的概念集合,但这个概念集合不脱离这个人类群体而成为人类、世界性的理性为真的存在时,那她也就如同某一个具体人的概念关联作用一样,而具有二律背反的规律。只是表象范畴不同而己。因此任何认识论、方法论的概念存在,虽然能够体现出她的知识文明程度,但并不能认为是为真的知识存在,只能是让知识成为可能的概念存在。
    人通过获取知识(与非我的关联.影响和作用)而使人具有了思维的概念理性,人通过意识、归纳、判断等等的自我交换,而使概念关联作用不断清晰和巩固了下来。这里就有了人的认识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我们原初的概念是多么的幼稚和单纯!
    人们一旦形成概念集合的世界观,那么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也就会随其世界观而改变,即思维的方法也就会受其世界观的支配。但这里并非说人只会形成某一个世界观,而是全部本体论世界观都会发挥作用,但是其中的“信仰”世界观,能够发挥主要作用。因而人们的概念也会具有“普遍性”。其一,是因概念的集合所因果;其二,是因世界观“类的合成逻辑律,当概念存在实现为真的知识存在时,知识也就脱离了人的思维;脱离了人的肉体而留存世界。“知识就是回忆预先存在着知识的灵魂”。(柏拉图:<知识与知觉>)所以我又可说知识就是人和人类的灵魂。
    人们通常所说的理性,不就是指人的知识文明程度和境界么?人的理性不正是战胜自然灾害和人自身的,自然本性的邪恶的力量么?
    认识论和方法论随其本体论的局限而限界。失却世界观的根基而易误迷途。从而失去提升文明境界的世界观作用,是十分危险的,甚至会成为“背反”的工具而遗害无穷。
    人类是以群体的生存方式与自然世界抗争的。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人类群体的生存方式,当然更离不开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人类知识文明的启萌,是从直观自然世界的表象形态起源的。原初所呈现给人类的世界当然是自然存在的表象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正是表象与表象的自然存在关系。
    人同样是自然世界的表象存在,是表象存在中的一个种类。这个自然世界所带给人类的是表象存在的生存条件。即事物的有用性。人的知识存在处在萌芽状态,并不能认识到其价值,但其有用性巳经是效用价值了。
    人们对于表象世界的现象无力抗拒和解释,只能是崇敬、畏惧和无可奈何的心情。这种认识论逻辑界的“局限域”,演变为概念集成的“神”(图滕),以“神”的力量与大自然抗争。这种神的力量又与人类群体的生存方式相吻合;当人们无法抗拒某些大自然的力量时,成为人们“解脱”的一种寄托。(宗教基础)当人们获得胜利时,又是一种群体的凝聚力。(宗教作用)而且又是统治者的一种“脱辞”和“解释”。(宗教权力)从而神的地位和权力带给着人类地位和权力的概念。
    表象存在的有用性,直现、直观、直接,十分容易被人类所占有、支配和控制。人类群体的生存方式又必然不允许每个人都各自占有、支配和控制这些效用价值的生存条件,神的地位和权力的概念与占有权的有用性概念的吻合,逐渐形成了人类概念集成的私有制的,人类群体的生存方式。
    在自然存在的规定性之中,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必然始终受自然本质所支配。从人类文明至今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自然存在也是本质存在。人类这个表象至今仍受自然存在所规定,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私有制一贯的理论根基:“听天命而归自然”;你死我活的自然竞争为人与人的价值规律;以及表象对立的自然法则的财富私有制。
    人类文明之初是以直接获取生存条件,(自在物)以人的人力价值来实现人类的生存价值的。奴隶社会正是以占有、支配、控制奴隶的人力,来实现生存条件的所有权的。具有着直接对奴隶生命的支配权。封建社会是以占有、支配、控制自然资源价值来实现人类生存价值的,从而支配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当然资本社会是以占有、支配、控制资本价值来实现生存价值的。以占有、支配和控制生存总和的资本,来实现资本总和的所有权,而支配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这个生存总和包括了生产条件、交换条件、生存条件。随着资本价值规律由生成,成长向成熟演进,资本价值成为全部事物表象的垄断,使所有事物都具有资本价值的特征,连同亲情、爱情、友情,人们的一言一行都逃脱不了资本价值的范畴(我们称为真正的“垄断),私有制的生存价值社会也就标志着它的最为成熟的终极。而显现出本质蔽端的不可逆转性,才会走向衰亡。知识社会的公有制的演进,也才能显现出它的优进性,而走向生成和成长。
    人类的概念存在,为让知识成为可能;让知识实现存在,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奠定了知识基础。使人类能够从直接获取自然物向种植、养殖自然物;进而向工业生产自然物进步。我们又可称为生存价值规律的知识文明史。
    人类文明至今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己经是人与知识的关系了。然而从本体论上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人与本体世界的关系,也可说是本体与本体的表象存在的关系。
    :    但是,人的二重性存在又明证着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与知识的关系,人与生存价值的关系,人与生存价值规律的关系,人与财富的生存条件的关系。简言之,即:人与知识总和。知识价值总和。知识财富总和的关系。知识人与知识世界的关系。
    而知识总和的让知识成为可能;知识价值的让知识实现存在;知识财富的让知识存在成为真理的哲学定义,不正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缩影么?不正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展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