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公祭热"却依然在延续。近日各地公祭活动相继落幕,但公祭现象却并不会就此消失。过不了多久,许多地方又要开始筹备下一年的活动,来年势必又会引起此类争议。公祭到底如何兴利除弊,回归本义,让社会各界都能满意?在喧闹过后,地方政府、媒体和公众都当冷静反思。 "公祭热"方兴未艾 今年清明前后,全国各地公祭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合肥举行了首届公祭包公大典活动;浙江省缙云县举行了轩辕氏黄帝祭典;福州在于山风景区戚公祠举行了公祭戚继光将军典礼;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也于4月6日上午举行了首次春季祭孔大典,来自海内外的近万名中外游客参加了祭奠活动。 公祭最初是由一些机构和团体借用带有"寻根"色彩的活动来吸引海外华人在当地投资兴业而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其中,使得公祭这一形式被推广开来。 近几年来,大大小小的公祭典礼更是"此起彼伏",而且排场越来越大,规格不断提升,有的地方甚至为了同一个祭拜对象而"明争暗斗",争相请专家论证或修建祭祀场所,为全国"公祭热"推波助澜。在陕西省黄陵县城所在的桥山之巅,葬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因此这里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举办黄帝祭祖仪式的传统。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祭祖仪式的规模逐年扩大,在海内外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河南省新郑市近年来提出: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黄帝在这里建都立业,进而也开展公祭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人士参与祭拜。新郑市今年扩建的黄帝故里大典广场将由原来只能容纳3000多人增加到3万人。 在陕西,一些知名人士建议把黄帝陵公祭交由国家来主持,以期能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凝聚海内外同胞的人心和力量。有驻陕全国政协委员也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建议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祀大典"的提案。这些观点迅速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和众多质疑,一时间讨论之声四起,更是让今年的公祭活动"未祭先热"。尽管此事暂且没有下文,却隐隐透露出公祭活动在今后可能继续升温的信号。 公祭"功利性"引发质疑 举办公祭活动,给不少地方带来了正面效应。如陕西黄帝陵1980年恢复公祭典礼后,整修道路,修建祭祀广场,使得整个景区外部环境配套设施都大有改观,让这个原本偏居一隅的景点成了全省旅游的"金字招牌"之一。 黄陵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县城人口不过3万,整个黄陵县亦不过13万人。由于年年举办祭祖大典,使得这座小城的影响力日渐扩大。2008年的黄帝祭祖大典,就吸引了八千名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同胞、海外侨胞代表来此拜谒。近几年来黄陵旅游的游客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去年游客已接近70万。无独有偶,2006年河南新郑在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综合效益同比也有大幅增长。 有了这样的效应,公祭在国内一些地方蔚然成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也有一些专家和网民对此提出了质疑。有专家认为,一些地方举办公祭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让祭祀活动搭台,经济活动"唱戏"。借公祭活动扩大当地知名度,进而招商引资成了一种被争相效仿的模式。不少地方都宣称,通过'搭台,唱戏',共签订多少亿合同,引进多少亿资金。实际大多是自欺欺人,不是将意向性合同说成事实,就是移花接木。这些祭祀地一般都不是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最近更扩大到一些贫困地区,投资者在商言商,岂能不考虑经济效益?要真有利可图,即使不办公祭,照样能招商引资。 众多网友也对公祭成风提出质疑。网友"我要瘦十斤"认为,距离清明尚有些时日,社会上的"清明气氛"便骤然浓厚起来,各地的祭祖活动也在这时候赶来凑热闹,动辄拿出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理由抢着和祖宗沾点关系,其实看重的无非是清明这个商机。尤其今年清明节有三天假期,公祭带来的旅游收入自然不能小瞧,这也是许多地方展开先祖口水战的根本原因。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地方政府力争将公祭上级别、上档次,不过是在"比面子","赛政绩"。网友"草堂杂音"说,虽然百姓对公祭活动的怨声不绝于耳,但"政府公祭"之风为何愈演愈烈?从各地泛滥的公祭来看,大多难逃"官员露脸、百姓埋单"的老套路。看似风光的公祭,其实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畸形政绩观和浮躁心理。 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各地的祭奠活动过多过滥,且大多出于利益驱动,从而导致祭奠流于形式,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网友"小雨&王"认为,对先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且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文化,这些文化缩影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祭拜先祖,而是应通过这种认同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不能成为形式主义的产物,各地泛滥的祭祖之风当休矣。 公祭应更加规范化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取适当形式祭拜祖先,增强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好事,但公祭活动不应过多过滥,应对其加以规范。 一些网友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新华网一位网友在观看了陕西黄帝陵公祭大典后表示,大规模祭祀祖先的行为一直在东亚国家盛行,在中国自古尤甚。在当今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应该保持和坚守我们的传统。网友"吴仁寿"说,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公祭活动的审批和管理,对那些没有必要举办、特别是铺张浪费的公祭活动,应该明令禁止。政府部门更应慎行公祭活动,把有限的精力财力用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刀刃上。网友"刘效仁"说,追思先祖圣贤,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应在学习和缅怀上做文章,不用非要搞什么复古程序。某些地方官员过多地把心思花在发掘圣贤遗迹上,必然挤占为百姓办事的时间和精力。网友"刘效仁"表示,希望当地官员能多关注些民生问题,少借先祖搞一些"面子工程"。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挖空心思举办公祭活动,不如把精力放在举办一些更有意义的祭奠活动上。网友"汇溪流"认为,与这些轰轰烈烈的祭拜先祖活动相比,对人民英烈的祭奠却显得冷清了些,一些地方的烈士陵园由于很少有人前往,几乎快要荒废了。与其这样铺张浪费祭奠先祖,不如去纪念那些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安全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在西安一家媒体工作的刘震说,今年的清明节,西安的许多市民自发的举行纪念活动,以悼念在自愿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救助遭遇雪灾的群众时,遇车祸不幸遇难的西安姑娘熊宁,还有一些市民来到去年因勇斗歹徒而牺牲的市民戴俊的牺牲地献花纪念。多举办这样能够弘扬社会正义和道德的活动比举办一些大而无用的祭祀活动有意义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