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蒙培元在《北京日报》撰文说,过去一度出现过对“三纲五常”的大批判,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与“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其内容和性质是不同的,不应捆在一起批判。事实上,“三纲”既不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也不是他的后继者孟子提出的,而是由汉代主张儒学官方化的董仲舒首倡,而后由东汉时期的官方会议文件《白虎通》正式提出的。“五常”首见于孟子的仁、义、礼、智“四性”之说,后来又有人于“四性”之外又补进“信”而成为“五性”之后形成的。由于“五性”被认为是普遍的、人人具有的,又是恒常不变的,因而被称之为“五常”。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三纲”和“五常”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三纲”是外在历史层面的社会政治伦理,以绝对服从为原则;“五常”则是人的内在德性,是人的价值、尊严之所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