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全国有些地方公祭之风盛行,一些历史人物与神话人物被同时推上了神圣的祭祀台;一些地方不惜民力物力,大兴土木、大烧香火,有的地方政府动辄投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为祭祀文化搭台造势;有的地方甚至从省到县都设立了专门的公祭机构,更有地方为争抢或分享“祖先”而打得不亦乐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如此热衷于公祭,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政绩情结?广大群众对此看法如何? 公祭背后的“政绩情结” 如今,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为了彰显政绩而造势,造势是需要理由的。于是,借着古人、名人、乃至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做文章,就成为邀约上级领导、国内外嘉宾,花大钱、做大项目之名正言顺的理由。于是,一些地方每年都不惜花巨资搞公祭,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最后却只是留下一堆债务和年终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所谓“政绩”。 甘肃读者瞿方业认为,不少公祭表面上打着弘扬中华文化的旗号,实则是以旅游经济为主导,让古代帝王和圣人吃“冷猪肉”,表现出一些当政者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的政治意图。这除了给公众一个不可知的预期,就是浪费社会资源和钱财。 安徽读者童克震指出,祭祖主要是寄托哀思、不忘先人、承传美德,并不是走过场、搞形式、图好看、摆排场。如果心里没有发自肺腑的思念,花的钱再多,祭奠也毫无意义,如此奢侈浪费也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如果心里充满思念,就是不花钱的祭奠,也“重如泰山”。 河北读者殷建光表示,一些地方领导的主观决策是公祭泛滥的主要原因,他们从来不问老百姓需要不需要这些面子工程,他们忘记了地方政府应该为人民造福,如果人民不同意,你凭什么大兴祭祀之风?这些少则千万多则上亿的大投入,是典型的靠金钱打造政绩的做法。在其背后是地方官员畸形的政绩观作怪,而不是把民生利益、地方长远发展放在首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