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俊峰 曾子有过,曾皙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曰:“先生得无病乎?”鲁人贤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门人:“参!来。汝不闻昔者舜为人子乎?小棰则待笞,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非王者之民,其罪何如?” 孝道的灵活与权变(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一段话出自于《韩诗外传》。讲述的是孝道的灵活与权变。 曾子(曾参)是曾点(字皙)的儿子,跟随自己的父亲向孔子学习,是孔子晚年比较得意的学生。由于曾点在中年时丧妻,其生活一直较为孤单、脾气较为暴躁。曾子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极其孝顺的儿子,许多人认为《孝经》就是他或者他的弟子所作。 这则故事,有许多地方也得到记载,其大要如下: 曾子有一次回家看待自己的父亲,帮助独居的父亲处理些家务与农活。然而他在农田里耕耘劳作时,不小心把一个瓜苗的根弄断了。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让脾气不好的曾点大怒。当时曾点就冲动地拿起一个大棍子,重重地打在曾子身上。被重击的曾子一下子就晕倒在地上,他父亲也没有过问。曾子很久才醒过来,而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的父亲是否还生气。 处理孝道的策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被打出什么毛病,他向自己的父亲问道:“您刚刚对我生气,用力责罚了我,千万别忘心里去,别气出病来。”恐怕此时曾点的心情依旧不好,曾子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房间,弹琴鼓瑟,以示自己身体、精神状况尚可。 这件事有人告诉了孔子。孔子对此表示不高兴,并让弟子们在下一次上课时不让孔子津门。曾子觉得自己做的没什么问题,便托人向孔子解释、喊冤与请教。孔子就告诉他:“过去那舜帝是我们熟知的圣贤,他的父亲、象(人名)对他一直很不好,而母亲又是后母,偏爱自己的儿子,有谋害他的心思。如果家长惩戒你,小打小闹你就受着,动用真格就逃走。象想要找舜办事的时候,他每一次都在身边,而象想要杀了他的时候,却从来都找不到他。像你这样,父亲雷霆大怒时,你还呆站着不离开,大棍子打到身上,万一出点什么差错,于情父亲会后悔,于法父亲犯了杀人罪。这怎么是处理孝道的策略呢?” 不固执于一端(资料图 图源网络) 通过这则故事,其实我们是能知道儒家如何处理孝道中的两难问题了。灵活权变,不固执于一端。儒家的知识道理,我们要尽可能学会灵活运用,而不是一种死板教条的方式。 因为新文化运动、以及其后一些运动的过激宣传,许多人将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与“独裁社会”等结合在一起。认为儒家是专制社会的帮凶,甚至许多人认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话都是儒家所赞同的。其实这或多或少都是一种误会。熟知儒家传统,就可以之道,儒家的文化精神是较为活泼的,它并不是一种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生活的、积极的、乐观的精神。 儒家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一种死板的教条(资料图 图源网络) 至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通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居然出自《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如此可知,我们对传统的误会究竟有多么的深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