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论语》中的孔子:为自己幸福 为天下人幸福丨参赛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8-01-05 腾讯儒学 张道奎 参加讨论

    文/张道奎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已经在中国人的心里活了两千多年,也因此形成了多种面貌。但他首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生活在乱世中的,和我们一样有亲人、朋友和学生的人。孔子一生所求,不过是使自己闻道,从而追求天下有道而让更多人幸福。
    
    有仁心的君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个人的幸福,所求的就是做一个有仁心的君子;天下人幸福,就是把这种“仁”推广到全天下。孔子的标准,大约是一颗温暖、明亮、宽厚爱人、中距有畏的仁心,而外化为温直坦荡、文质彬彬、身正志坚的君子。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自己亲近的人都幸福了,自己才能幸福。如果天下人都能这样做,就是天下大同,天下人就都能幸福。
    《论语》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坚持着实践着就会觉得快乐的事;新朋旧友从远处而来,是值得开怀大笑的;不因为别人的无知、无心的过错而生气,这是君子的样子。这是一个心里怀着“仁”的君子对己身、对友身、对普通人的态度。说着很容易,如神秀般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有些人也能做到。但从心底认同这句话,并且这样做觉得快乐,就不容易了。没有一颗仁心,终日不违仁是可能的,终生不违仁就太不太可能了。正因如此,学习孔子的仁,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孔子的赤子之心以自诚明,其次是模仿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再其次就是学习他们流传后世的文章了。
    
    仁即是爱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仁即是爱人。仁不是说教,爱也无需做作,更不需要套路,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世上最牢固的爱就是父母之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之后汤食衣物,提携捧负,十数年才能长大。每个人都曾受了父母执着而细致的爱。孔子的学生宰我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太久了,一年就可以了。孔子直接问他:如此你心安吗?宰我回答:安。孔子据此认为宰我是个不仁的人,受父母三年怀抱之恩才得以长大,“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所谓三年之丧,是因为痛失亲人,“食脂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君子服丧的行为必须要有节制,但思念之情不尽。如果对最爱你的人都如宰我一般薄情无恩,这种人心里必然是冷冰冰的,不是无仁是什么?
    孔子没有准确指出仁具体是什么。子曰:“孝悌者,仁之本欤?”孝、悌,是人人都具有的善的情感,以孝悌作为仁的本源,是因为孝悌与生俱来。父母之爱最无私,犹春晖之于寸草。兄弟之爱最长久,血浓于水,毕生相伴。男女之爱则来的太过热烈和偶然。来如洪水,去则如烟云。来如春风,润生草木;去则如刑秋,以至满目萧然。一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故事。所以爱情需要以礼来使之稳固。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若以男女之爱为仁之本,爱不稳,仁亦风雨飘摇。亲情如丝织,亲善相因;爱情如浮萍,爱恨无常。故治世以仁义为先,仁义以孝悌为本。然而在婚姻自由的今天,没有爱情,又哪来的家庭?没有了礼的约束,该如何使之稳固?如何守住一个温暖的家?家不稳,何来父母之爱?何处有兄弟之情?难道要让我们的子孙在人生的来处也颠沛流离么?
    子曰:“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换句话说,未学会做人,有必要学其他的么?只为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中没有温情,人生没有温服,其于人何?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相信爱和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因为他没有提出对于不仁不德之人该怎么办。有仁心的人,必然有君子的行为:即使有些人没有仁心,能恪守君子的礼也可以。上行下效,以君子规范小人,以道德榜样使众人向善,大约是孔子对于不仁之举的纠正吧。
    
    深情地活着(资料图 图源网络)
    爱是一切美德,即仁的基础,仁心是礼的本源动力。把爱推己及人,及家人,及国人,就可以求得天下人的幸福。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深情地活着,因不愿看到社会日益混乱,才终生为天下人的幸福奔波努力。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孔子也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未完成的心愿,幸有后学孜孜以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