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青歌赛作为中国最权威也是最悠久的歌唱比赛,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今年许多观众反映青歌赛“变了味”:“不为听歌,只为答题”——把青歌赛当成《开心辞典》来娱乐了(3月27日《华商报》)。 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如今的青歌赛,虽然打的是“歌”牌,却离“歌”越来越远了。而观众看青歌赛,也从纯粹的欣赏歌手演唱,转到了对歌手答题的兴趣。这充分说明央视在策划方面的独到,在抓观众心理方面的成熟。 一段时间以来,芙蓉姐姐、红衣教主、竹影青瞳、流氓燕……他们的名字代替了刘德华、范冰冰、郑秀文甚至张柏芝,成为拉风的网络“呕像”。网络红人为何如此红?正如有学者所说,她们满足了人们的审丑欲,激起了人们的自信心。确实,面对芙蓉姐姐这样的“红人”,很多人是能激起足够自信的。同样,面对青歌赛歌手答题时的错误百出,很多人也会发出感慨,原来歌手光环的背后,是如此“德行”。尤其一些歌手,频出一些低级错误,更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审丑欲,激起了公众的自信心。 从吸引眼球、引起关注角度讲,歌手答不出来比答出来更有冲击力。回往,过去的青歌赛,一些歌手一些歌曲早已往事如烟,然而那个不认识国旗的“原生态”歌手,却一下子留在了公众的记忆中。 相对于喜欢看歌手出错,公众更希望的可能还是评委出错。2006年青歌赛,余秋雨作为权威专家,在点评时,将“仁者乐山”的“乐”(yue),念成了“le”。话音未落,就有观众打来电话:“余秋雨念错了,作为权威点评老师,不应该出现这样常识性的差错,余秋雨也念错别字,看来文化素质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在本届青歌赛上,余秋雨又屡屡“口误”,如称“孔子是战国后期人”,“但丁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根据最近收视率调查显示,这几天,“青歌赛”收视率暴涨,其曲线的顶峰,竟出现在余秋雨的点评上。看来余秋雨的点评,又成了今年青歌赛一大亮点。如此,也正是近年来央视坚持保留综合素质考试的一个原因。 这是一个个性亟须解放的年代,很巧的是,青歌赛正好给公众压抑过久的个性,提供了一个释放的机会。光芒四射的歌手也犯低级错误,神圣无比的学者也出常识错误,当星光无光,权威不威时,确实能满足公众极大的审丑欲甚至是破坏欲,这样的青歌赛自然能够获得公众的极大关注。 一点担忧,审美是会产生疲劳的,长期以往,公众会对歌手犯错、评委出错失去兴趣。而且,从节目定位讲,脱离“歌”的青歌赛,实在太像《开心辞典》了,两档节目存在严重的冲突。一点建议,《开心辞典》其实已走下坡路,倒不如“借壳上市”,以青歌赛取而代之。如此,倒能再续辉煌。 (作者:毛建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