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东海 君子无戏言,脱胎于“天子无戏言”,典出《史记·晋世家》: “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桐叶封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就是著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一天,周成王与胞弟叔虞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用这个玉圭封赐你。太史史佚听见,提醒成王应当言出必行,天子不可戏言。于是周成王就把唐地作为封地封赐给叔虞。《吕氏春秋·重言》也有同样记载,只不过劝谏者换成了摄政王周公旦。 戏言,指开玩笑或不当真的话。我认为可以扩大范围,一切不真诚、不真实、不合理、不正确、不正常的言语,一切妄言妄语戏论谬论,都可以统称为戏言。 戏言即妄语。妄语是佛教五戒之一,大妄语业是地狱罪。在佛教中,不妄语戒是五根本戒之一。儒家更加强调真诚、诚信,以“诚”为“天之道”。五常道中,信德核心要求就是要说实话、说真话和说真理。天子无戏言,言必有信,必须兑现;君子无戏言,言必如实,符合事实真相;言必如理,合乎道理天理。 孔子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董仲舒说:“《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则后其五,言退鹢,则先其六。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春秋繁露·实性》) 大人处世要全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东海有联曰:君子于言无所苟,大人处世要全真。 一个人说一句实话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妄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妄言,一辈子不妄言,只有圣贤君子做得到。借用一句佛语:圣贤君子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有人以《论语·阳货》中孔子“前言戏之耳”之语为例,表明孔子亦有戏言。其实自称戏言,即非戏言。孔子“杀鸡焉用牛刀”之言,欢喜又不无惋惜,似戏非戏。孙齐鲁说:“小康之制尚礼,大同至制尚乐。”以子游之大才和大同之法治理武城小邑,何尝非割鸡而用牛刀哉。 或说:“把孔子随便说过的什么话都当真与对孔子无论说过的什么话都不当一回事其实是一样的。”此言轻浮。传自圣经的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如理如实、实实在在的。君子有三畏,其一是畏圣人之言。可畏必可信。不把孔子的话当真,认为孔子有的话不认真,不可当真,不可信,就是侮圣人之言! 圣贤君子无戏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圣贤君子无戏言,圣经自然无戏言。经无戏言,一是圣经所记载的历史事实,真实性、可信度最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六经皆史”;一是圣经所表达的理义,都是实理、正理、真理,具有至高无上的真理性、正义性和普适性。中庸之道,大中至正,圆满无漏,没有任何错误。故程子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儒家对圣人圣经的信仰并非迷信,而是建立在历史实践和良知实证之上的高度信任。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真儒信孔子,是因为“求之于心而是”。 人无完人,理有完理;人有戏子,经无戏言。儒理即是完理----圆满的道理,儒经都是真言,普适于各个社会和时代。历代大儒的言论,未必没有偏差,但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说人无完人,也是一般而言,圣贤德行圆满,即堪称完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儒者本色也。 妄语戏言,君子所戒,却是民众的常态,也是民众的特权。 求之于心而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会对民众高标准;王道政治严于官而宽于民,也不会对民众严要求。对于民众的妄语戏言及道德问题,政府会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但绝不会惩之以法。例如,对于民众和方外人士诃佛骂祖、批孔辱圣之类言论,历代儒家王朝多是置而不论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